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最詳細的3月電腦配置單選購攻略,手把手教你配電腦

2020-03-11     什麼值得買

本內容來源於@什麼值得買SMZDM.COM|作者:加內特25000

電腦配置單選擇攻略

前言

俗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翻遍全網所有的裝機指南文章,大家都會告訴你,這個價位就應該這麼這麼選擇配置。甚至都跟你說好了,這個價位你就按著我的選擇來,別瞎改配件了!這種方式固然可以用最短的時間,裝到一台還算不錯的的電腦。但是,DIY畢竟叫做「Do it yourself」,組裝電腦是一種具有非常強烈個性化色彩的活動,千篇一律的配置單似乎沒啥意思。

我們之前做的工作,就是單純地推薦配置,並且告訴大家,照著來就行了,等於給了大家「魚」。但是筆記本和手機選購都有了詳細的選購攻略,教你從頭開始,選擇產品:

1、輕薄辦公筆記本選購攻略

2、遊戲本選購攻略

3、手機選購攻略:參數科普

作為JRS玩機社的招牌業務——DIY裝機,這一塊怎麼能落下呢?於是我跟加內特都想給大家做一次基礎知識科普,教大家挑選配置,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就是想給大家「漁」的方法,教大家如何自己選擇配件,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對精華帖的配置單進行調整,加入更多個性化的元素。(沒錯,這篇文章就是幫你改配置的,但是請你務必仔細看完,不然改完可能還不如不改的)

*3月份配置單(性價比系列,大牌子系列,部分ITX方案和高端系列)將在下來的一篇文章發出哦(這篇文章的字有點多,就分開來了)

那麼,如何選擇配置單呢?這篇文章將從配置單選擇的順序展開,大家不妨照著我寫的做,一步一步來。

一、定好預算

對於個人而言,其實不太喜歡有朋友一上來就問「我要玩XXX遊戲,推薦一台電腦唄」,這裡跟大家強調,每篇推文都會留QQ群和微信群的加入方式,為什麼要建那麼多群?主要是為了解答方便,我和加內特一天也都只有24小時,還要花很多時間在自己的學業/工作上,還需要花時間寫推文,很難有時間去解答問題。各位私信我們的問題,也很難去一條條回復,希望大家理解吧。

扯遠了,我個人最反感的一種提問就是不帶預算提問,一般這樣大家都會說「沒預算默認外星人Area51M」。對於電腦來說,預算是最重要的!沒有預算,一切都是空談。

因此,建議大家在購買之前,一定要定好預算!!!不要問什麼「我不知道我這個需求多少錢的電腦能滿足?「這類的問題,有多少錢,咱就配多少錢內最適合自己的電腦。

這張圖片,或許是不少朋友生活的真實寫照。而電腦往往充當一種娛樂需求,相對來說比較次要,因此大多數人配電腦預算都不算太高,好在現在DIY市場比較平價,3000塊就能裝到不錯的電腦了。

拒絕加錢,從我做起!

流傳卡巴多年的梗

作為一個多年的卡巴細作,當年就見識到這種加錢的風氣。那個時候還小,就跟著大家瞎起鬨,也是喜歡教唆人家加錢,但是到現在自己真正推薦配置的時候,我卻反對加錢。

很多人教唆別人加錢,都是說「加幾百塊上XXX顯卡,就能提升多少多少體驗」,但是如果真的加了幾百塊,你就會發現再加個幾百塊,又能買到高一級別的卡,到那個時候發現原先選的板U又不夠強,加錢升級了板U,又覺得沒有RGB信仰不足——最後發現實際花的錢,遠遠超出最初的預算。

這樣經歷,有過的朋友在留言區自覺舉手!

DIY和筆記本不一樣,升級空間大。現在預算不足不代表以後也預算不足,現在配了低價位的電腦,以後有錢了慢慢升級,甚至直接換好的。總比加錢好,如果因為加錢到電腦上,降低了生活質量,那就是得不償失了。

二、核心配置

相信看過我系列科普文的朋友,都知道我口中的「核心配置」啥意思——一般指CPU、主板、顯卡三大件,因為一般筆記本電腦不需要考慮主板,就簡化成了CPU和顯卡兩大件。

核心配置是決定這台電腦性能最關鍵的一個因素,這台電腦能承擔什麼工作任務,玩什麼遊戲,很大程度取決於核心配置的強弱。對於一般的裝機用戶來說,可以用這條公式來選擇核心配件:

舉個例子,你預算5000元,那你可以花3500左右購買CPU+主板+顯卡;如果你預算7000元,你可以花4900元購買CPU+主板+顯卡。當然,我前面也說了,這條公式僅供參考,也不用嚴格按照70%,」左右「一下是沒問題的。

如果你對於電腦外觀沒啥特殊需求,無論是打遊戲還是工作,這個比例基本都是可以的。但是,對於一些用戶,比如itx用戶,或者是RGB愛好者,他們花在別的配件的比例會更高,核心配件的比例就會降低。

公式僅供參考,應根據自身需求調整!

好了,現在你知道要花多少錢選擇CPU+主板+顯卡了。現在我就來告訴大家,應該怎麼選擇CPU吧。

1、CPU的選擇

現在的桌面CPU市場,是兩強分立的階段,Intel和AMD都可以推薦。在這裡再次說一遍,AMD現在的桌面CPU產品相當不錯的,無論是日常辦公還是遊戲,都可以買的!

Intel:9代是最新款

Intel CPU說明

對於Intel來說,i3/i5/i7/i9都可以選,記得選後面是「9XXX」或者「10XXX」的型號!

後綴說明

不帶後綴:桌面CPU

K:桌面CPU可超頻

X:至尊系列桌面CPU

T/S:低功耗桌面CPU

目前Intel面臨著更新換代,因此不是很建議現在購入Intel平台,4月份前後10代酷睿就會上市。規格來看,10代比9代要高很多,而且9代不能直接升級到10代,主板不兼容(萬惡的Intel);也不是太推薦i7 9700F和i9 9900F,價格比較貴。

AMD:3代銳龍是最新款

AMD R3/R5/R7都可以選,建議選擇3代的產品。

後綴說明:

X:高頻版桌面CPU

G:帶核顯的桌面CPU

GE:低功耗的帶核顯桌面CPU

AMD zen3架構的4代銳龍會在年中上市,可能和去年一樣還是7月份,因此現在可以買zen2架構的3代銳龍,到時候可以不換主板實現升級。

科普完了AMD和Intel的產品名稱,下面就是最關鍵的部分:AMD和Intel到底哪個值得選?為了方便大家選購,我特意做了一個表格,大家根據自己的需求,結合預算(這個才是最關鍵的)來選擇:

具體說明表裡面有,這裡給大家解釋一下怎麼使用這張表:

(1)定預算:比如預算5000元,就只需要看3000-5000這一欄的內容;

(2)用途:這裡面給出的幾種常用用途:

均衡發展:就是什麼用途都適合,追求配置均衡,適合大多數人;

多核用途:適合多開、渲染、建模用戶

單核用途:適合追求幀數的網遊、只吃單核的工作程序用戶

顯卡性能優先:單機大作愛好者,追求單機大作幀數

自然,每個人對電腦的使用模式都不一樣,這四種用途肯定不能代表全部人,但是已經可以代表大多數人了。

【舉例】

預算5000元封頂,平時遊戲LOL為主,也會玩玩NBA 2K等單機遊戲,也需要拿電腦跑一些程序。

這種用途屬於」均衡發展「類型,對應到3000-5000元,找橙色色塊——噢,我需要選擇R5 3500X或者i5 9400F。

是不是很簡單呢?

2、主板的選擇

主板的選擇依賴於CPU,當年混跡卡巴的時候,還沒有「板U套裝」這種東西,不少人會選錯主板。現在由於CPU和主板基本都是搭配著賣,就不需要擔心了,儘管如此,還是想跟大家簡單地介紹下主板晶片組。

AMD CPU主板搭配建議

AMD全系支持超頻。因為用R9的人還是占少數,大多數人都是R5和R7,這類人群B450主板就可以啦,B450主板也支持CPU和內存超頻的。

Intel CPU主板搭配建議

Intel有一類後綴為K/KF的CPU,支持超頻。這類CPU最好搭配Z390主板,以發揮更強的性能,而不帶K的搭配B360/B365主板就可以了。其中,H310C和B365主板原生支持win7系統。

說完主板晶片組和CPU的對應關係,同一款晶片組有很多型號的主板,應該怎麼選擇?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需要考察到主板的用料、BIOS等情況,這裡就不展開了,建議根據我們的配置單來選擇。

主板的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板型:

主板板型

大機箱支持小主板,小機箱不一定支持大主板。買的時候要留意機箱到底支持什麼主板。

有不少人認為:大板用料好。這個觀點放到現在是不對的,現在不少M-ATX乃至itx主板,用料都強於ATX主板,一般用戶選購M-ATX主板即可,不需要刻意追求大板。

3、顯卡的選擇

選完CPU和主板套裝,顯卡的選擇似乎變得很簡單了——只需要將用於核心配置的預算減去主板+CPU的錢,就是顯卡的錢。

【舉例】

還是上面那個例子,5000元總預算,用於核心配置的預算就是5000x70%=3500元,我們已經選擇了3500X+B450主板CPU套裝,已經花掉1400元了。

我們還剩下2100元左右可以選擇顯卡。

顯卡性能基本性能指標

顯卡現在有兩家在做:NVIDIA(N卡)和AMD(A卡)

NVIDIA:RTX20/GTX16 Super系列是最新款

別問為什麼名字不一樣,反正看到RTX20和GTX16,它們就屬於最新的一代顯卡。

N卡產品說明

RTX和GTX的區別是RTX支持光線追蹤,產品定位代表了產品實力,比如RTX2070就高於RTX2060。而後綴則代表了不同版本的意思,比如Super代表」增強版「,ti也差不多是」增強版「的意思,Max-Q表示低功耗版。

AMD:RX 5X00系列是新款

A卡產品說明

命名方式上看,AMD和NVIDIA比較接近,目前最新的是基於7nm Navi架構的RX5700/5700XT顯卡,XT也表示「增強版」的意思。

目前,顯卡主要還是推薦N卡,不僅價位覆蓋全面,高中低端都有,而且性價比也不低。

NVIDIA和AMD都是GPU晶片提供商,一般不生產顯卡(當然還是有一些公版顯卡的),生產顯卡的,是另一批廠商了。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到底要買什麼品牌的?

真正的雜牌顯卡,出現在以上圖片的,不要買就是了。

反向操作,值得信賴的品牌

上述品牌也是我們經常推薦的品牌了。至於A卡方面,藍寶石、撼訊、訊景、HIS、迪蘭、華擎等品牌是值得信賴的。

那麼問題來了,同型號,不同品牌顯卡,該怎麼選?實際上,最頂級的非公卡,和最丐的卡,考慮大家普遍不會超頻使用,性能差距往往不會超過5%,因此選擇價格最低的顯卡,往往也很靠譜。不同品牌保修政策不同,優先考慮支持個人送保、保修長的品牌;

什麼叫個人送保?

不需要發票就能保修,憑藉顯卡上的SN碼就行。個人可以直接聯繫廠商售後,也不需要經過經銷商。這樣的廠商就是支持個人送保的。

目前支持個人送保的廠商:(截至2020年3月份)

七彩虹:iGame系列;

影馳:HOF、GAMER和星耀系列;

銘瑄/梅捷;

翔升;

耕升:G魂極客和炫光系列

技嘉(沒發票的話要付運費)

支持個人送保的廠商不需要管在哪買的,無論是京東、淘寶還是拼多多,都能享受同等的售後服務。

不少看過我們推薦配置單的朋友都會有疑惑:為什麼你們老愛推薦銘瑄、翔升這樣品牌的顯卡呢?還是價格因素,喜歡大牌子的,加錢或者減性能,二選一即可。對於大多數裝機用戶來說,其實這些「丐版」顯卡往往採用公版的PCB,換個散熱器而已,有可能比顯卡廠商魔改PCB的非公還穩,不用擔心的。

【舉例】

帶著2100元上淘寶看看:

一目了然。就選擇RTX2060 6G終結者V1了。

三、內存與硬碟

選完CPU+主板+顯卡,我可以說,恭喜你,你的配置單搭建之路就快完成了。接下來選擇內存與硬碟,相對來說就比較簡單。

(1)內存

在手機內存都8G起步的年代,電腦如果還弄8G內存,好像有點不好意思。當然了,一切看預算辦事,8G其實已經能滿足不少需求了。

8G:預算不足的用戶,滿足日常辦公+不吃配置的網遊需求

16G:主流用戶,滿足單機大作+吃配置網遊需求

32G:適合工作用戶,比如視頻剪輯、渲染、建模等

64G以上:適合重度工作用戶,以及喜歡插滿內存條的人

理論上來說,電腦內存是越大越好,就好比手機上的運存,8G肯定好於6G,越大的內存,越不容易殺後台。同樣,對於電腦來說,電腦內存越大,後台上掛的軟體和進程也就可以越多,也越不容易死機,所以買內存條根據自己預算,儘量越大越好。

內存的參數主要有以下幾個:頻率、顆粒、時序、容量

選購順序:容量>>顆粒>頻率>時序

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不需要考慮超頻的問題,自然是容量為王了。如果想要超內存,自然首要考慮顆粒,好的顆粒決定了更好的超頻潛力和更好的時序。

確定好容量,接下來就是選擇具體的內存型號了。如果沒有超頻需求,那就隨便選吧。

如果有超頻需求,建議選擇具有較強超頻能力的內存,比如海力士cjr顆粒、鎂光c9bjz顆粒和三星B die顆粒的型號。

科賦內存

內存領域,基本上90%以上的型號都是顆粒混用的,要想買到穩定某種顆粒的,其實並不多。

*內存標多少頻率,不代表它只能在這個頻率下工作!

比如一款DDR4 3200MHz的內存,如果插上了沒有動,那麼它就是以默認的2133/2666MHz運行;如果手動開了XMP(AMD叫A-XMP或者DOCP),它就可以跑3200MHz。但是這個只是內存自帶的設定,實際操作中,它有可能跑不到3200,也有可能超過3200,看內存顆粒體質和平台的內存控制器了。

(2)硬碟

人均固態硬碟的時代,肯定要選一塊固態啦。目前最主流的就是這種pcie 3.0x4的nvme固態:

海康威視C2000 Pro

固態到底選哪一款,這裡受限於篇幅,我就不詳細科普了。到了2020年,所有軟體都要裝C盤,沒必要特意把軟體移動到別的盤,因此不少軟體就算安裝在別的盤,C盤也會有常駐的文件。如果重新安裝了系統,這些軟體可能也用不了了,反正都要重裝軟體,為什麼不把軟體放在C盤呢?

固態要買多大的?

512G:適合大多數用戶,所有軟體都放固態;

1TB:適合有一些單機有需求的,單機遊戲放在固態里,載入會更快;

2TB:適合預算比較高的重度單機愛好者、需要大量視頻剪輯的人,素材放在固態里拖入剪輯軟體也更快

對於不少人來說,純固態硬碟其實就夠了。但是假如你有大量的多媒體文件(比如視頻、圖片、音樂)等,還是需要一塊機械硬碟的。機械硬碟有兩種尺寸,一種是2.5寸,一種是3.5寸:

3.5寸和2.5寸機械硬碟對比

對於大多數台式機來說,機箱能容納3.5寸的機械硬碟,買3.5寸的就可以了。

機械硬碟還有「垂直式」和「疊瓦式」的區別:

疊壓式硬碟速度比傳統的垂直式要慢,讀寫小文件尤其明顯。因此假如需要用機械硬碟存放遊戲,建議選購垂直式的硬碟;如果主要是存儲視頻、音樂,疊瓦式也無所謂。

東芝P300 2TB,市面上少有的垂直式硬碟

機械要買多大的?這個取決於你個人吧,多大都可以。

四、電源

本來我想把電源和機箱一起的,但是後來一想,電源還是很重要的,就單獨列出來了。

對於台式機來說,它也只不過是機箱底部一個不起眼的配件,但是它對於電腦的穩定運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再省不能省電源,這句流傳許久的話,還是有它的道理的。

關於電源的好壞,有很多參數,轉換率,紋波,結構等。這裡,我打算就簡單地跟大家講下怎麼選電源的大小。

前文提到「核心硬體」的概念,就是CPU+主板+顯卡。這三兄弟同樣也占據了電腦功耗的大頭:

電源大小參考計算公式(較保守,有一定餘量)

由於主板功耗較小,因此一般只考慮CPU+顯卡的功耗。

【舉例】

還是上面的例子,我們挑選了一套R5 3500X+RTX2060的平台。已知R5 3500X實際功耗大約在150W上下,RTX2060公版在180W上下,實際上150+180+150=480W。也就是說,這套平台只需要不虛標480W就能滿足了,我們一般推薦的就是500W,即使平台滿載,也能有較大的餘量。

那怎麼獲知CPU和顯卡的實際功耗呢?首先,普及一個概念,TDP不等於實際的功耗。TDP,即「Thermal Design Power」,中文直譯是「散熱設計功耗」,電商網站一般都會給出TDP參數。

TDP不代表實際功耗,待機的時候功耗遠低於TDP,但是超頻或者滿載運行的時候,功耗往往就會大於TDP,因此不能單純看TDP挑電源。

要了解這款硬體的實際滿載功耗,最好的方法就是:百度!

搜索示例

因為每一款硬體都會有不少人烤機,基本上參考大家的數據,就能知道這款硬體的實際滿載功耗大小。

知道了電源選多大的,下面說說電源到底要選啥品牌的。其實電源這東西,具體型號遠遠比品牌重要——有一些國產品牌會有不錯的產品,一些「台系大廠」也會有比較坑爹的產品,具體的這裡也不展開了,跟我們的配置單選就行了。

常見的「台系大廠」,依次是酷冷至尊、台達、振華、全漢和海韻

五、機箱和散熱器

選完了電源,你的台式機配置就快成型了。最後要選的就是機箱和散熱器,也是整台電腦最具有「個性化色彩」的一部分了。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講講怎麼選吧。

1、機箱

其實把機箱歸為「外觀件」似乎不是很合適,畢竟機箱的內部結構和風道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平台的溫度表現。但因為現在硬體的發熱普遍都不算大,因此機箱可以根據個人的外觀喜好選,只需要注意以下參數:

(1)主板的支持

機箱詳情頁介紹,一般會說明對主板的支持

(2)散熱器和顯卡的支持

風冷散熱器的高度、顯卡的長度都是需要留意的:

機箱詳情頁一般也有

如果是小機箱用戶,更要注意尺寸。小機箱不僅對顯卡的長度有要求,對寬度和厚度也可能有要求,選購的時候要注意。

(3)風扇和水冷排的支持

這點也需要留意,尤其是需要上水冷的用戶。

機箱詳情頁對風扇和冷排的介紹

2、CPU散熱器

散熱器到底要選擇什麼級別的?這裡給出一份表格,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百元級散熱器就足夠了。

選購散熱器的時候,只需要知道機箱的參數,不要買到「超標」的散熱器,就行了。

3、機箱風扇

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式風道

機箱裡面可以適當購入數個風扇,以改善散熱表現,順便提升下顏值(如果用了RGB機箱的話),頂部一般1-2個,前後各1個風扇,已經能大大滿足主機的散熱需求了。

六、選完配件之後,該怎麼辦?

恭喜你!看到這裡,你的配置單已經成型了,可以著手下單了。但是在下單之前,還可以留意一下一些小配件:

矽脂:這個一般CPU散熱器會附送,AMD自帶的散熱器直接在底部塗好了;

線材:電源線全部都有了,機械硬碟和SATA固態硬碟連接主板的SATA線,主板會附送的,放心;

螺絲刀:家裡總有吧,一把普通的十字就行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dmA1XABjYh_GJGVArF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