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糖尿病患者易患冠心病,卻不容易被發現?看看醫生怎麼說

2019-12-20     用藥無小事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代謝紊亂性疾病,在我國也屬於常見慢性病。

其常用診斷標準為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或口服糖耐量試驗進食後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或糖尿病症狀加任意時間血糖≥11.1毫摩爾/升。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也是被公認的,與非糖尿病患者人群比較,糖尿病患者人群中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較高,發病年齡較輕,病情進展較快。

糖尿病增加冠心病發病風險的可能原因如下:

糖尿病和冠心病具有多種共同危險因素,如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併高血壓、血脂異常、高凝狀態、高胰島素血症、肥胖等,即往往表現為代謝綜合徵,而這些正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其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是糖尿病患者機體對胰島素產生抵抗,體內胰島素生物學功能減弱,進一步導致血糖水平升高、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減低、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升高等多種冠心病危險因素的產生。

近年提出的「共同土壤學說」指出,無論糖尿病大血管(如心血管、腦血管及下肢血管)併發症還是微血管(如腎、神經和視網膜)併發症,都有一個共同的發病機制——氧化應激,氧化應激是胰島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發病基礎。

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對糖尿病患者危害更大,並且與糖尿病有乘積效應。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血管病的風險比攜帶兩個主要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其中一個為高血壓)的非糖尿病患者高24%。

其可能的機制是:在高血糖狀態下,糖氧化產物、糖基化產物、脂質氧化產物均增加。這些產物一方面直接導致血管內皮功能紊亂,加速泡沫細胞形成;另一方面導致氧化應激反應明顯增強。

氧化應激反應不但參與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而且是血脂異常、高血壓、吸煙等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導致內皮損傷的共同機制。因此,糖尿病合併其他危險因素後產生乘積效應,形成惡性循環,加速了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糖尿病患者並發冠心病時,由於糖尿病對感覺神經的損傷,使得患者的臨床症狀出現得遲或輕微,甚至被掩蓋,患者可不出現典型心絞痛症狀或胸痛症狀輕,甚至有些患者已經發生嚴重心肌缺血,卻仍無特殊不適。這一類患者須提高警惕,加強對病情的監測及對心血管事件的預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MNcJG8BMH2_cNUgwL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