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為什麼貶損魯迅?兩個理由,三個論據,事實證明是他不自量力

2020-01-11     私家視角


「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李敖以「狂」為名,好鬥,一生罵過很多人,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喜歡他的人說他是「鬥士」,不喜歡他的人說他是「狂妄」,而與他有過來往的人當中也是分為兩派,有人說李敖是多情才子,有人說李敖是有才無德(如李侵占蕭家產案)。

2018年,李敖去世,古人說蓋棺定論,我們似乎可以談一談李敖跟魯迅的比較了。因為,李敖自認比魯迅強太多,但不到最後,難有定論。

終其一生,李敖對魯迅都是痛加貶抑的,他認為魯迅是被大大高估了,無論道德文章還是價值貢獻,魯迅都差李敖太多。

真的是這樣嗎?

不僅僅是文人相輕,我覺得李敖對魯迅的攻擊有兩大原因。

一個是李敖以胡適門徒自居,「四十年來,能夠『一以貫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宣傳他所相信的,而在四十年間,沒有迷茫、沒有轉變、沒有『最後見解』的人,除了胡適以外,簡直找不到第二個」。

究其原因,是李敖在學生時代沒錢沒名,曾給胡適寫信,對他頗為看重、鼓勵,並附贈了一千元錢,這給了李敖很大的信心和幫助。畢竟以胡適的社會地位和名望,如此對一個無名小卒,他是非常感恩的。

而眾所周知,胡適與魯迅之間是有恩怨的,魯迅寫文章罵過胡適很多次。

還有一個是魯迅的名氣、歷史地位太高,簡直是一座豐碑,李敖對此是不服氣的,他既然稱自己是寫白話文的前三名,又如何不對公認的白話文第一——魯迅發起攻擊呢?

前輩被擊倒,後輩就可以取而代之。不然,李敖說自己第一就是個笑話了。

都是寫文章,李敖找到魯迅的「缺點」有三個:

1、沒有長篇小說作品,所以稱不上文學家;

2、雜文不好:「魯迅的雜文寫得不好,為什麼不好?他的雜文裡面沒有料,你把他那種感情的語言,煽動的語言,悲憤的語言,橫眉冷對千夫指的語言,都把它像篩子一樣把它篩掉,剩下什麼?剩下什麼都沒有了。」

3、學文言文出來的人寫白話文彆扭。

要踩同行,自然必須指出同行有什麼不足才是。可李敖所說這三點真的正確嗎?不見得。

要知道,魯迅本來是沒有做「文學家」的打算的,他是學醫出身,只是因為痛恨國人愚昧麻木,認為醫身不如醫心,才轉向了寫文章。

至於為什麼魯迅不寫長篇,一個是魯迅的目標和大環境使然,「在風沙撲面,狼虎成群的時候,誰還有這許多閒工夫,米賞玩琥珀扇墜,翡翠戒指呢。他們即使要悅目,所要的也是聳立於風沙中的大建築,要堅固而偉大,不必怎樣精;即使要滿意,所要的也是匕首和投槍,要鋒利而切實,用不著什麼雅。」

所以,魯迅以雜文、短評為主,是考慮針砭時事,振人思想。

另外就是時間、精力有限,顧不過來,魯迅好友曾說他有過至少三步長篇的計劃,但限於時局、精力和資料不足等緣由,都錯失了。畢竟國家飄搖之際,一個那麼熱心腸的人是很難靜下心來寫長篇的。

當然,注水、敷衍一個長篇是沒問題的,但這不是魯迅的態度,路遙寫《平凡的世界》以至於累死,可見對心力消耗之大。

歌德曾說過,「如果你腦子裡老在想著寫一部大部頭的作品,此外一切都得靠邊站,一切思慮都得推開,這樣就要喪失掉生活本身的樂趣。為著把各部分安排成為融貫完美的巨大整體,就得使用和消耗巨大精力;為著把作品表達於妥當的流利語言,又要費大力而且還要有安靜的生活環境。」

至於說魯迅雜文不好,那就是個笑話了。

「現在我80歲,魯迅寫了700萬字,我現在2100萬字,我現在的著作是魯迅的三倍」,可直到李敖83歲去世,李敖的文章有幾個能拿來與魯迅並列的?

李敖以《老年人和棒子》正式出道,魯迅以《狂人日記》震驚文壇,看兩人作品,無論是文字功底,還是思想性、藝術性,李敖拍馬都追不上。

當然李敖是不承認這點的,「魯迅是什麼思想家呢?他的思想其實是相當的貧乏的……」

對此,還是李敖的「老師」胡適比較客觀,當年蘇雪林(這女人精神受過刺激)大罵此前尊崇有加的老師魯迅,胡適就寫信勸她不要有舊文字的惡腔調,「魯迅自有他的長處,如他的早年的文學作品,如他的小說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應該「專討論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麼」。

胡適還曾給魯迅的弟弟寫信說,「生平對於君家昆弟,只有最誠意的敬愛,種種疏隔和人事變遷,此意始終不減分毫。相去雖遠,相期至深。」可見對魯迅的敬重。

實際上,魯迅罵胡適是因為理念之爭,民國時候世道大亂,列強虎視眈眈,而胡適、林語堂等一大批文人有「安逸、投降、享受」等消極思想,比如胡適的朋友徐志摩這樣的,整天談情說愛,風花雪月,他們又有很多的擁躉、影響力,對年輕人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在魯迅看來,這些人不但自欺欺人,還流毒無窮,他自然要針鋒相對。話說胡適差點就因為一念之差而身敗名裂,嗯,不多說。

所以,李敖對魯迅的批評是不作數的,他的分量不夠。至於文言文轉白話文,那是降維好吧,李敖竟然以此自詡,也算狂到天了。

後來李敖批韓寒沒有知識只有感想,寫文章很粗淺。可看李敖的文章,「知識是多」,如他所說,留下了資料,可到底是資料文章而已,掉書袋又算多高的水平呢?從本質來說,李敖是個媒體人,而不是學問家。許子東說李敖只有魯迅的尖刻,沒有魯迅的溫厚,實際還是高看李敖了。

李敖有過一個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但我覺得一百本長篇《北京法源寺》也不如一本不是長篇的《孔乙己》。

文學不是看文字多少說話的,就算你把整個圖書館都搬運到文章里,也談不上是創造。

最後,相信魯迅那些文字的光芒仍然會照耀後世,而李敖的文字要想有魯迅之萬一也難。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以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j-Tom8BbDmBVZuPGbP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