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禾火(爸媽進化論主筆)
01
被父母吼叫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侄子現在讀六年級,學校里抓得嚴,每個月一次小考抽查,成績波動比較大,成績出來家裡就不得安生。
每次考不好,我的電話就被打個不停,姐姐和我抱怨成績怎麼下降這麼快,侄子和我說姐姐總是責怪他。
最近很奇怪,姐姐和我說:「現在他沒考好我都不能說他了,每次說他要不是不理人、要不是就是跟我對著干,也不願意和我溝通了。」
多次反覆詢問了侄子才對我說:「每次考試不好,媽媽都會先把我罵一頓,責怪我沒有好好學習,我剛開始試著和媽媽說可不可以別罵我,好好講話,說多了媽媽不聽,那我只能被逼著去反駁她,這種時候她才能不講我。」
聽完侄子講的話莫名有點心疼,想起了小的時候姐姐考試考得不好,姨媽追著姐姐後面打,姐姐都會躲在我家避難。姐姐甚至覺得姨媽並不是真的喜歡她,每天只是關心她的學習,把她看成了學習的工具。
有了這種想法的姐姐更加和姨媽對著干,故意逃學、甚至考試時還交過空白卷。
知乎上看到的一個問題:「被父母吼叫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網友點贊最多的那個回答是:長大後我就成為了你。
還有網友自訴說:
我自知我媽語言暴力的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我發現自己潛移默化的學會了她的語言習慣,無意識的時候也會把情緒帶到話語裡,一字一句都在傷人.......
我知道這樣下去只會把愛的人推得越來越遠,可我難以自控。
在外面看著還正常,在家裡暴躁無比,和他們永遠無法用溫和的語氣說話。
自卑敏感,別人一句話都能刺痛我,喜怒無常,對別人防備心很重,只要傷害過我的人,永遠別想再接近我。
我們有時候和孩子溝通因為情緒的波動下意識的言語暴力,不僅沒有辦法將自己的心情傳達出去,反而造成了孩子內心的抗拒,將兩個人的距離越推越遠。
明明擁有著最深血緣關係的彼此,心靈上卻有著如海深的距離。
02
我最深愛的人,卻是傷我最深
哈佛醫學院附屬醫院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麥克萊恩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十年來對父母的言語暴力進行研究。
父母言語暴力包括對孩子長期的吼叫、斥責、詛咒、歸咎、侮辱、威脅、貶低、取笑。
他的團隊發現。如果父母經常用言語辱罵孩子,他們事後安撫不會起到消除影響的作用,儘管他們事後補,言語暴力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依然無法抹去。
兒童心理諮詢專家也指出:孩子的性格養成和心理創傷基本上都來自於童年。
前段時間很火的日劇《非自然死亡》最後一集,就講訴了一個從小被媽媽往嘴裡塞玩具球、辱罵的小孩,長大後依舊無法忘記曾經的回憶,心理扭曲,一連殺了26個花季少女並且每個少女都被嘴裡塞了玩具球。
演員陳喬恩在參加綜藝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說:
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20歲之前她沒敢拉過媽媽的手,如今雖然長大了,但與媽媽之間的隔閡依舊無法逾越。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成「魔鬼的聲音」。
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很緊張,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幼兒園有次讓孩子畫下自己腦海里的媽媽,有個孩子把自己的媽媽化成了兇猛的怪獸,老師問他為什麼,他說:
別人的媽媽都很溫柔,我的媽媽經常會罵我,就像怪獸一樣要吃了我。
平時美麗的媽媽在孩子眼裡卻成了兇猛的壞獸,孩子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表達,不代表他們沒有正確的感知。
長期處在言語暴力情況下的孩子,沒有正確的情緒疏導,一生都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創傷,而賦予他們創傷的人就是——父母。
03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曾經看到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小男孩第一天去上學就遲到了,放學後又很晚才回家,母親很擔心,但還是壓住了湧上來的怒火耐心的詢問他為什麼遲到了,他告訴母親上學時看到了路上美麗的日出放學看到了日落。男孩的母親沒有責怪他,反而和男孩約好了第二天帶一起去看日出。
第二天,男孩帶母親一起去看了日出日落,母親誇獎男孩真的很會欣賞美麗的風景,告訴男孩不能因為一處的風景忘記自己和老師約定好準時上學的承諾,可以完成承諾後以後可以帶他一起看更多的風景 。
男孩答應了母親,不僅好好讀書了,現在大學畢業以後還經常帶母親出去旅遊。
生活中的父母,有時候就是因為擔心著急,在發現男孩遲到晚歸時,可能就會將孩子訓斥一頓,用我們常見的幾句話「你怎麼可以遲到呢?你不知道遲到不好麼?你是不是偷偷出去玩了?」孩子聽到訓斥以後因為害怕選擇沉默,最後家長就無法發現孩子是因為什麼遲到,不會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孩子下次不遲到。
我們很小都聽過一句諺語「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話對於身邊最親近的人也同樣適用,不能因為他們還小就忽略了他們的情感需求。
我們生活中經常把好的情緒留給陌生人,壞的情緒留給親近的人,給自己找個理由:因為他們是我們最親密的人,可以足夠理解、包容我。
孩子在生下來,最早接觸的、最親密的人就是父母,如果父母都無法給孩子一個溫暖和諧的成長環境,進入社會的他們該從哪裡索取溫暖。
04
拒絕言語暴力不意味著對孩子不管不顧
其實拒絕言語暴力真的不難,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到。
家長平時該怎麼做呢?
1、注意到發生了什麼
了解孩子行為的原因是什麼,給孩子機會說出自己的原因。
2、接著,表達自己的感受
「愛之深責之切」我們有時候下意識的言語暴力,妨礙了我們正確表達自己的心情,著急時不妨把孩子當作「小大人」說出我們的感受,事情可能按照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3、 分析原因、解決問題
了解原因、與孩子「共情」後,和孩子理性的分析發生問題的原因在哪裡。
正如我姐和我侄子,姐夫發現了兩個人的問題,沒有責怪侄子,先和侄子聊了聊和媽媽之間的問題、學習上分析了薄弱科目進行補課並且給孩子制定了短期目標給了獎勵,現在侄子在學習上動力十足,在姐夫的幫助下侄子還主動和媽媽道歉、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姐姐在了解之後想起了小的時候痛哭了一場,慢慢的改變自己的行為。
如今姐姐每次打電話都是和我訴說侄子近期的進步,家裡面充滿著幸福的味道,再也不是煙火繚繞的硝煙味。
正如甘地夫人所說: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孩子們對謊言或虛偽非常敏感,極易察覺。如果他們尊重你、依賴你、他們就是在很小的時候也會同你合作。
父母在孩子的行為發展中都是孩子的指明燈,每個孩子剛開始都是一張白紙,在孩子給自己的紙上添墨時,理性給孩子分析原因,站在孩子能接受的角度,告訴孩子出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對孩子有利的。
教育家葉聖陶曾說:教育就是給孩子正確的方法,讓孩子一生受用。
有個小漫畫《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裡面生動地描繪出了小企鵝被媽媽吼叫之後驚慌失措的模樣,我們其實把孩子都當成了手心中的寶,「愛之深責之切」孩子不對時溫柔的推一把。
拒絕言語暴力,讓孩子的畫里眼裡我們都是最美麗的媽媽,不要因為下意識的行為傷害了我們最想呵護的孩子,讓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長。
作者簡介:禾火,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頭條號;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一個有點宅熱愛文字的醫學工作者,把想說的話說給你聽,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