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滿大街的「游泳健身了解一下」不再風靡的時候,也是西安人健身熱情開始消退的時候。這股涼意這不僅反映在朋友圈裡,也順理成章地滲透到了線下的健身房。
不久前,華商報發表了一篇《西安多家亞特體育門店關閉,會員退費需等待》的報道。文中提及不少在亞特辦了健身會員卡的市民,約不上私教課,想退費退不了,有會員跟自己私教一聊,發現私教也很久沒發工資了。
第二天,亞特體育俱樂部的微信公眾號上就發布了一份《告會員朋友書》,宣布關閉前期虛浮擴張的店面,只保留14家規模。持亞特會員卡的朋友可以轉到其他店裡或者等待退費,只不過退費需要一點時間。
只保留14家店的規模,相當於這家在西安有18年歷史的連鎖健身房要關掉一半的門店。我的朋友小王嘆了一口氣說,一點也不奇怪,其實年初的時候已經有跡象了。他家門口的亞特健身房已經快變成大爺大媽們的澡堂子了。翻開大眾點評,約不上客、私教離職、服務水準下降、門店倒閉的健身房還真不少。
截止目前大眾點評上西安連鎖健身房的門店數量對比。
和傳統零售行業被線上零售衝擊不同,這樣一個強烈依賴線下服務的行當,為什麼潰敗速度堪比共享汽車?它的商業模式是怎樣的?不妨從西安成立最早、一度規模最大的連鎖健身房品牌亞特說起。
1
亞特體育成立於2001年9月25日,彼時北京申奧成功,全面健身的熱潮帶動了國內健身俱樂部產業第一次蓬勃發展。早期主打高端健身俱樂部的亞特,單店會員年卡一度達到6000元,當時這種俱樂部形式的客戶還屬於小眾高端消費群體的。
2010年亞特開始轉入大眾健身領域,直到2016年7月21日亞特登陸新三板,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西安地區規模最大的健身品牌。
亞特在上市後加快了擴張步伐,2018年上半年,亞特健身房的門店達到最多時的31家,也就是說,上市後的2年時間內,亞特開設新門店的速度已經逼近上市前15年積累的門店數。
根據亞特體育歷年公開年報數據整理。
快速擴張的本意應該是想依靠規模化經營降低成本,但從營利情況來看,效果相當不明顯。
2016年上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亞特體育的營收增速呈現出整體下滑的趨勢,2019年上半年公布的營收增速-53.09%。相比之下,凈利潤的增速曲線滑落得更明顯一些,2018年度凈利潤增速-103.8%,到2019年上半年凈利潤增速下滑到-616.9%。
數據來源:亞特體育歷年公開年報。
再聯想到上月底亞特宣布關掉一半店面的消息,也就不難理解了。
無獨有偶,上半年國內最大的連鎖健身俱樂部之一浩沙健身,在全國各地超過150家門店,也是突然宣布關店轉讓消息,一時間股價閃崩,員工欠薪,數萬會員維權,成為綜合健身房模式頑疾集中爆發的典型代表。
2
上市以後盲目擴張導致資金鍊斷掉的產業很常見,但亞特之所以潰敗地如此迅速,與健身房的營利結構分不開。
從亞特健身房的營收結構上,也能看出大多數健身房的影子。早期健身俱樂部的會員卡模式一直延續至今,被許多人詬病的強推私教亂象,其實也是來源於健身房對單一盈利方式的危機感。
亞特歷年營業收入占比。根據公開年報整理。
直到現在,絕大部分健身房的營收結構依然是典型模式。以健身會員卡和私教收入為主,占到9成以上的比例,其他平台收入或者例如蛋白粉這類產品的收入占比十分有限。也就是說,當你在抱怨被私教不斷安利課程的同時,私教也在背負著業績壓力。
這就不難覺得奇怪,健身房總是給人一種銷售公司的感覺。
我試著梳理了一下大眾點評上西安359家健身房的數據,按照連鎖品牌與非連鎖品牌劃分了一下,其中連鎖品牌占到60%,非連鎖品牌占到40%。連鎖品牌以大型綜合健身房為主,非連鎖品牌則以近年興起的小型健身工作室、私人健身房為主。
如果仔細觀察的話,亞特擴張速度最快的2017、2018年,也是西安健身房市場上競爭最激烈的一段時期。亞特在這一時期推出過季卡、月卡、0元體驗卡、全員分銷提成等各種低價促銷模式。一直保持健身習慣的同事小王說,亞特在14年左右的時候門店的年卡報價還在1000-2200元之間,現在大眾點評上亞特全市通用兩年卡是999元,平均到一年是500元,降了一半多以上。
在小型私人健身房的擠壓下,原本占到7成左右最能創造營收的會員卡被分割了市場,像亞特這樣迫切打價格戰的老牌健身房不在少數。
當亞特的主要營收被蜂擁而來的競爭者分割以後,每個月的房租、物業、水電費、折舊費還是跟以前一樣,虧損就好理解多了。
亞特體育曾在2018年度報告中分析過造成營收銳減的原因,「西安健身中心及健身私教工作室急劇上漲,市場上呈現出供大於求的現象」。
這大概也是「游泳健身了解一下」最風靡的時期。
3
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健身房的經營模式跟共享經濟有些相似之處,顧客本質上是花錢去租賃和使用健身房的空間和時間,區別在於一個是預付年費,一個是分時租賃。共同點在於,無論是分時租賃,還是預付年費租賃,都無法覆蓋前期的投入成本,一些健身房也開始推出季卡、月卡、次卡,模式和共享經濟已經相當逼近。
但問題是,無論攤子鋪得多麼大,他們自身的造血能力本身就存疑,或者說,在還沒有實現自主盈利的時候,先被巨額投入成本拖垮了。
圖 | 網絡
以亞特為例,如果把甚至不到500元的年費攤銷到每個月,很難覆蓋它的投入成本。這就像共享單車的租金永遠無法覆蓋產品投入和運營管理一樣,最終陷入挪用押金不斷擴張吸引新用戶來獲取現金流的惡性循環。
亞特把這部分本應用於提供服務的成本用於不斷拓店,最後陷入辦卡、開店、辦卡、開店的模式,由於健身房的運維成本要更大於自行車、充電寶這類行業,所以一旦資金鍊難以為繼,潰敗的速度要來得更快。
問題是,如果源源不斷的客流導入,以賺會員卡為主業的健身房還是可以持續下去的。但是當你家附近的三個健身房把方圓3公里的潛在客戶都挖掘了一遍以後,接下來該怎麼辦。
無論是老牌大型健身房,還是小型私人健身工作室,當健身人士選擇要不要續費的時候,才是考驗能不能存活的時候。
圖 | 網絡
從這個角度講,健身房的潰敗速度,完美契合了當代年輕人不輕易立flag而又勇敢放棄的氣質。
相關閱讀:
健身嗎?西安人鍛鍊套路了解一下
女健身教練:用運動掌控生活 || 西安人24小時
作者:圖圖
貞觀作者
數據:廣成
版式設計:霹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