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玉雕為何以蘇工為尊?蘇工出品的玉件就一定好?看完就明白

2019-10-07   和玉大叔

歷史證明,和田玉的發展無論何時都離不開工藝的進步,在銷售渠道逐漸多元化的今天,科技環境下難以替代的雕工更顯彌足珍貴。一直以來,天下玉雕至尊獨寵蘇工(目前價格最高的海派也是源於蘇工),正可謂是源遠流長的無敵技藝。歷史可證所言非虛,查閱史書不難發現,我國進入新石器時期吳地就已經掌握琢玉的工藝,比如新石器晚期的良渚文化就已經出土了玉璧、玉環等一些造型比較複雜的玉製品。

根據宋代范成大所撰的《吳郡志》記載:早在唐、五代時期,蘇州地區就已經出現非常知名的玉雕大師了,傳承到明朝中葉時期,蘇州號稱「江南首都」富可敵國,作為經濟發達的地方,玉器珠寶等奢侈品的流通更加順暢,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就有「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的說法,想來也是非常應景。

比如歷史上的玉匠頭號人物——陸子岡就是蘇工的代表,明代《徐文長集》中有這樣的記載:「昆吾鋒盡終難似,愁煞蘇州陸子岡」,這說明從明朝以後蘇州的玉雕產業有了集群級別的跨越突破,甚至還有一些玉雕藝人曾經被邀請到遙遠中亞的阿拉伯國家施展技藝。

蘇州的工巧更體現在匠人對玉雕的理解方面,在沒有電動機械加持的古代,玉匠拿到了璞(即毛料),先用鐵錘猛力敲擊出一個裂口,以裂口觀察就能掌握玉石內部的玉質如何,稱之為「開眼」,開眼觀察後再經過各種工序製作的玉器款式美觀,寓意深遠,構思巧妙,說明古代匠人已經懂得隨型而動的藝術創作理念。

玉雕業發展也充分的影響了蘇州的文化,蘇州外城有一座橋叫做閶門吊橋,當年這座橋的周邊有不少零散玉石攤位,熙熙攘攘的,至今許多蘇州老人仍習慣性的把這座吊橋稱為「玉器橋」。今天的蘇州玉石業仍以雕琢為主,集中在古城區的相王弄,南石皮弄等古色古香的街巷中,有不少玉友想要了解,在蘇州就一定能買到好料嗎?

從成品的角度出發,業內並不太認同,雖然這麼說會有得罪同行的嫌疑。首先蘇州的工藝確實是全國的標杆,所以蘇州工作室出的貨常有精美的高貨,從線條設計就能感受出地區技藝的傳承,但好貨多出給了渠道而不是零售,許多對玉石不了解的朋友不理解手工業者的辛苦,方寸之間的勞動成果難以用貨幣公平衡量,認為蘇工報價的工費畸高,背後都是傾注了日夜的辛勞,性價比不突出。

其次受到網際網路的衝擊,許多小型玉雕工作室為謀求突破,必然滋生市場亂象。大叔已經多次幫玉友鑑定過來自蘇州的部分玉商出售的假籽料成品,可以說全國的仿籽工藝也是以蘇州最為見長。別的地方都是仿造原石出售,蘇州是將仿籽進行精細雕琢,皮色留的少迷惑性很強,不懂行的玉友很容易上當。

2008年6月,蘇州玉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借著「東風」同年蘇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籌辦了「子岡杯」玉雕精品展,在業內也是比較知名,擴大了蘇工技藝的展示範圍和影響力,在和田玉行業已經是較高的榮譽。雖然目前原料稀少價格高昂,行業的發展舉步維艱,但和玉大叔相信:越是困難的時期,工藝的精美越能體現玉石的高貴,未來的蘇州玉雕一定會有更好的發展方向,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