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她叫植思華

2019-10-24   中華合作時報

「1948年7月15日,一對年輕戀人,在刑場上舉行了婚禮。這對肇慶版《刑場上的婚禮》的主角,就是我的伯父伯母。」談及為農服務的初心,廣東肇慶市供銷合作社流通服務科科長植思華說,伯父伯母堅定的革命信念就像一團火光指引著她,讓她決定要在奮鬥中綻放青春年華。

愛農業 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植思華主動申請調往肇慶市供銷合作社工作

2002年,植思華通過參加公務員考試進入肇慶市懷集縣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監管生產環節的食品安全、標準化、質量強縣、打擊制假售假等工作。在縣級技術監督工作崗位上,植思華服務的對象多是中小型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經歷2007年全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以及2012年廣東全省「三打兩建」專項行動後,她深刻認識到,農業不容易做!有時一場暴風雨,就會把農民辛辛苦苦種植的農作物全毀掉;有時生產出好產品,沒銷路或供應過剩,又會導致增產不增收。

如何切實幫助農民生產出好產品,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為了掌握更多農業知識,本科讀法律專業的植思華在工作之餘又攻讀了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學位。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植思華勤學好問,積累了大量農技導師資源。2018年,這些導師資源就幫助她為農民解了燃眉之急,第一時間診斷出沙糖橘炭疽病,並及時採取措施,避免了病害帶來的巨大損失。

在懷集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植思華先後指導60多家食品企業獲得生產許可證、2家企業獲得肇慶市政府質量獎、參與制定標準13個、指導建設6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因為工作成效突出,2008年,植思華被提拔為懷集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走上了領導崗位。

2015年,在帶領懷集縣食品企業對接肇慶市供銷合作社業務時,植思華發現,在服務「三農」的工作中,供銷合作社既聯繫政府,又對接市場,具有獨特優勢。於是,2016年,她主動申請調到肇慶市供銷合作社工作,從縣級單位的領導崗位來到市級單位的副科級普通職員崗位。

腳下沾滿泥土 心中充滿真情

植思華(右)在田間學校

服務「三農」必須摸實情、出實招。要讓農民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麼,知道怎樣運用各種措施解決問題。不但要引導農民主動「造血」,還要知道怎樣去「造血」。為了迅速摸清「底數」,來到供銷合作社,植思華經常放棄周末休息時間,來到田間地頭訪農戶,深入基層走訪企業。

在調研中,她發現,「貸款難」是制約農業發展的「老大難」問題。此後,在她的推動下,肇慶市社與農業銀行肇慶分行達成合作意向,定製了基於供應鏈大數據的信用金融服務產品「肇慶供銷e貸」。

懷集縣沙糖橘種植戶徐文傑急需一筆購買肥料的資金,但苦於沒有抵押物,貸款困難。獲悉徐文傑的問題後,植思華馬上組織農業銀行工作人員指導他申請「肇慶供銷e貸」。不用擔保,僅通過個人徵信,徐文傑就貸到了9萬餘元,及時解決了種植的資金難題。

光有資金還不行,還要有技術。在了解徐文傑家的種植情況後,植思華又組織專家幫他解決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在果樹專家的指導下,2018年,徐文傑的沙糖橘果園果品質量提升,果量增產了10%。

截至目前,植思華已幫助農戶申請信用貸款600餘萬元,建立莊稼醫院62家,通過田間學校培訓農民1200餘人次,服務面積10萬餘畝。

知行合一 助農開創新未來

2019年7月31日,植思華被廣東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五屆廣東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號,這是植思華在獲得2019年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後的又一殊榮。

打造現代農業新模式要敢於創新,敢於結合新技術、新渠道、新思路。為了引進國內更多的農業龍頭企業共同聯手打造現代農業,植思華想方設法招商引資,不放過任何一個有可能合作的機會。

2018年,植思華獲選參加了肇慶市百名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在一次無人機植保觀摩中,她竟反客為主,向大家介紹起肇慶農業現狀和肇慶市社的業務。「因為它正適合肇慶農業發展的需要,供銷合作社也非常適合牽頭來推廣這項技術。」於是,主動邀請對方與肇慶市社共同開展無人機飛手培訓和植保工作。經過深入對接,兩家單位順利達成合作意向,並共同設立了無人機技術培訓基地。目前,已培訓無人機飛手23人,無人機植保服務面積達3萬多畝。

除此以外,植思華還引進了京東集團農業部、中國移動物聯網公司、土流網等企業和肇慶供銷達成合作。依託肇慶供銷助農服務示範體系,積極探索基於物聯網、大數據、網際網路與傳統農業的生態融合,共建助農電商產業園、發展智慧農業、設立土地交易中心等現代農業新業態新模式。力爭在供給側,通過數字服務指導精準生產,推動農業生產智慧化,切實解決「為誰種、種什麼、怎麼種」的問題;在需求側,通過對全國線上銷售數據的分析,生產者能夠準確獲知哪個區域、什麼人群,購買了哪個規格、什麼價位的商品,從而按照消費者的偏好,調整他們的生產,實現「消費帶動生產」的完整閉環,探索解決農產品增產不增收問題。

在植思華的推動下,目前,肇慶市社已建成德慶貢柑智慧種苗園、四會智慧龍蝦園、懷集縣高山青智慧茶園等3家智慧農場。預計到今年年底,將推動肇慶全市建成10家智慧農場,服務面積2萬餘畝。

在服務「三農」的多年基層實踐中,植思華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農業推廣秘籍」——以實幹贏信任:甘作小農戶與大農業的轉換器。潛心研究新業態,幫助農民積極對接新技術和大市場,向農民提供他們的迫切所需,為他們架起一座發展的橋樑,便會在他們心中建立起信用品牌,開展工作自然就容易了。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植思華說,伯父伯母為人民解放事業甘願奉獻青春和生命,作為烈士遺屬,她更要揚鞭奮蹄,書寫出新時代的精彩答卷。

本期編輯/陸璐

監製/張帆

合作電話:010-63702668

投稿郵箱:gxwtg@126.com

2020年征訂開始啦!

歡迎訂閱《中華合作時報》,

供銷合作社自己的媒體,

不一樣的深度、不一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