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重陽節,古人喜歡在這一天,上竄(登高)下眺,駕著小車到處跑,遍插茱萸看少沒少人,吃一塊重陽糕,再喝碗菊花酒,小節日過得美滋滋的。
▐ 賞賞菊,吃吃菊
很久之前,菊花還是一種單純美好的花朵的時候,我們的先人和她的故事講起來可要幾日幾夜呢。早在戰國時期,大詩人屈原就寫過「朝飲木蘭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麼美的詩句。餐花飲露,士大夫的生活格調果然是高。到東漢時期,《四民月令》曾出現過「九月九日可採菊花」的句子,可見重陽採菊的風俗最晚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有了。到了三國時期,重陽節與菊花之間也愈發密不可分。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魏文帝曹丕的《九日與鍾繇書》了,他在重陽節這天,給曹魏重臣、大書法家鍾繇送了一束表現情誼的菊花。
賞菊
菊花雖美,我們愛吃的老祖宗們也沒有放棄將菊花做成佳肴的機會。漢代,有了釀製菊花酒的習俗。《西京雜記》中就記載了在九月初九這一天,採下初開的菊花瓣和嫩枝葉,撒入糧食中,封好罈子,待到來年重九日,再和親友吟詩作賦,互訴衷腸。果然,一有了美酒,古人就容易亂心動情,澎湃的詩意綿延不絕滾滾而出,擋都擋不住。
菊花酒
除了菊花酒,一種用菊科的某類蓬草做成的糕點——蓬餌也經常出現在文獻中,它大概是重陽糕的祖先了。不光老祖宗們喜歡用菊科植物做成食物,我們的鄰居韓國在每年重陽節時,也會吃一種用糯米和菊花花瓣做成的甜食——菊花煎,並配著菊花酒或柚子花菜同食。
菊花煎
▐ 再來一塊重陽糕
重陽節,除了賞菊、吃/喝菊,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吃重陽糕, 至於為什麼吃糕呢?是取「糕」與「高」的諧音,迎合登高的吉祥寓意。據說登高能消災避禍,求得步步高升百事俱高,沒辦法登高或者懶得去登高的人就在家裡吃糕,求一個口彩。吃糕也表達了對老人的禮敬,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重陽糕
重陽糕也叫花糕、菊糕、五色糕,沒什麼定式,且各地風俗不一,所以就將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點都泛稱為重陽糕。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中這樣寫道:「京師重陽節花糕極勝。有油糖果爐作者,有發麵壘果蒸成者,有江米黃米搗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為標識。市人爭買,供家堂,饋親友 。」
重陽糕的餡料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古人都喜歡在重陽糕上插小旗,其實象徵著重陽節的另一個重要活動:插茱萸。而小彩旗或重陽糕被做成「五色」,也是因為古人認為五彩的東西有驅邪的功效。
插著小旗的重陽糕
▐ 插的茱萸能吃嗎?
重陽節的傳統中,插的到底是什麼茱萸在學界還是存在爭論的,主要集中在山茱萸、吳茱萸和食茱萸之間。但是,作為吃貨,並不十分關心到底插的是什麼茱萸,只關心,能不能吃?其實這三種中,食茱萸聽起來就像是能吃的樣子。如今植物學界認為,食茱萸指的是芸香科的椿葉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是上古所說的可以做調料的「藙」,又有「欓子」、「越椒」等別名。它們的枝葉和果實都有濃烈的氣味,特別是果實,入口極辛辣。據說,就是因為果實的這種辛辣,在辣椒傳入中國前,食茱萸曾被當做辣味的調料來使用。
食茱萸的果實
登高賞菊插茱萸,吃一點重陽糕,喝一點菊花酒,再吟詩作賦抒情感懷,古人過得比只知道宅在家的你有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