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痛、便秘、水腫、痛經,這味「消腫聖藥」統統搞定

2019-12-24     悅讀中醫

小 編 導 讀

有這樣一味中藥,你在中學的化學課上見過它,眾所周知的西瓜霜潤喉片也和它密不可分;它既能解決常見的咽痛、便秘問題,癌性水腫也能靠它緩解。今天,小編帶大家跟隨宋永剛老師,深入認識一下這味「消腫塊之聖藥」——芒硝的獨特功效。



來源

芒硝,在《本經》中原名朴硝:「主百病,降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種石。」實際上,朴硝是芒硝的粗製品。芒硝為含硫酸鈉的天然礦物經精製而成的結晶體,因其外形和功用而得名。《本草綱目》云:「此物見水即消,又能消化諸物,故謂之消……煎煉入盆,凝結在下,粗朴者為朴硝,在上有芒者為芒硝。」芒是指結於上而細芒如峰者,謂其形;硝,即消,言其功用。

圖片來源:《中藥飲片圖鑑》

芒硝咸苦而寒,歸胃、大腸經。它能夠瀉下軟堅、清熱消腫。主要用於:

熱結便秘,症見便干如栗,乾結難下,脘腹脹滿,疼痛拒按,舌苔黃厚等,配伍大黃、枳實等,如大承氣湯;

乳房腫脹及無名腫塊,芒硝適量,研細,干敷患處;

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配伍硼砂、冰片、硃砂,即冰硼散。

藥理分析

芒硝的成分單一,即含水硫酸鈉,其藥理作用也應該比較明確,但其作用比較複雜。

通便

芒硝屬於容積性瀉藥,所含的主要成分為硫酸鈉,其硫酸根離子不易被腸壁吸收,存留腸內而形成高滲溶液,阻止腸內水分的吸收,使腸內容積增大,引起機械刺激,促進腸蠕動而致瀉。《名醫別錄》載芒硝主「腹中痰實結搏……利大小便」,《醫學啟源》「去腸內宿垢,破堅積熱塊」,《本草蒙筌》「滌腸胃」,本品主要用於大便乾結,尤宜於燥屎乾燥如栗者。

臨床上,可根據辨證情況合理配伍,如熱結便秘之便干便硬者,配伍大黃、枳實、厚朴,即大承氣湯,《傷寒論》第215條主治「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第241條大承氣湯主治「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而對於寒積便秘者,配伍附子、乾薑等,如溫脾湯。

治療結塊

《本經》載芒硝主「結固留癖」,泛指有形的結塊。無論內服或外用,均具有治療作用。

(1)內服:女性痛經時可表現為少腹部包塊,即《傷寒論》第106條之「少腹急結」,當治以桃核承氣湯,結合《傷寒論》的原文來分析,其使用要點有二,即「少腹急結」「其人如狂」,從病機來分析,證屬內有瘀血,兼有陽明腑實,因方中桃仁、大黃、桂枝均具有活血作用,大黃與芒硝均有通腑作用。

芒硝在桃核承氣湯中的作用一是通腑,二是解「少腹急結」之「結」,即結塊。芒硝進入人體後,形成高滲性脫水,對結塊具有直接的治療作用。

(2)外用:芒硝具有高滲性脫水作用,可使局部腫脹組織脫水,從而起到消腫作用。臨床上可以治療急性乳腺炎早期之乳房腫痛、外傷之瘀腫等。

治療急性乳腺炎,適量芒硝,研為細末,局部外用,1~2小時即可出現明顯效果。早期未化膿者效果較好,已化膿者不建議使用此法。

治療外傷之瘀腫而未破者,如腳踝扭傷、手指扭傷、骨折手術後局部腫脹等,適量芒硝,研為細末,局部外用,消腫作用非常肯定,往往一夜痛止,兩夜腫消。但對於已經漬破者,不建議使用此法。

【案例討論】

2008年10月16日,筆者參加排球比賽,將左手拇指挫傷,拇指關節腫脹明顯,到藥店買了30g芒硝,好像花了0.5元錢,搗細後外敷患處,大約20分鐘後,芒硝細末溶化,呈液體狀,毫無疑問,所含水分是依靠芒硝的滲透壓從拇指中「奪」過來的。第二天,腫去痛消。

中醫沒有滲透壓的說法,這種作用顯然歸屬於軟堅散結的範疇。同樣,臨床上治療急性乳腺炎早期,用芒硝外敷有效,已為醫界所共識。可惜,受西醫學的影響,急性乳腺炎屬於急性炎症,需要抗生素抗菌消炎,已為人們普遍接受。

2016年5月19日,張某,女,45歲,半月前因洗衣不慎將左手拇指擦破,用創可貼外貼後血止。2天前,左手拇指仍不能靈活自如,察見局部腫脹。見此,筆者未問及其他情況,告訴患者到藥房購買1元錢的芒硝,搗碎外用,塑料紙包紮,一宿痛減,二宿腫消,三宿痊癒。其丈夫乃筆者好友,一個月後與其夫相遇,戲稱筆者為「神醫喜來樂」,說中醫簡便廉驗的治法體現得淋漓盡致。

芒硝主含含水硫酸鈉,易溶於水,所以,入湯劑時宜沖服,不宜入煎,根據患者大便乾結情況,每用6~20g。大便越干,劑量越大。

外用適量,以患處外敷芒硝3mm左右為宜,劑量大些也沒問題。

用好中藥,不僅對於臨床組方有很大幫助,還能簡便易用地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健康小問題。本文的作者宋永剛老師,是一位幾十年來堅持在中藥教學和中醫臨床一線的老師。他在長期的經典教學與臨床實踐過程中,精心研讀《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寫成了這本專門分析醫生張仲景常用中藥的著作——

《張仲景常用中藥新悟》

本書從來源、傳統表述、藥理分析、案例分析、其他等五個方面論述了張仲景常用30味中藥。作者查找了大量的實驗數據,對藥物功效進行了合理的藥理分析,並在每味藥下分享自己積累的臨床驗案和按語,對研究藥物的應用補充了具有說服力的案例。(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張仲景常用中藥新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宋永剛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O-kOm8BMH2_cNUgStg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