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化叢書》典故介紹之炎黃子孫

2019-10-15   至德傳媒吳蜀豐

《周文化叢書》典故介紹之炎黃子孫

發布時間:2019-10-15 01:28 來源:中國報道

文/鄭鼎文

【炎黃子孫】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古代有熊國首領少典與有嶠(qiáo)氏姑娘附寶結為夫妻,生下兩個兒子:黃帝和炎帝。長大成人之後,黃帝生活在姬水一帶,便以姬為姓;炎帝生活在姜水一帶,則以姜為姓。兩人後來都成為著名部落首領,先後離開周原,沿著渭河遷徙(xǐ)到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後因部落利益衝突,在涿(zhuó)鹿阪(bǎn)泉發生了激烈的戰鬥。首戰炎帝獲勝,次戰打成平手。



炎帝擅長火攻,但在第三次戰鬥中突然遭遇大雨,戰敗被俘,被發配到南方蠻荒之地。後來黃帝經過反思,覺得這樣做有些過分,便把炎帝及其族人接了回來。從此炎黃兩個部落和諧相處,互相融合,形成了華夏民族。



周人的聖母為姜嫄,姜嫄是帝嚳(kù)的元妃、炎帝的後代,而帝嚳則是黃帝的後代。因而周人都是炎黃後裔(yì)。經歷代民族大融合,整個中華民族融為一體,皆為華夏兒女,炎黃子孫。從以上故事可以看出這麼幾點:其一,炎帝和黃帝都有一種英雄主義精神,敢於為維護部落利益而戰。其二,黃帝胸襟開闊,寬大為懷。他把炎帝打敗發配到蠻荒之地後經過反思,及時矯正了過分的做法。這種包容精神非常可貴。其三,炎帝識大體,顧大局,在戰敗後能夠委曲求全,服從黃帝的約束。以上三點,是華夏族能夠形成、鞏固和發展的基本保證。



【作者簡介】鄭鼎文,大學文化,中學高級教師(副教授),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周公思想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陝西省大雅禮樂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寶雞炎帝與周秦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岐山周文化研究會會長,縣社科聯副主席,縣政協文史研究員,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范家營高中校長和縣老年大學首任校長,著有《周文化叢書》「三王卷」「典故卷」、《周公演義》《品味周公廟》等9本書,在報刊發表文章500多篇。先後應邀參加了武漢、成都、蘭州、上海、寶雞、西安、天水等地的30多場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