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火俗 | 一個民族最古老的記憶,就是對火的感激

2019-11-18     潮汕說

一個民族最古老的記憶,就是對火的感激。因此,幾乎各個民族都有關於火的節日或儀式。黎族人姓名中以黎火兩個字為頭的竟然有7千多個。人們還認為,火是與非現實世界交往的手段,一切供奉上天、神明、祖先等等的祭品,最後都要以火焚之,才算奉送完畢。世界儺文化中,最普遍的內容是對火的崇拜。現今的各地儺技藝中,幾乎都有「走火炭」「走燒鐵」等特技表演。此外還有許多項目成為群眾的集體技藝,例如許多少數民族都有火把節,這是對火的最好保護與紀念。漢族地區則多將「火把」進行了包裝,成為「燈」,於是各類燈節、燈會遍布各地。當這些民俗活動在中原式微後,地處省尾國角的潮汕地區至今仍保留了這些習俗。

游火巷

對火的紀念和親近

游火巷是澄海隆都鎮的元宵節民俗。

潮汕火俗活動開始前,各家都在村中要道上,用干稻草束像架槍枝那樣圍起一個個草架,各家的草架連成一排,婦女們擎著香火站在自家的草架後面守候。先是祖祠前面廣場的潮劇演出開始,鑼鼓聲招來四面八方的人群。人們用長竿挑著各種式樣的燈籠逐漸集中在這裡。待拜過祖祠後,遊行開始,在彩旗、鑼鼓的引導下,人們自動形成了一條燈的河流,沿著小巷向前流動。

隊伍蠕動緩慢,因為每到要道路口,同時要點燃那裡的草架,躥騰的火苗照得夜空通亮。人們都要從火堆邊經過,一個個被烤得面紅耳赤,全身發熱,好似汲取了吉祥的力量。

後續的人會在附近放起孔明燈,孔明燈帶著人們的希望越飛越高。由於每條街巷都要經過,一個晚上走不完,第二、三天繼續。人們樂此不疲。游火巷是直接對火的紀念和親近,每個人置身其中都會忘記自我,重新體驗到氏族集團的力量。

跳火牆

取吉象去晦氣

跳火牆多流行在潮陽、普寧一帶的農村。

跳火牆是白天進行的。也是各家先在路口堆上稻草,數量很大,有的達到一人多高,而且將路面全部擺滿。待遊行隊伍到達時,將草堆點燃,頓時火苗沖天。遊行的人要依次從熊熊燃燒的火堆上跳過去。

稻草火雖然不易燒傷人,但其勢熊熊,對人的意志是一種考驗。先跳的人,火焰雖高,火路較窄,飛身一步可以跨過。越到後面,火勢雖弱,火路卻寬,一步跨過,腳仍然會踏在火上,並且會濺起一片火花的漩渦。跳的人大多是青少年,有的手拿標旗往前沖,有的還一邊敲鼓敲鑼。最難的是抬神座的四個人,要一齊發力跳過去,頗為不易。好在年年如此,人們已習以為常。一個下午,要跳十幾處。節後的灰燼,就近灑在田地里做肥料。

這種跳火牆的習俗,在中國其它地方也有保留。例如廣東雷州叫「過火海」,福建惠安叫「跳火群」。其意義都是取其吉象,希望生活像火一樣越來越旺,並且希冀用火燒去一切晦氣,因此也進入一般家庭生活中,有的家庭在大年三十那天舉行。當然,火勢不會很大,象徵性而已。

跳火牆的習俗顯然比游火巷更拉近了與火的距離,而且顯示了人類對火這種危險對象的控制能力。人都清楚「水火無情」的常識,能控制它,就是朋友,是生活中離不開的助手;如果失控,它就是敵人,就會帶來死亡。青少年在步入人生之時,通過「跳火牆」這樣的實踐,其意義無疑超出了民俗的紀念。

新娘跨火煙

新娘跨火煙是潮汕傳統迎娶新娘禮俗的一個環節。新娘在進夫家門時,在門口用乾草點燃小火堆或點燃火盆,讓新娘跨過去,稱為「跨火煙」,或「跨火盆」。新娘跨火煙時,伴娘青娘母要「唱四句」:「新娘過門跨火煙,明年添財又添丁;孝敬公婆人不惱,家庭和睦萬事興。」「新娘舉步跨火盆,行為端莊人溫存;夫唱婦隨同心腹,同輩相惜老輩尊。」讓新娘跨火煙,實際也是要借火勢去掉晦氣,從此生活像火盆一樣紅紅火火。

燒塔

燒塔一般是在中秋節前後舉行。小孩子撿拾磚瓦石塊搭成一座鏤空的小塔,在中間放上燃料,乘著月色點燃,直到把磚瓦燒得通紅。大規模的燒塔就要事先準備,有的高達10多米,用磚砌出帶孔的圓塔。當火苗從每個孔隙中往外噴射時,有人往裡面扔松香粉、磷粉之類的助燃物,就會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和耀眼的光芒,周圍幾里地都會被照得如同白晝。人們在塔周圍歡呼跳躍,盡情狂歡。其情勢不亞於少數民族的火把節。

燒火龍

燒火龍以豐順埔寨和揭陽盤東最有名。燒火龍與一般舞龍無異,只是在身上插滿煙花、火藥,全部用導火線連接。燒火龍的晚上集中到一個開闊的廣場上,其時幾萬人早已在此守候,吉時一到,火龍點燃,頓時全身四面噴射出五彩火焰,喊聲震天,迎風舞動,煙花旋轉。一龍火熄,另外兩條上場,有時一晚上多達五六條。代表著不同鄉里的火龍,各顯神通,高潮迭起,其勢若急風暴雨,摧枯拉朽;其聲如雷霆萬鈞,天地震撼。人人精神振奮,奔走相夸。

普寧打火醮

普寧惠來城的「打火醮」每十年舉行一次,為期10天。在打火醮之前三年,各家都要喂養大豬,以備打火醮時酬神和宴客之用。據傳,雍正十一年(1713年),江西舉人龔日菊到惠來任知縣,他看到縣城居民大都住茅草房,極易引發火災,便倡議「打火醮」,以禳除災祟,防患於未然。於是流行起為打火醮而舉行的游神賽會。「醮」屬於道教的儀式,因此打火醮的主神為關聖帝君關羽。主神之後為規模宏大的文藝隊伍:彩籃、標旗、鑼鼓隊等。遊行隊伍沿路行進,氣勢磅礴,扣人心弦,浩浩蕩蕩游遍大街小巷,等於是一次對防火工作的深入宣傳。

澄海游火帝

火帝就是火神。一般指祝融,南嶽衡山的主神。汕頭澄海樟林一帶清中葉以前是著名海港,是韓江流域主要出海口岸。由於海運商貿十分發達,海港鋪戶眾多,構建簡單,極易發生火災。當地民眾在此修建了火帝廟,時年八節,適時祭拜。同時也加強了防火與救火工作。其中重要措施就是每年在農曆二月中旬要舉行游火帝節,時間長達半個月,四鄉來聚,全民投入。

光緒年間民間流傳的《樟林游火帝歌》就極為詳盡地記敘了這一盛會的原始面目。通過這些生動的記載,我們可以窺見到古人對「火帝」的尊崇,以及對防火工作的重視。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利用火改天換地,可以將人送到宇宙。「奧運會」也好,各種世界性的重大活動也好,都要點燃聖火,而且火種要取自天然。它之所以「聖」,就是因為它象徵著繼承,象徵著發展。我們要把這種人類的共同記憶與認識,傳承下去,為人類的發展創造美好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sKte24BMH2_cNUg29N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