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這個地方,被稱為"智慧之鄉",和司馬光有著不解之緣

2019-10-17   旅遊看信陽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司馬光一個小小孩童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果斷,救了自己的小夥伴不說,還被後世津津樂道,成為教育孩子的一個典範。小時候的司馬光已經展露出不一樣的才華,成年後的司馬光更是了不得。

司馬光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還著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成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不過,很多人都知道司馬光,熟悉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知曉《資治通鑑》這部通史,卻不知道司馬光其實和信陽光山縣有著不解之緣。司馬光出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遂起名為"光",現如今在光山縣還保留著司馬光故居。

據光山縣誌載:官舍面南二進,院為四合院落,大門門屋北檐外有照壁,有前廳、廂房、書齋、後堂等,都為懸山式磚木結構建築。現在的司馬光府故居位於光山縣城正大街中段,庭院中有"司馬光砸缸"歷史典故的群雕、司馬井、養粹亭、千年古柏、小橋流水、宋代石碑刻等。

歷史上,司馬光故居經過多次修繕。據明、清《光山縣誌》載:"井在光山縣治東儒學教諭舍前,宋司馬池為光山令,生子於官廨,汲此井水以洗為名'光'"。宋代以來,邑人曾建亭於井上,題曰"養粹亭",因年代久遠,井亭塌毀。

明萬曆年間(1067—1620)復修;在宋嘉定十年(1217),光山縣城遭金兵襲擾,官余舍毀而再復;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縣楊殿梓再修養粹亭。民國庚申年(1920),邑人重浚司馬井。

1980年,司馬光故居被光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對故居進行了修復;2004年,故居被信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除了司馬光故居之外,光山縣還主打"司馬光"這張文化名片,創建了司馬光小鎮。目前司馬光小鎮已完成了西南兩個寨門、司馬光池塘、豫南民俗農耕和種子文化展覽館、休閒廣場、休閒步道、小雜果採摘園等項目建設;還開發出了司馬光家宴,以傳承傳統各種烹飪文化與手法。

2018年9月的"中國菜"世界發布會上,"司馬光家宴"入選河南十大主題名宴,讓司馬光小鎮也聲譽鵲起。這套家筵包括24道菜肴,其中四大名菜包括香椿炒雞蛋、甲魚下鹵罐、黃鱔燉臘肉、泥鰍拱大蒜。

司馬光雖不是信陽光人,卻與光山縣結下了不解之緣,而當地發揮優勢,重點打造與司馬光有關的文化旅遊產業,未來將促進當地經濟更快的發展。

想了解更多河南文化、旅遊相關資訊,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