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賣房進城投奔兒子的人,背後鮮為人知的辛酸。你聽說過嗎?

2019-07-22   淌過溪水采蘑菇

在農村養兒防老的觀念至今仍有留存,父母一輩子攢的錢都用來供兒子讀書和買房子了。到了五十幾歲,兒子結婚後,是他們最難的時候。

長期高強度的勞作,五十幾歲的人要比實際年齡大上十歲八歲,再做體力活,身體也不允許了。

這時候兒子工作穩定了,條件允許的,會把農村的父母接到自己家一起生活。

有哪個父母不想和孩子朝夕相處,只可惜城市房價太高,只能和兒子住一套房子。

兒子說要接他們進城,他們這邊就準備賣房子和折騰家裡的農具和果園。

搬家那天,鄉里鄉親不約而同得到村口送別,他們眼神里有晶瑩剔透的東西,那是不捨得淚水,也帶著羨慕和激動,希望哪一天自己的孩子也把自己接進城。

城鄉生活的差異性和兩代人生活的不同,住在一起有鮮為人知的辛酸。

1、張叔叔和嬸子把老家的房子賣了,興高采烈的進了城,不到一年就灰溜溜得回到了農村。

張叔叔家的兒子大學畢業後在蘭州定居了,房子是兒子和兒媳自己買的,一提到能幹而獨立的兒子,張叔叔和嬸子便喜上眉梢。

老家的房子賣給了一個鄰居,家具和農具也賣了,自行車送給了我家,地給了我家經管。

老兩口把存摺給了小兩口,本該很清靜的日子,也沒見的清靜。

兩代人的生活是有差異的。

嬸子和母親說:兒媳婦太浪費了,做的菜就吃一頓,下頓就扔了。還說不能吃隔夜菜,以前我和老張天天吃也挺好的。

這還不說,給孩子買的衣服多的都穿不過來,不合適的就不要了,這也太作了。

我只會燉菜,菜一上桌,兒媳婦就吃鹹菜,明擺著我做的不好吃啊。

吃完飯,我兒子洗碗,我的這個心啊,你說現在怎麼能男的洗碗,真是堵得慌。

我說我洗吧,兒媳婦還怕我眼神不好,洗不幹凈。

孩子出生小孩黃疸,翠花說用金戒指煮水能治黃疸,我就給煮了一碗,結果她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

小兩口隔三差五就吵,我也知道,是我們在這的關係。

嬸子說:兩代人生活在一起,太難了,這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受氣了連家都沒有,還得回農村買一個房子。

鄉里鄉親說:還去嗎?

嬸子斬釘截鐵地說:不去了,再也不去了。

2、王姨和老伴兒給兒子在沈城買了房子,付了20萬首付,搬家到沈城掙錢幫兒子還每個月2000的貸款。

王姨兩口子在村裡很有威望,勤勞能幹,人又熱情。

搬走了後,和村裡聯繫也不少。

王姨在一個小幼兒園做廚師,她做的兒童餐受到家長的諸多讚美,她的老伴兒在建築工地做小工,踏實肯干,收入還不錯。

他們一心不想拖累孩子,孩子工作忙,而且外地人在沈城打拚不容易,能幫他們的地方就幫幫。

五十幾歲的年齡依舊拼搏,年輕人有什麼資格不努力。

王姨說:兒媳婦就和女兒一樣,自己沒女兒,一定好好對待她。

王姨和嬸子比,家庭非常和睦。

世界上沒有圓滿的事情。

母親說:你王姨晚上睡不好覺,總失眠,白天明明很累,晚上也不想睡,睡著的時候總會做稀奇古怪的夢,很多時候夢到老家發了大水,她一直跑一直跑著,疲憊而害怕。

那是濃濃的鄉土情懷,故土難離啊!

3、四大娘搬走十年了,最近聽說原來一直以來住在兒子租的房子裡。

四大娘的兒子和兒媳婦工作都不錯,而且生了個可愛的大胖小子,是村裡人羨慕的對象。

四大娘沒日沒夜的帶孩子,累得吃不好,也睡不好。

好在日子就這樣熬了過來,幫兒子帶孩子的日子是艱苦而漫長的。

帶完了自己的孩子,供完了自己的孩子,熬到結了婚生了子,又得帶孫子。

剛剛進城的時候,四大娘拿著單元門卡卻怎麼也刷不進來,兒子在上班,只能在外邊徘徊。

家裡的電器不會用,也不敢用,怕給孩子們添麻煩。

四大娘是明智的,五年前,他給自己和四大爺補交了社保,雖然當時一下子拿出了好幾萬,但是現在她和四大爺兩個人的退休金也有2500塊了,雖然不多,但是也有一份保障,足夠老兩口生活了。

當時這份錢存著,放在銀行也僅僅是幾百塊錢的利息,或者錢早就花沒了。

現在,孩子長大了,每天四大娘幫著接送孫子上學,做做飯。

日子簡單而幸福。

買了房子,進了城,表面是風光的,背後有鮮為人知的辛酸,你還聽說過哪些相關的辛酸故事呢?

品世間百態,看別人的故事,過自己的人生。我是小蘑菇,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喜歡,請【關注】我,支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