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承載中國國運的美國船,美國政府百般阻擾,卻漏算最關鍵的人

2020-05-29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一艘承載中國國運的美國船,美國政府百般阻擾,卻漏算最關鍵的人

1950年8月28日,「威爾遜總統號」遠洋郵輪從舊金山起航,開啟了第17次東亞之旅。這是一艘二戰後建成的豪華郵輪,排水量達兩萬餘噸,最多可以運輸500多名旅客。在這艘船的乘客中,有100多名中國留學生、留美學者及其家屬,他們計劃在香港下船,然後北上回國。在航空技術尚不發達、且機票昂貴的上世紀50年代初,普通人跨洲旅行的首選自然是乘坐遠洋郵輪。

「威爾遜總統號」 郵輪

抗日戰爭勝利後,大批中國學者和留學生來到美國學習深造。當他們完成學業與進修後,正值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這些中國學者和留學生,生長在中國飽受外國列強欺辱的時期,大都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他們渴望用自己所學報效祖國,在新中國政府的感召下,很多人拋棄在美國的優厚生活條件,滿懷報效祖國的願望,衝破重重障礙,回到祖國。一時間在美國形成了一股青春涌動、結伴還鄉的「海歸潮」。

當時,冷戰剛剛開始,美國朝野深受麥卡錫主義影響。美國政府對中國留學生態度充滿矛盾,有兩類態度,一個為趕緊讓中國留學生回國,這是為了培養一批親美分子,能夠發揮有利於美國利益的作用;同時驅逐與美國意識形態不相符的學生,避免他們在美國進行所謂「不符合美國利益」的活動。另一種態度是不讓中國留學生回國,原因很簡單,不能讓他們為新中國服務。

韓戰前,美國政府對中國留學生的去留態度逐漸明朗。放行和阻撓,驅逐和限制中國留學生回國的情況並行發生。在具體操作上,美國把他們所認為的政治態度 「左傾」的中國留學生強令驅逐出境,而對涉及尖端科技的中國留學生則被禁止離境。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中美兩國關係惡化。美國政府擔心中國留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學生,回國後會給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帶來幫助,進而影響戰爭格局,所以對中國留學生的回國管制越來越嚴。1951年10月,美國政府發布法令,學習理、工、醫、農的中國留學生,禁止其離境。

「威爾遜總統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啟了這次註定不平凡的東亞之旅。

1955年,剛回國時的錢學森

8月30日郵輪剛抵達洛杉磯,就發生了錢學森行李被扣事件。錢學森時任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教授,他並不是這條航船的乘客,這條船隻是託運了他的行李。由於美國當局懷疑錢學森參加了美國共產黨,剛在6月剝奪了其從事保密研究工作的資格,並跟蹤錢學森的行蹤。而錢學森本人又打算8月底從加拿大乘飛機回國「探親」,行李交「威爾遜總統號」託運,所以8月20日在洛杉磯海關辦理了行李託運業務。但是在8月23日美國官方告知錢學森不能離境,8月25日錢學森又被告知其八箱行李被「依法扣查!」,9月6日起他又被拘留15天,後被變相軟禁,直至1955年9月才獲准離境回國。

找完了錢學森的麻煩,美國政府又來找趙忠堯的麻煩了(趙忠堯曾在1946年作為中國政府特派員,現場觀摩美國原子彈爆炸試驗)。8月31日開船前,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特工在船上把趙忠堯的行李翻了個底朝天,但是沒能抓住什麼把柄。為了找回點面子,美國聯邦調查局扣留了一批電子器件和公開出版的書籍與期刊,硬說這些是「不需要的東西」。趙忠堯雖然逃過一劫,慶幸自己得以脫身,沒想到磨難才剛剛開始。

趙忠堯在美國時的留影

9月6日,郵輪抵達夏威夷檀香山,大家趁機上岸遊覽了島上的美麗風光,之後將駛向下一站——日本橫濱。中國留美學生們開始鬆了口氣,因為離開夏威夷,就意味著離開了美國領土,可以徹底擺脫美國的監視控制了。

可是9月12日清晨,郵輪抵達日本橫濱海域後,大家剛打算上岸遊玩,結果發現郵輪沒有靠岸,而是在橫濱港近海處拋錨停泊。早晨7點鐘時,船上突然響起廣播,說是由於有的客人要在橫濱下船,通知趙忠堯、沈善炯 、羅時鈞和鮑文奎四人攜帶隨身行李,搬到指定的房間。調整房間本是很正常的事情,於是趙、沈、羅三人帶著各自隨身行李,離開了自己房間。鮑文奎還在睡覺,沒聽到廣播,因此沒離開自己房間。

沒想到這是一個圈套,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特工正在那些房間裡等著他們,這些特工手上拿著名單,進來一個,就當場扣押一個!硬說他們可能帶有秘密資料,接著就強迫他們到廁所里去脫衣服,全身上下被搜了一遍,行李一件件查,連肥皂都不放過,工作筆記本也被拿走,然後對他們進行單獨審問。到了下午,趙忠堯等三個人被美國憲兵從郵輪帶到小汽艇上,開向橫濱碼頭。

9月17日,郵輪抵達菲律賓馬尼拉,這次船還是不讓靠碼頭。在橫濱僥倖逃脫的鮑文奎,這回沒能逃脫。晚上7點鐘,廣播呼叫,說船長有請鮑文奎,鮑文奎應聲去了。沒想到在艙室中有四個人正等著他——兩個美國中情局特工和兩個菲律賓警察。而這兩個美國特工竟然是從橫濱坐飛機追來的。他們「約見」鮑文奎的理由很簡單,就是要檢查鮑文奎的行李。經過仔細檢查後,他們沒查到什麼有用的東西,但是美國特工不肯善罷甘休,還是要扣下鮑文奎。

菲律賓在二戰時是盟國,不是日本那樣的戰敗國,受戰勝國駐軍的管制和任意擺布。菲律賓警察告訴美國特工,在菲律賓的地界上抓人,必須辦理正式手續。美國特工無奈,只能同意。

這時,老天爺來幫忙了。當天晚上輪船得到颱風預報,第二天清早必須開船。這樣就沒時間辦手續拘留鮑文奎了。兩個美國中情局特工不肯罷休,又繼續搜查和盤問了鮑文奎將近四個小時,實在沒有找到有力證據來拘留鮑文奎,最後只能以找人鑑定為理由,把他的筆記本扣下,原因是美國特工和菲律賓警察看不懂本子上所記的科學符號。鮑文奎再次幸運逃脫美國政府對他的堵截。

抵達香港海域時中國留學生在「威爾遜總統號」郵輪上的合影

威爾遜總統號郵輪在太平洋上經歷了三個星期的航行,於9月19日抵達香港海域,中國留學生離祖國只有一步之遙了。儘管中國留學生手中握有香港的過境簽證,但香港殖民地政府還是剝奪了他們合法登岸的權利。港英當局用架著機槍的小艇,分批把他們押送到九龍,然後集合起來,讓他們徒步走向深圳羅湖橋口岸。國境線這邊的深圳已是紅旗招展,鑼鼓喧天。解放軍和同胞們熱烈的歡迎這批歸國人員。回國人員共100多人,而前來歡迎的人群總數不下600人,他們每個人都至少受到2個人以上的親切招呼。他們攜帶的行李也被搶著拿,他們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9月20日下午,這批歷經艱險的中國留美人員抵達了廣州,當時「中南區」政府、教育部和高教部等機構,都派人來接待和安頓他們。9月21日,香港《大公報》、《文匯報》用了大量篇幅報道,大意說:回國留美學生一百餘人由領隊塗光熾率領抵達大陸。他們稍作休整,便分赴祖國各地,投入新中國的建設中,其中絕大部分被分成去北京和去上海的兩大組。

趙忠堯、沈善炯和羅時鈞在橫濱被扣後,美國中央情報局駐橫濱辦事處先「招待」了他們。趙忠堯要求美方,說明被扣留的理由。得到的答覆是要檢查了他們的行李再說,由於大件行李被壓在船艙底部,一時無法取出,要等郵輪從香港返回橫濱時再查。

稍後「招待」他們三人的,是位於東京中野的美軍第八陸軍監獄,當晚他們被關在一間牢房裡,睡在一張鐵床上。第二天早晨他們又被帶上手銬,轉押進了美軍在東京下野的巢鴨軍事監獄,和那裡囚禁著的日本戰犯成了獄友。趙忠堯三人進去後被強行剃掉頭髮,脫去衣服。刺鼻的黃色「六六六」農藥粉末噴在他們身上,說是防止將臭蟲帶入監獄。然後換上有P字標識和編號的囚服,趙忠堯的編號是1346,沈善炯編號是1347,羅時鈞編號是1348,命令他們舉著編號牌子拍照,然後被分別關進牢房。下午趙忠堯等被帶到所謂中國犯人部,中國犯人部是一個3層監獄,趙忠堯三人被分別關在第二層的三間牢房內,每間牢房關里有兩個人,裡面有洗臉水槽和抽水馬桶。美軍把他們當普通犯人對待,沒有過多的審問,每天放一次風,犯人可以見面談話。他們三個人就利用這個機會交流對策。趙忠堯坐牢倒也沒閒著,和同牢房的獄友學會了日語。

入獄第三天,台灣國民黨當局駐日本軍事代表團的官員,來看望他們了,第一次是一起談話,後來又分別談話,勸說道:「如果你們考慮回美國或者改去台灣,事情就好辦多了,我們可以馬上為你們進行聯絡,設法營救你們。」趙忠堯三人均婉拒了他們,「我們的家人在等待我們回國,我們回大陸只是為了教書,沒有其他想法,不做其他工作。」

10月上旬,趙忠堯三人通過一張英文報紙了解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入朝參戰,中國成了美國的敵人。為了避免被當作敵對國犯人而「被失蹤」,他們請了一位律師。此時,中國國內已經掀起了譴責美國當局、營救他們的浪潮,只不過趙忠堯三人暫時還不知道。

1950年9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報道了「美政府阻撓我留美教授學生歸國,錢學森等被非法扣留,歸國學生髮表聲明抗議美帝暴行」,披露了趙忠堯等被關進美軍監獄的消息。中國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發表了聲明,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所長吳有訓代表198位科學家發表了聲明,中科院副院長李四光分别致電聯合國大會主席安迪讓和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書記克勞瑟博士,南京大學校長潘菽等169人聯名致電聯合國秘書長賴尹、美國總統杜魯門,北京大學教授曾昭掄等48人,致電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近代物理所副所長錢三強也聯合一批著名科學家發起了聲援趙忠堯的活動,請他的老師、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主席約里奧•居里出面,呼籲全世界愛好和平的正義人士譴責美國政府的無理行徑。

事件的發展,引發了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美國政府實在找不到證據和理由拘捕趙忠堯他們,只得將他們釋放。

1950年11月沈善炯、羅時鈞、趙忠堯(自左至右),在東京麻布區國民黨駐日代表團住所院內留影

10月31日早晨,一名美軍軍官向他們宣布了調查結果,承認他們沒有攜帶有關國防機密的資料,但是帶有一些違反美國貨物出口法的物品,決定將他們釋放。當時新中國和日本沒有外交關係,美軍故意將他們送往台灣當局駐日本軍事代表團駐地,說好在那裡住兩周,再由美軍接他們出來,送下一航次的威爾遜號回國。

台灣當局不希望他們三人為共產黨服務,把他們軟禁了。台灣駐日代表團秘書長陳延炯拿著傅斯年發來的電報,代表「中華民國政府」親自來看望趙忠堯三人,說道:「你的老朋友,現在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先生,有意聘你們三人在台灣大學執教」,並當場念道,「望兄來台共事,以防不測」,趙忠堯則婉言謝絕道:「謝謝傅先生的好意,我回大陸之意已決!」

國內歡迎儀式上的趙忠堯等人

熬過了49天羈押和15天的軟禁,趙忠堯三人終於在1950年11月16日,在橫濱搭乘上了下一班「威爾遜總統號」 郵輪,同船的還有20多名中國留學生。1950年11月28日到達香港,回到了新中國。趙忠堯等回國後,當時南京市的負責人,南京大學的校長、物理系的師生等都去了南京下關火車站歡迎他,物理系的學生打了出了橫幅:「熱烈歡迎趙忠堯教授回國」。

美國人之所以要找趙忠堯、沈善炯 、羅時鈞、鮑文奎這四個人的麻煩?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四人都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美國人扣下了錢學森之後,對於和錢學森有關聯的中國留學生,可謂異常關注。

實事求是的說,美國人的眼光還是很毒辣的。「威爾遜總統號」上這一百多位留美學生及學者,後來成為院士的就有高達12人。而被美國人扣留在日本的趙忠堯等4人當中,就有3人先後成為院士。看看他們的名字,你就可以知道,用承載中國國運來形容「威爾遜總統號」,毫不為過。他們分別是:

趙忠堯,加州理工學院博士,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負責籌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並任系主任,參與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籌建工作,還多次向有關部門提出了發展中國科學事業的許多具體建議。

傅鷹,密西根大學博士,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膠體與表面化學的研究工作,尤其在表面化學的吸附理論方面進行了深入、系統和獨具特色的研究工作,還研究了中國蒙脫土的吸附和潤濕、石油鑽井泥漿流變性、離子交換理論和應用、礦物浮選等國家建設急需的應用課題。

池際尚,賓夕法尼亞州布侖茂學院博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負責山東等地區域地質調查及北京南口花崗岩科研工作,提出了中國金伯利岩的分類、命名原則和方案,總結了各類金伯利岩的岩石學特徵,對尋找金剛石原生礦有重要指導意義。

沈善炯,加州理工學院博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固氮遺傳研究工作中的成就為國際所公認,推動和發展了中國的分子遺傳學。

鮑文奎,加州理工學院博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同源四倍體水稻和異源八倍體小黑麥的遺傳育種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將異源八倍體小黑麥應用於生產,育成的「小黑麥2號」、「小黑麥3號」以及中矮稈的八倍體小黑麥品種「勁松5號」和「黔中1號」在貴州高寒山區和丘陵地區推廣。

塗光熾,明尼蘇達大學博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和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奠基人。

葉篤正,芝加哥大學博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大氣物理學創始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開拓者。

莊逢甘,加州理工學院博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空氣動力學的許多領域中進行過廣泛的研究工作,內容涉及空氣動力學理論、試驗和測試技術等各方面。

余國琮,匹茲堡大學博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蒸餾理論和技術方面,開拓以計算傳遞學為基礎的蒸餾過程與設備合一的三維非平衡的模擬放大新途徑,還提出了比較完整的不穩態蒸餾理論和分批蒸餾多變參數新策略及其相應技術,在氣、液兩相介面現象和熱力學方面也做出了貢獻。

周鏡,俄亥俄州大學碩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鐵路路基建設和科研工作。

彭司勛,哥倫比亞大學碩士,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製藥化學、藥物化學專業早期創建人之一。

鄧稼先在美國普渡大學博士畢業時的留影

除了上述11人之外,還有一個人。他被美國人完全忽視了,可謂機關算盡,卻漏掉了這艘船上的一條「大魚」。他就是時年26歲的鄧稼先,普渡大學博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兩彈元勛」。在他的帶領下,14年後,西北大漠炸響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本文作者:季雨,「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u9cYXIBnkjnB-0z1cG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