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嫣小燃(爸媽進化論主筆)
最近無意中看到一則令人心痛的新聞:12歲女生去上學後好幾天沒有回家,家人尋找了許久,最後在江邊發現她的遺體。
孩子的父親說女兒非常乖巧,學習成績也不錯,最近突然頻繁地從家裡拿錢,被父親發現後追問原因她卻一言不發,父親一著急就打了孩子,沒想到孩子會選擇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原來,女生被班上的男同學威脅每個星期要拿50塊錢給他,不然就打她,女生告訴過老師並沒有得到幫助,也不敢告訴父母,最後走上了絕路。
父親得知真相後捶胸頓足悔恨不已,為什麼孩子寧願自己承受都不願意告訴他?
女生內心本就恐懼無助,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如果父親在事情發生的時候耐心詢問和傾聽,女生也不會走上這條路。
父母都希望孩子知無不言,孩子卻緘默無言。
沃爾頓曾經說過一句話:很多東西都因不發問而喪失。
《溝通的藝術》這本書里也寫到:溝通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父母把孩子最基本的需求都忽略了,還指望他們以後能健康成長嗎?
習慣讓孩子閉嘴
是孩子拒絕溝通的開始
同事的兒子從學校回來,同事發現原先給他準備的2支原子筆變成了1支,兒子以前就有喜歡遺失筆的習慣,經過她幾次說教以後,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她發現兒子又開始丟筆了。
於是她問兒子是不是又丟原子筆了,兒子說:「媽媽不是的,今天我們報聽寫。。。」
沒等孩子說完,她就打斷了孩子的話:「你是不是放學又忘記收拾了?為什麼老是這麼粗心大意」?
兒子急忙說:「媽媽,我沒有!」
「閉嘴!還敢狡辯?是不是想挨打?」
兒子不說話了,倔強地瞪了媽媽一眼,就跑回房間了,孩子爸爸跑去詢問原因,孩子一句話都不願意說了。
直到晚上她聽到家長群里有孩子發的感謝語音,才知道原來孩子把筆借給同學了。
她埋怨孩子為什麼不早點說,可是她卻沒有給孩子辯解的機會。
不問青紅皂白就對孩子一頓訓斥,孩子想開口辯解就被迫「閉嘴」,這種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得到一種壓抑感,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長此以往,孩子一句話都不肯跟父母說。
有人曾說過:「父母與子女之間發生誤會或矛盾,在家庭中是不可避免的。作為孩子的長輩,應該給孩子說話的機會,不讓孩子說完就武斷下結論,只會給孩子帶來一系列消極後果。」
忽略孩子感受
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
電影《嘉年華》有一位少女小文,花一樣的年紀卻不幸遭遇性侵,媽媽得知真相後,對滿身傷痕的女兒不僅沒有一句安慰,還狠狠地給了女兒一巴掌。
她認為小文遭遇這樣的事情是因為穿了不該穿的衣服,她打開小文的衣櫥,不顧女兒的痛哭阻攔,發了瘋地把她的衣服往外丟。然後又拿她的頭髮撒氣,強行把小文的長髮剪短了。
小文沒哭沒鬧,只是把媽媽的粉餅丟進下水道,離家出走了。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經常被父母忽視是一種什麼體驗?
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是:因為從小一直感受,每次回想起來都不寒而慄,就像有一把很鈍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劃,不會流血,但是痛感很真實。
另一位答主也分享了他的故事: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跟爸媽一起吃飯,突然想到一件有趣的事情,就特別想分享給父母聽。當時父母正在聊天,他喊了幾聲,沒人回應他,於是他有些惱火的質問:「你們怎麼不理我啊?」
這時父母才把視線投向他,他以為終於可以跟父母分享這件趣事了,沒想到父母只聽了幾句,又繼續討論他們的事情去了。他頓時像被人從頭到腳潑了一盆冷水,從全身涼到了內心。
他說:「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被忽視,我很憤怒,也很傷心」。
以後再有什麼事情,我都喪失了跟父母傾訴的興趣和勇氣。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的作者寫道:無論多麼完美的父母,都不可避免地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忽視孩子情感。
但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教育專家武志紅說:沒有回應,家就是絕境。
在孩子最需要家長幫助或者想跟家長分享的時候,你沒有回應,一次兩次,孩子說了也等於白說,最後他再也不需要你了。
學會與孩子溝通
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曾經說過:當父母學會如何用語言向孩子表達對他們發自內心的理解與接受時,往往父母就掌握了一項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產生令人驚訝的效果。
父母與孩子達成良好的溝通關係需要從這些方面入手:
1、 善於傾聽,積極引導
美國育兒專家簡,尼爾森在她的《正面管教》里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馬丁內斯太太的女兒琳達放學回到家,抱怨老師當著全班人的面對她大吼大叫。
馬丁內斯太太一開始是認為女兒做錯了,老師不會無緣無故吼學生,這個指責無疑是火上澆油,琳達以憤怒的情緒回應;當她問琳達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時,琳達以「我沒什麼可做的」回應。
面對女兒一副強硬的態度,馬丁內斯太太做出了一個決定,讓事情得到了圓滿解決。
她改變了態度,用和善的語氣跟女兒說:「你被老師吼了,我猜你一定感到很丟臉」。接著她講述了一件自己上學時因為站起來削鉛筆被老師批評的事情給琳達聽。
琳達感到了媽媽對自己的理解和尊重,態度也緩和了很多,把老師吼她的原因告訴了媽媽,只是因為她找別人借了支鉛筆,老師就這樣吼她,她覺得很委屈。
馬丁內斯太太耐心聽完,肯定了女兒的想法,並且鼓勵孩子想辦法避免這種難堪,琳達也爽快地說出了自己的辦法:多準備幾隻鉛筆。
美國治療大師薩提亞說:「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很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後,利用恰當的時機,在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
2、 注重與孩子共情
育兒綜藝《不可思議的媽媽》胡可教育小魚兒的事情讓我印象深刻。大家都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小魚兒卻對自己的新玩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要求媽媽立刻幫他組裝好。這個要求遭到了胡可的反對,小魚兒的小臉馬上沉下來了。
胡可沒有訓斥孩子,反而溫和地跟他說:「我知道你很想玩這個玩具,但是現在是吃飯時間,這是規則,吃完飯以後再玩」。
小魚兒因為無法帶走心愛的玩具崩潰大哭的時候,胡可又說:「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但是玩具不可以帶回家,這是規則」。
小魚兒從水堡出來因為害怕又哭了起來,胡可依舊溫柔地說:「我知道你很害怕但是你堅持下來了。」
面對孩子3次的情緒崩潰,胡可說了3次「我知道」,讓孩子知道媽媽時刻在關注自己,理解自己的感受,是他們溫暖的後盾。
羅靜說:懂得共情的父母,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真誠的關心,就更加願意跟父母分享他們的思想和想法,也願意在遇到困惑的時候尋求父母的幫助。
父母子女一場,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悲喜,是註定在失望和希望交織中的一場修行。有時候,父母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安慰的擁抱、一句溫言軟語,足以讓孩子說出那份不安的絕望,化解他們心中的無助和恐懼。
不要讓溝通障礙變成親子關係的攔路虎,父母,愛,子女,缺一不可才是真正的幸福。
作者簡介:嫣小燃,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85後職場媽媽,家有二寶,喜歡讀有深度的文章,喜歡寫有溫度的文字,育兒路上與千萬寶媽一起成長;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MKtI28BMH2_cNUgYc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