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紅參」,被證實的神奇功效!天然的抗炎藥!發揚中醫文化

2019-07-16     AJkang

導讀:紅參可減輕胃炎,關節炎,肝炎引起的炎症!

韓國研究人員研究了紅參的抗炎特性,可用於治療關節炎,胃炎和肝炎。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中醫雜誌」上。

  • 紅參(KRG)是世界範圍內使用的草藥,屬傘形目、五加科植物。紅參是人參的熟用品,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功效。紅參的加工方法是用人參經過浸潤、清洗、分選、蒸製、晾曬、烘乾等工序加工而成。它的一些活性成分人參皂苷具有抗炎和抗癌特性。
  •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KRG的抗炎活性,但主要的抗炎化合物和抑制炎症過程的機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 研究人員旨在鑑定KRG中的抑制性皂苷,以評估其在體內的功效,並了解其抑制機制。
  • 研究人員採用體外脂多糖處理的巨噬細胞和體內炎症變化條件,如膠原蛋白(II型)誘導的關節炎(CIA),EtOH / HCl誘導的胃炎和脂多糖(LPS)/ D-半乳糖胺(D-GalN) ) - 觸發性肝炎。通過實時PCR,免疫印跡分析和報告基因測定也驗證了分子機制。
  • 在人參皂苷中,人參皂苷Rc(G-Rc)對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IL)-1β和干擾素(IFN)的表達具有最高的抑制活性。
  • G-Rc還可以減輕CIA,EtOH / HCl介導的胃炎和LPS / D-半乳糖胺(D-GalN) - 觸發性肝炎的炎症症狀,而不會改變毒理學參數,也不會引起胃刺激。
  • 這些抗炎活性伴隨著抑制TNF-α和IL-6的產生以及在具有CIA的小鼠中誘導抗炎細胞因子IL-10。G-Rc還降低了IRF-3和AP-1的螢光素酶活性水平,但沒有降低NF-κB的水平。
  • G-Rc降低了肝炎小鼠關節和肝組織中TBK1,IRF-3和ATF2的磷酸化。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由於其抑制IRF-3和AP-1途徑,G-Rc可能是KRG的主要成分,具有有效的抗炎活性。

紅參在中國醫學的功效記載:

《本經》:"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服用方法:

燉煮:可以在日常飲食中加入紅參,比如燉肉時。

蒸或煎服:加入適量的水蒸或煎後服用。

沖茶:平時當茶來沖泡喝。

熬粥:熬粥時放入。

磨粉:磨粉後用水沖服。

紅參在中醫中屬熱藥,同人參,可大補陽氣、元氣,適合陽虛者服用,陰虛火旺者忌服,不建議春夏季服用。

溫馨提示:建議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fEB32wBJleJMoPMvy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