高僧說:這3種人,越老越有福,看看你是不是

2019-10-16     千面略懂先生

「年輕不吃苦,老來必受苦」,這是近日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個話題討論。在底下的眾多留言中,點贊最多的就是「別再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年輕時多吃苦,老了才能享受」。我想,這是當代許多年輕人一致贊同的觀點。

的確,年輕人有福未必是好事。從古至今,有太多富貴人家,年輕時盡情享受、好不風光,到晚年卻無福消受了。

所以,真正的有福,是老年有福。記得在某次禪會上,有一位高僧告訴我:這三種人,越老越有福。看看你們是不是

一,樂善好施之人

佛門中常說:「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如果想獲得更多的福報,就要先學會布施、去舍。

佛門中的布施,是指將金錢、實物布散分享給別人。一共有三個種類:財布施(財物資助)、法布施(給不懂得佛法的人講解佛法)和無畏布施(令人的內心無所畏懼)。

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無名高僧身體力行的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

他的一生都在樂善好施,與人方便。別人供養他的錢,都用於印經文、建道場,據說他一生幫助別人修建了十一個道場。

別人在寺院的玉米地偷玉米,被他正好遇見。他不責備,反而告訴別人要挑大的掰;去外地寺院講法,他會把居士的供養,全部留在寺院內,分文不取……

可以說,三種布施無名高僧都做到了,並且從不放心上。

在佛教中,布施可以積累功德,而功德是前往往生極樂世界的助緣。因此,常發菩提心,樂善好施的人,都會種下許多善因,年老時則會收穫眾多福報。

二,知恩孝順之人

《大智度論》卷四十九雲:

知恩者,是大悲之本,開善業初門,人所愛敬,名譽遠聞,死則生天,終成佛道。不知恩人,甚於畜生!

可見,知恩和孝順,是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觀,也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佛門中,將報恩分為了「四重恩」,分別是: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國土恩)、三寶恩。

此前,在一本佛典上,看到過這樣一則恩將仇報的故事:一個農夫上山砍柴迷失了方向,又遭遇暴雨,便匆匆跑進了一個山洞避雨。

進了山洞後,他才發現洞裡有一頭熊,頓時嚇得直冒冷汗,想要轉身離開。

這時,熊開口說話了:你不要恐懼,今晚可以安心住下來。(遠古時代,人與天道、畜生皆能溝通)

暴雨連續下了七天七夜,這期間,熊每天都為農夫提供新鮮水果和美味飲用水。直到了雨停了之後,熊為農夫指了正確的下山路線,並叮囑他千萬不要說出這個山洞,以及自己的行蹤。農夫發誓答應了。

結果,在回去的路上,農夫遇見了一名獵人正在尋找熊的蹤影。在威逼利誘之下,農夫說出了熊的下落。

不久,獵人帶著熊肉回來了。但農夫在觸摸到熊肉的那一刻,二肘瞬間墜落於地。原來是農夫違背了誓言,才遭受到了懲罰。

佛教中,一直告誡信徒要重孝順,懂知恩。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會折損福報。一個不懂知恩的人,福報亦會越來越窄。因此,要想老年有福氣,年輕時一定要懂得知恩孝順、累積福報。

三,懂得懺悔之人

《業報差別經》曰: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謂悔謝罪過而請求寬恕。即作罪或犯罪時,皆應懺悔,始得除罪而清凈。

懺悔,即消惡業。是一個清洗過去心靈的污穢,以獲得凈化和再生的過程。

印度有一對兄弟菩薩,即無著菩薩和世親菩薩。世親菩薩學習小乘教義,而無著菩薩卻是學習大乘教義。弟弟世親菩薩非常聰明,哥哥無著菩薩卻總想度他信大乘法。一次,他故意裝病,請弟弟來探病。

弟弟到來後,哥哥裝病說:「我現在快死了,你能否誦一次大乘經典?」弟弟本不願意,但為滿足哥哥最後的要求,便把《法華經》、《楞嚴經》和《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三部大乘經典都念了一遍。

念完之後,弟弟豁然明白。原來自己以前誤會大乘經典了,說大乘經典是假的。

之後,他把以前寫的罵大乘佛教的書,都通通燒毀了。只遺留下來他讚嘆大乘佛教的論文。而世親菩薩通過懺悔也成為後來的一代祖師,受到後人的尊重敬仰。

所以,懺悔是卸下所有的偽裝,將以往的過錯直白的坦露出來。是用善業清除污穢,也消解以往的惡業,從而收穫善果。

「諸惡莫作、眾善莫行」,願大家都能被命運善待,被好運和福報加持,做一個真正有福之人,南無阿彌佗佛。

作者:略懂居士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Z7a1W0BMH2_cNUgTA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