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拜物教的基本原理與表現

2019-08-05     了不起的西西弗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這是狄更斯在《雙城記》開篇中給進入資本主義的人們發出的充滿辯證意味的警告,距今已快二百年了。

人類的時代更好了還是更壞了?是更光明了還是更黑暗了?

我想重新叩問馬克思。

關鍵詞就是他批判資本主義的起始概念——「商品拜物教」。

一、為什麼叫「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其實並不新鮮:把具體的自然事物或人造物作為崇拜對象的現象就是拜物教。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生活能力有限、認識水平不足,人類奉行萬物有靈論,所有的自然事物在他們眼裡都是神秘莫測的,各部落都會選擇一個獨特的自然物作為他們的保護神;那些鋒利趁手的打獵武器因為可以降服巨獸,為人類帶來食物,同樣能夠享受被崇拜的待遇:這就是所謂的圖騰崇拜——圖騰崇拜就是一種拜物教。

相比於拜物教,「商品拜物教」則是一個很晚近的產物,直到人類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才提出這個概念,而真正為他賦予豐富內涵和戰鬥力的則是馬克思。在狄更斯《雙城記》出版九年後,馬克思發表了《資本論·第一卷》。從此,我們對資本主義從朦朧的感受變為清醒的批判,而這些批判正是從「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出發的。

二、商品拜物教的社會機制——物的人化

馬克思是用「商品」這個概念來為「商品拜物教」賦予批判力量的,我把商品上升為宗教崇拜對象的過程總結為「物的人化」的過程:

人類在資本主義時代之前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農業文明時代,在這個階段,中西方几乎都處於自然經濟的模式中。自然經濟其實就是自給自足的經濟,這就意味著人們生產的產品一般都是只供自己使用,需要什麼生產什麼,產品很少向外流向市場。而商品經濟就完全不同了,在這個模式下,生產者生產的產品是要被拿到市場上出賣的,所以這些產品就不僅僅是產品,而是商品了。

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的過程,也是產品向商品過渡的過程,同時也是「物的人化」的過程。

首先,馬克思提出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不要小看這一高中政治課的基礎知識,它是馬克思展開資本主義批判的邏輯起點。

使用價值當然就是商品作為物品的使用功能,每一個物品的使用功能都不同,甚至同一個物品在不同人手裡、不同的情境下都會有不同的功能。所以物品的使用價值根本就不能精確估算和比較,就像我們比較一個水杯和一件衣服哪個使用價值更大一樣——我們無法判斷喝水和禦寒哪個對我們更重要。如果商品只有使用價值,那麼他就無法成為商品——因為我們無法比較實用價值的大小,既然無法比較,當然就無法交換,既然無法交換,當然就不能稱為「商品」。

商品之所以成為商品主要是由於「價值」。我們對價值的定義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注意: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也就是說,不管一個水杯和一件大衣的製作工序有多大的不同,我們都可以把這些不同的勞動量化到同一個單位上去,讓這些勞動變得沒有質的區別而只有量的區別。

這個單位就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我們只以這個產品成為成品所耗費的平均時間來對商品進行估價。這樣一來商品之間不僅可以換算和交換(因為價值只有量的區別),而且在短時間內有一個穩定的、公認的價格。

這樣一來,產品也就變成了商品。

這個過程看似比較複雜,但是其實是產品抽象化的過程。

最初,產品只是一個承載使用功能的物品。有沒有用、好不好用是它唯一的存在價值。但是成為商品後,它的使用價值就退居其次,價值就成為我們主要的關注對象。而我們知道,價值不是天然地屬於產品的,它是我們人類為了實現商品交換而賦予商品的社會屬性。而且具體商品的價值與它自身所耗費的具體勞動無關,而與同類商品所需要的普遍勞動時間有關。也就是說,我們交換的並不是商品,而是我們的勞動(而且是抽象的勞動)。商品只是我們要交換的勞動的載體罷了。交換活動中的主體看似是商品,其實是人,是人和人在發生關係。

這就是我所謂的「物的人化」。

三、商品拜物教的社會症狀——人的物化

我把商品拜物教產生的基本原理總結為「物的人化」,而它所引發的症狀則是「人的物化」。

因為商品不再是只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更多的是抽象勞動的重要載體,而在資本市場中,勞動是財富和資本的重要指標。所以占有商品這個勞動載體越多,就說明這個人擁有的財富和社會資源越多。

在一個商品經濟社會中,人也是有等級之分的,只是這個等級制度並不依賴血緣或官階,更多的依賴於人們擁有的商品數量或者所擁有商品價格的高低。這個時候商品又多了一項「使用價值」:體現所有者的社會地位。一般的汽車也可以開,但有些人一定要買奔馳、寶馬;一般的衣服都可以禦寒,但有些人一定要穿皮草——這些商品在使用價值上沒有什麼差別,但因為它們的價值量不同,所彰顯的社會地位也就不同。人們在買貴的商品的時候,並沒有過多地考慮它的實際使用價值,更多地則是考慮它帶給我們的面子,其背後隱藏的則是資本的運行邏輯和商品的價值規律。

只是可悲的是,我們的社會秩序卻是以我們生產的商品來表現和鞏固的。

在商品拜物教的社會中,不僅人的社會地位被物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被物化了。

資本市場實行生產社會化(即社會化大生產),即我們生產的產品不是只供自己使用,而是要滿足社會上其他人的需要,其他人的生產也是如此。

製造衣服的人不能同時製造汽車,但可以向汽車生產商購買汽車;製造汽車的人不能同時建造房屋,但可以向房地廠商購買房子;建造房子的人不能同時製造衣服,但可以向製衣商購買衣物——我們生活在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經濟世界中,在這個世界中我們不知道自己正在和哪個角落裡的人發生著關係:他們收穫的水果流向我們的餐桌,他們安裝的手機被我們揣進褲兜,他們編寫的代碼變成我們客廳里的歡笑。我們正在享受著其他人的供養,但是我們卻感受不到,我們能感受到的只是自己用錢買到了一件又一件商品——人和人的關係隱藏了起來,它具體化、庸俗化為人與物的關係。

這個時代本來是一個普遍聯繫的社會化時代,但我們卻只能看到身邊堆積如山的商品。這些商品遮蓋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敬意。

商品的交換和商品經濟的規律使這個社會成為一個高效的生產機器。但是我們都知道,只要是資本大行其道的社會,都暗藏著一種危險,就是: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不解決,資本就永遠面臨失序的危險,甚至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那麼資本主義社會和國家是怎樣解決這一矛盾的呢?

他們的邏輯很簡單:解鈴還須繫鈴人。他們認為私有制與大生產之所以會產生矛盾並最終引發經濟危機,是因為生產社會化還不夠徹底、規模不夠大。所以應該儘可能地提高商品交換的頻率、擴大商品交流的規模,以期將「生產社會化」進行到底。

這個邏輯有一定的道理:生產社會化程度越高,商品交流規模越大,市場信息就越透明、越準確,生產者就越有可能避免盲目性,私有制的先天缺陷就越能有效地彌補。

但是問題在於經濟危機的根源並不在於社會化大生產,而在於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商品生產與交換。只要有私有制存在,就有可能出現無序競爭、盲目生產和市場信息不對稱——這是價值規律的必然要求和資本最基本的擴張邏輯。生產社會化的不斷發展不僅不會彌補私有制的缺陷,甚至會使商品關係更加無孔不入,進而增加經濟危機發生的機率和破壞性。

但是沒有辦法,私有制是導致經濟危機的重要根源,但同時也是資本主義得以成立的重要前提,他們不可能因為大腦長了瘤子而把頭割下來。商品拜物教所導致的人的物化會吞噬人創造的財富,但因為它早已成為資本市場的邏輯前提,反而要通過進一步的物化來消解這個問題。

總之,商品拜物教的主要症狀就是人的物化:人的社會地位需要商品來展現;人和人的關係也被商品交換關係所掩蓋;就連人類社會出現的問題也只能靠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來解決。

物,這個長期以來在我們生活中居於次要地位的角色,由於變成了商品,而成為我們的崇拜對象。它構建了現代社會的基本秩序,它為這個時代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它承載了我們對未來的期望與幻想,它也指引了我們人生與社會的方向。

這樣好嗎?請期待下一篇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BC7YGwBUcHTFCnfaQ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