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細想!支付寶花唄這個廣告, 背後的教育觀正禍害千萬孩子……

2020-11-05     愛知教學園地

原標題:不能細想!支付寶花唄這個廣告, 背後的教育觀正禍害千萬孩子……

真正智慧的父母,不管是富裕還是普通亦或是貧窮,他們會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明白,生活不止快樂幸福,也有困難艱辛,引導孩子依靠自己的勤奮與努力去獲取理想的生活,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與價值觀。

最近,花唄的一則廣告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廣告中,爸爸媽媽正在一家看起來很不錯的餐廳,給女兒慶祝生日,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但廣告的宣傳語上寫著:「一家三口的日子,再精打細算,女兒的生日,也要過得像模像樣」——37歲的施工隊隊長,用花唄給女兒過生日。

這個一眼看上去溫情脈脈的廣告,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很多網友認為,這則廣告宣傳的價值觀極其扭曲。

「利用親情誘導提前消費,真的很過分。」

「背後的意思是:提前消費才能買來溫情和體面,這樣的父親才是合格的父親。」

大部分網友看到這則花唄廣告,都會覺得很不舒服。

其實這樣的不舒服,並不僅僅在於這個廣告宣傳提前消費,而是這個廣告背後所傳遞一種極其可怕、後果極其嚴重的教育觀念。

跟著愛知教學園地,學做好父母!我們堅持每天更新好的教育理念,全面的學習資料、高效的學習方法,因為有您的關注,才會讓我們更加努力!微信搜索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獲取更多教育經驗、學習方法、學習資料、考試政策.

那就是——「窮家富養」。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

近些年,這句話被刻意渲染之後,很多父母,尤其是一些家庭條件本身就比較普通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在物質條件上被同齡人比下去,

就完全不顧家庭經濟情況,節衣縮食、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但這樣的付出,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真的能教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嗎?

其實不然。

金錢教育,其實就是價值觀教育。

與其隱瞞真實的經濟情況,用花唄強撐著給孩子過生日,倒不如,父母身體力行地將這三個觀念灌輸進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在真實的家庭情況中成長。

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和價值觀,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負責。

人窮不可怕,心窮才可怕

我們這一代父母,很多人都是從物質極其貧瘠的年代中成長起來。

小時候吃過苦的人,等自己成為了父母,不管有錢沒錢,都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

這樣的初心當然是沒錯的,但是,物質條件富足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也能隨之豐盈起來嗎?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在上海街頭,一個女子揪著一位年邁的環衛阿姨毆打,甚至拽著阿姨的頭髮往前拖行了好幾米。

等路人終於把她們成功分開,才知道,原來這是女兒在跟當媽的要錢,因為媽媽給不出錢了,就對媽媽大打出手。

記者進行了調查:當環衛工人的媽媽,一個月只掙幾千塊錢。

但她一直不忍心讓孩子受苦,所以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自己再怎麼省吃儉用,也要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

沒想到,如此負重前行的媽媽,竟然養出了一個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孩子……

其實,這並不是個例。

再囊中羞澀的父母,也希望儘可能地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條件,但孩子,並不是天生就能懂得父母的苦心與難處。

所以,如果家裡經濟情況不好,與其打腫臉充胖子,硬要給孩子營造出「沒事,爸爸媽媽有的是錢」的假象,倒不如向孩子坦陳相告。

同時將精力用在培養孩子的內心世界上。

讓孩子知道:物質終歸是外在的,只有精神世界的富有才是真的富有。

人窮不可怕,但如果心窮了,那才是真的可怕。

與其教孩子省錢,不如教孩子「花錢」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為孩子提供超過自身經濟承受能力的物質條件。

同時,也有很多父母明明明明不差錢,但總向孩子強調錢的重要性,強調賺錢的不容易,要孩子節省節省再節省,還美名其曰,讓孩子養成節約的習慣。

這樣做也存在很大的弊端。

曾有過這樣一個令人無比痛心的新聞。

南京一個9歲的男孩,不小心砸壞了教室的玻璃,老師讓他回家請家長來賠償,他很害怕。

最後,給奶奶留下了一張字條:「我知道要受到懲罰,所以我跳樓了」後自殺了。

兩塊玻璃能有多少錢呢,但對於那些常年被金錢壓迫的孩子來說,這就已經足夠要他的命了。

真正聰明的父母,不會刻意去教孩子省錢,他們會教孩子如何「花錢」。

知乎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女孩分享她從小到大,媽媽是如何教她花錢的經歷。

她說,小的時候家裡不富裕,媽媽每月發了工資,把錢放在桌上,用張紙寫著:菜錢××元、水電××元……儲蓄××元……

如果有剩餘的,就會分給她一點,如果沒有,那就會跟我說:沒錢了,這月沒得你的。

她清楚地知道家裡的經濟狀況,所以也從不會有無理要求。

有時候實在想買什麼東西,就去找媽媽商量,媽媽就會拿出那張紙,再算算,要是能從某個項目里擠出一點,就去買。

長大了之後,家裡經濟情況好轉了,媽媽給她的零花錢也多了,但媽媽會告訴她:

「養你不成問題,供你讀書也不成問題,不過糟踐錢的事情是做不起的,咱沒那個錢。」

她一直就老老實實上學,過著普通女學生的生活,對錢一直很清醒,不會亂花,也不會摳門。

所以,與其告訴孩子,要省錢省錢省錢,倒不如教會孩子如何「花錢」——錢,首先是用來保障基本生活的,在這個基礎上有了富裕,才可以根據需要,自由安排。

父母教孩子如何花錢,其實就是在教孩子如何生活。

把錢花在什麼地方,比例是多少,如何花,這只是表象。

這背後的意義,其實是父母在教孩子該如何平衡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孩子找到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有效結合。

孩子是何其聰明的小生物,他們很快就會懂得去判斷生活中各項事務的價值,慢慢去形成自身的消費觀和責任感。

同時,最重要的是,他們會漸漸明白,孩子和父母,都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而家庭中的難題是需要一起面對的。

有錢不是成功的標準,更不是幸福的標準

社會在飛速地向前發展,同時也越來越以金錢為導向,這其實是非常可怕的。

父母在拚命的掙錢,生怕物質上虧欠了孩子。

而孩子,哪怕還是很小的孩子,也已經有了越來越厲害的攀比之心。

「媽媽,同學家有五套房,我們家有幾套?」

「媽媽,同學預定了iphone 12,你能給我買一個嗎?」

……

黑市鼓動女生賣卵

我們的孩子,就是成長在這樣一個以「金錢」為導向,以「有錢」為目標、以「消費」為主流的社會中。

所以很多孩子,會對錢有異常的渴求和焦慮。

有多少孩子,為了一時的虛榮,去借網貸。

甚至有孩子,為了那一點點的炫耀,會去做出賣自己甚至傷害自己的行為。

有更多的孩子,他們的價值觀,已經完全以金錢為導向:

讀書,是為了畢業之後能找到個有錢的工作。

交友,先看這個人能不能給自己帶來實際的好處。

同時,有很多孩子,因為無法承受這樣的重壓,走上了絕路。

這其實是非常非常悲哀的。

作為父母,我們無法怪這個社會是一股子金錢的腐朽味,我們只能儘自己的努力,去教會孩子:

有錢並不是成功的標準,更不是幸福的標準。

成功和幸福的答案是多樣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快樂,是金錢買不到的。

美好的陽光、空氣和水,一家人的愛與健康,你內心的充實與富足……

這些,都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只有我們自己,不被金錢所裹挾,才能真正去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寫在最後

回到支付寶花唄的廣告上來,作為父母,我能理解家長想要給孩子營造一個美好儀式感的初心和這裡頭深藏的愛意。

但我無法苟同這樣的方式被當做「親情」與「溫情」來進行營銷。

真正智慧的父母,不管是富裕還是普通亦或是貧窮,他們會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明白,生活不止快樂幸福,也有困難艱辛,引導孩子依靠自己的勤奮與努力去獲取理想的生活,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與價值觀。

這才是父母能夠給與孩子,最無價的饋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VATmHUBjdFTv4tAzxJ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