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生產是一項「高難度」的體力活,很多媽媽生產後因為筋疲力盡而「動彈不得」,通常需要休養一陣才能慢慢下地活動。
可有的順產媽媽「異於常人」,因為體質較好,剛生完寶寶就能走動如常。
霸氣產婦走紅,生娃後瀟洒走回病房,醫生:為產後恢復做了鋪墊
最近一位「霸氣」的新媽媽走紅了網絡,因為她生完孩子之後,自己從產房走回了病房。
只見網友上傳的照片中,孩子爸爸抱著新生兒,孩子奶奶扶著這位新媽媽,一路從產房走回病房。
雖說有人攙扶著,但這位媽媽看上去並不虛弱,除了頭髮稍顯凌亂,臉色稍顯蒼白外,一點也不像剛生完孩子的樣子。
生過孩子的媽媽都知道,即使是順產,想要立即下床走動也是極其困難的。
寶寶生下來後大多先被抱出產房,而媽媽要在產房裡進行一系列後續的護理工作。比如:給撕裂或側切的傷口縫針上藥等等,護理完畢後再被護士推回病房。
媽媽和寶寶同時出產房的情況少之又少,而且是自己「走的」不是用「推的」,怪不得網友們都被這位媽媽的「壯舉」驚呆了,直呼「牛逼」!
而醫生對於這位媽媽的情況,也是給予了肯定:生產後如果有能力,越早下地走動,越有利於產後的恢復。
如果順產的媽媽們體質還不錯,就可以像這位「霸氣媽媽」一樣,自己走回病房,不僅加快產後恢復,還能體驗一把當「網紅」的滋味。
產後走動好處多多,產婦可別小瞧了它
並不是所有新媽媽產後都能立即下床走動的,對於體質差一些的媽媽,需要休息4-6個小時候後再下床走動,24小時內肯定要儘早走動的,順產、剖腹產媽媽均是如此,只不過剖腹產的刀口疼會更難忍受。
有助於惡露的排出:通俗一點講,惡露就是生產後宮內殘餘的壞死阻止,會隨著淤血一起排出體外,一般在產後4-6周完全排出,儘早下地走動有利於加速惡露的排出,避免炎症的發生。
恢復身體機能的活動:懷孕本就讓媽媽們的活動量減少,生產之時又耗費了大量的體力,身體各項機能消耗頗大,如果能及時下地走動,可以加速恢復身體機能的各項活動,減少血栓發生的機率。
促進乳汁的分泌:適當的活動有利於加快血液循環,促進乳汁分泌,才生產的新媽媽並不適合運動,下地走動就成了唯一一個促進血液循環的方法。
有助於儘快排氣:如果是剖腹產的產婦,在手術過程中會壓迫到胃腸道,導致胃腸道蠕動減慢,手術後會要求新媽媽排氣後才能恢復正常飲食,下地走動有利於促進腸蠕動,提前排氣的時間。
新媽媽在生產後,會經過40天左右的休養時間,俗稱「坐月子」。月子期間是不能劇烈運動的,但也不能完全躺在床上,適當的走動反而最利於產後恢復。
產婦分娩後,除了儘早走動之外,以下這些行為也對恢復有幫助
飲食:產後的新媽媽由於身體虛弱、喂奶等因素的影響,需要大量的營養補充,豐富合理的飲食能夠提供給新媽媽足夠的營養,能夠加速產後身體的恢復。
睡眠:月子期間,新媽媽一定要避免勞累,即使在夜間要給寶寶喂奶,也應抓住白天的時間多補補覺,這時家人的幫忙和分擔就顯得格外重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讓身體儘快恢復。
潔凈:古時候坐月子提倡不洗頭、不洗澡,那是因為條件達不到。現如今有暖氣、熱水器,新媽媽是可以洗頭洗澡的,保持身體清潔,病菌就不容易殘留在體內而致使生病。
情緒:產後的心態和心情都很重要,保持好的情緒能夠讓新媽媽奶水充足,身體快速恢復;反之,焦慮的情緒不僅影響奶量,還可能讓媽媽們生病,不利於產後恢復。
寶寶出生後,家人沉浸在迎接家庭新成員的喜悅中,或許會忽略產婦生產後的恢復保養,特別是寶爸的做法和態度,一定不要讓寶媽產生「有了孩子不管媽」的錯覺。
照顧好新媽媽,讓她們的身體儘快恢復,也能讓寶寶享受到更多的母愛。
您生產之後是怎麼從產房回到病房的呢?產後恢復過程中又有哪些方法與感受呢?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AirPHEBfwtFQPkdTCL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