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必讀!父母不懂成長教育,足以毀掉孩子的一生

2019-07-03     布穀學習

文 | 張永軍 編輯 | 金雀兒

撰稿人:張永軍博士,知識成長與知識創新資深研究專家,未來之音科技有限公司聯席CEO,兼任北京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著有《知識成長論》、《超越知識管理》等20餘部專著和譯著。

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T是我的初中同班同學。在上初中時,他跟我一起玩泥巴,一起彈玻璃球,一起追逐打鬧;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我們一起把石子和掃帚夾在門縫上緣,想捉弄下一個進入教室的同學,沒想到這時班主任推門進來,然後我倆在所有同學幸災樂禍的目光中,被叫到辦公室接受了一晚上的教育。

T高中畢業後去了一所北方的985重點大學,大四考研時沒有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名校,於是去了另外一所普通大學讀研究生。T的爸爸是我們中學時的副校長,一直希望他能出人頭地,對他考研時的成績很不滿意,經常數落他。而他當時心裡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因為怕自己變成父親口中平庸的孩子。結果在T讀研究生三個月後,發生了慘烈至極的一幕——他在一個雨天從學校坐火車回到家鄉,在自己從小長大的小河邊上吊自殺了。

記得我當時聽到這個消息時,完全驚呆了。直到18年後的今天,當我在電腦上敲下這些文字時,我的雙眼依然忍不住變得濕潤。

還曾在網上看見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

一位叫王猛(化名)的30多歲的青年,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萬言書,記錄了他與父母之間近三十年的感情糾葛,前幾年在網上廣為流傳。

高考理科狀元、北大優秀本科生、留美碩士……這一切的光環背後,是他千瘡百孔的親子關係和內心世界——自卑、動手能力差,害怕人際交往;12年沒回家過年,6年前拉黑父母,被診斷為創傷應激障礙。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王猛如此說道。他認為,父母的感情控制是造成這一切後果的元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在於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

控制型父母

上述兩個故事中,孰對孰錯我們不下定論。但無需諱言,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很多問題,經常會源於父母。問題父母養育出問題孩子,問題孩子長大成為問題父母,我們經常會見到這種惡性循環。

是啊,幾乎每個人都是這樣認為的——小時候覺得父母不是一般人,長大後覺得自己不是一般人,生娃後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是一般人。

上述情況,是人之常情。但是,有些父母從孩子呱呱落地開始,就會將無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甚至孩子還沒上學,家長就已經為孩子規劃好了未來。

你讓這樣的父母,怎麼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

在心理學上,經常把這樣的父母,稱之為「控制型父母」。控制型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愛」,本質上是對其成長和生活的過度干預和控制。以愛之名,滿足自己的意志,置孩子的真實需求於不顧,抹殺孩子的自尊自信。以上狀況,是部分中國家庭的常態。

那麼,為人父母者究竟要怎樣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既能順利成長,又能擁有幸福、健康的人生?

下面,我將結合家庭教育、知識成長、心理學等方面的文獻和理論,為所有注重家庭教育方法的家長,提出孩子成長教育的一些觀點。

一、內心不渴望的東西,它不可能靠近自己

日本著名企業家和思想家稻盛和夫說——根據我自身的人生經驗,我堅信一個信念,那就是「內心不渴望的東西,它不可能靠近自己」。

他認為,個人成長和成功的基礎是強烈的願望。在要做的事情不能清晰看見結果之前,如果事先沒有強烈的願望、不經過深思和實踐,那麼人是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長和成功的。

兩度榮登《時代周刊》封面的美國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 (John G. Roberts),在自己兒子的畢業典禮做致辭時說:「經常有人告訴我們說要學會『做自己』,但如果連你都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是不可能『做自己』的。」

但是,我們不要曲解這些偉人的話,他們所說的「強烈願望」、「做自己」,並不是現實中很多人強調的「興趣」。如果是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去教育孩子的話,你會很苦惱地發現陷入了自己所設下的「陷阱」——因為孩子的興趣經常變化,或者他們經常以「不感興趣」作為不努力的藉口。這時,你應該怎麼辦呢?

「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告訴我們說——只有當所有事情都從自己的長處著眼,人們才能真正做到卓爾不群;我們必須學會自我發展和自我管理,必須知道把自己放在什麼樣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貢獻;而且,還必須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保持著高度的警覺和專注。

你看,德魯克告訴我們,要學會用「長處」代替「興趣」。但是,大多數人至少要在二十五歲後,才知道他們的長處和自己合適的位置。因此,父母在此方面對於孩子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

所有的父母,都要懂得這個道理,即如果不能教會孩子,或者讓孩子自己去找到做事的願望和自己的長處,那麼所有對他們的強制要求和期望,都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這是成長教育的哲學基礎。

二、教會孩子找到突破自己的動力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只要堅持就會成功」。這是真的嗎?如果這是真的,為什麼現實生活中那麼多人,在堅持了很多年後,並沒有取得自己預想中的成功?

肯定是哪裡出現了問題。

上世紀60年代,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幾年後發表了博士論文《成功並不像你想像得那麼難》,從一個側面揭開了堅持與成功的秘密。

這位學生在採訪劍橋大學的很多成功人士時,發現他們普遍表示——自己並沒有想過一定要堅持,但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時,自己也都覺得害怕,不知不覺居然做了這麼多;倘若再來一次,很多人也會被這些巨大的任務嚇倒,而難以再堅持。

在外人看來,他們是因為堅持而成功了。可是他們自己知道,他們是喜歡做一件事,並且在做的時候是因為感覺到快樂、刺激,從而一直在做,於是最終變成了「堅持」,直至成功。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指出——「人不僅渴望自我實現,更渴望超越自我。」

如果你設定一個目標,然後你達到了並展現了你的價值,那麼你的自我價值就得到了實現。這時候你還想更上一層樓,超越自我。馬斯洛稱這種感受為「高峰體驗」。人們在超越自我的時候,能感受到發自內心的顫慄、快樂和滿足,由此獲得的心靈滿足和成長體驗,會吸引他們不斷前行。

所以,堅持並不一定能帶來成功。但是,如果一個人的成長和成功,是因為體驗到了「高峰體驗」,從而不自覺地堅持了,那經常會帶來出人意料的結果和快樂;相反,刻意堅持或者被父母要求堅持的人,卻很難取得預期中的成功和成長,只會為其本人帶來無盡的挫折和坎坷。

刻意的堅持是無效的。孩子要想獲得不斷的成長,必須找到突破自己的動力。所以,父母要引導孩子找到自己擅長的方面,並讓他們自己學會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不斷獲得高峰體驗和自我實現的動力。

這是成長教育的心理基礎。

三、打破固有觀念,讓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

我們經常聽說或提到「別人家的孩子」。人們總是覺得有些人好像生來就是贏家,做什麼事都很順利、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則一直很背,好像這輩子註定是個失敗者。

史丹福大學教授卡洛.杜威克(Carol Dweck)也發現了這一點,而且她針對不同類型的孩子,進行了長時間的實驗和研究。

杜威克教授發現,成功的孩子和失落的孩子之間,主要的差異在於思維模式。

那些在實驗中表現不佳的孩子通常認為,一個人的能力是一成不變的,面對世界中的挑戰,你只能被動應對或接受,這被稱為「固定型思維模式」;而那些成功孩子的觀念恰恰相反,他們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而這個世界上也充滿了幫助你去學習、成長的有趣挑戰,這被稱為「成長型思維模式」。

在那些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看來,成功來源於證明你自己有多棒。當這些人找到了自己能夠做好的事情時,他們就會想著重複它,以顯示自己對這東西有多麼在行。

而在那些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看來,成功來源於自我成長,而這當中的精髓就是努力——因為只有努力你才會成長。當你對某件事情已經非常擅長的時候,你就需要把它放在一邊,並繼續找更有挑戰性的事情,因為這樣你才能持續成長。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在自己不犯錯誤的時候,覺得自己很聰明;

而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會在自己為某件事苦苦掙扎、並最終找到解決方案時,覺得自己很聰明。

當事情不順利的時候,前者會埋怨整個世界,而後者會想著改變自己。

而且,杜威克教授還在各個領域發現了上面的這種差異。比如,在人際關係中,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尋找那些讓他們變得更好的伴侶,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則只願意找那些允許自己停滯不前的愛人。

家長們要自己先理解和學會成長性思維,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啟發和訓練他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

這是成長教育的方法之一。

四、教孩子學會延遲滿足,拒絕各種短期的誘惑

有一次在北大講課時,有一位學生問我——「張老師,你說學習重要,還是經營人脈重要?」我當時解釋說,二者的重要性我沒法給你區分出來,但是我可以回答你,有效的人脈只會存在於對等的人格之間。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人們往往喜歡並重視一種交換——「公平交換」。可是,如果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就可能變成「索取方」,而導致雙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對方的負擔。

有些人急於建立所謂的人脈,並全然不顧自己的情況如何。但是,只要一個人正常地努力,並且有耐心、花時間,總會成為至少一個領域的專家。那時人們會驚喜於真正意義上的有價值的人脈,居然會破門而入。

教孩子學會做時間的朋友,在多數人都醉心於「即刻滿足」的世界裡,懂得「延遲滿足」道理的人,總會成長得更快、獲得的更多。教孩子學會這一點,無形中會讓孩子領先一步。

這是成長教育的方法之二。

五、讓孩子學會區分不同事物,只關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Festinger),提出過一個有名的「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換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

費斯汀格舉了一個例子。

卡斯丁早上起床後,將自己的手錶放在洗漱台邊,妻子怕被水淋濕了,就拿過去放在餐桌上。兒子起床後吃飯時,不小心將手錶碰到地上摔壞了。卡斯丁心疼手錶,揍了兒子一頓,又罵了妻子一通。一氣之下卡斯丁早餐也沒有吃,直接開車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時突然記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轉回家。可是家中沒人,卡斯丁鑰匙留在公文包里,他進不了門,只好打電話給妻子要鑰匙。妻子慌慌張張地往家趕時,撞翻了路邊水果攤,她賠了一筆錢才脫身。卡斯丁因遲到挨了上司一頓批評,下班前又因心情不好跟同事吵了一架。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當月全勤獎,兒子這天參加棒球賽,原本奪冠有望,卻因心情不好發揮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這個事例中,手錶摔壞是其中的10%,後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由於當事人沒有很好地控制好後面的90%,才導致了這一系列的後果。

教會孩子區分自己生活中不同性質的事物,以及學會管理他們成長過程中可以控制的部分,對於他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是必不可缺的前提條件。

這是成長教育的方法之三。

布穀老師說

蘇格拉底說:「未經自省的人生沒有意義。」這句話的含義,正與我們經常所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人父母者,首先要自知。不自知的父母是無明的父母,不可能教育出健康、出色的孩子。所以,把握住孩子成長路上的關鍵環節,對那些次要的方面適當地放手,會讓孩子與自己都能更加快樂,並且彼此相處得更為融洽一些,這樣不是更好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OhuEGwBmyVoG_1ZpLU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