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0-15 01:25 來源:中國報道
文/鄭鼎文
每每經過建築工地,總會勾起我的一些聯想。愚以為,建築工人用磚塊、水泥、鋼筋打造高樓大廈,以供人們棲身而居。那麼作為文化人,就應當用文字的磚塊、靈魂的水泥和精神的鋼筋來為人們構建精神的家園,以使人們的心靈得以安放和棲息。
我這樣說,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出自於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思考。毋庸置疑,儘管改革開放30多年給大多數人帶來了較為富足的生活,也使不少人顯得尊貴起來了,然而與此同時,確有一些人在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精神變得空虛了,靈魂漂泊不定,常有「不知路在何方」的困惑。某些人甚至日漸頹廢,「舉杯消愁愁更愁」,甚而在達到令人羨慕的高度時卻悽然輕生了,似一顆流星劃破夜空,從此走入了不歸之路。
有一位私企老闆,窮困時倒有不少窮朋友,後來發憤創業,終於變得富裕了,腰纏萬貫,按說也算成功人士了。可不知怎麼搞的,錢多了,反而沒有朋友了,內心深處總是空空落落的。無奈期間,只好去酒吧找小姐訴說苦惱。還有一位官高位顯的同學,在位時享盡了一言九鼎、前呼後擁的尊榮,常常門庭若市。哪知退位後,許多過去的熟人竟然不再理睬他了,在街道遠遠看見就躲開了,也再無人登門拜訪,從此門前冷落車馬稀。他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反差,產生了深深的失落感,吃飯不香,睡覺不實,頭髮迅速變白,走起路來沒精神,失卻了往日氣宇軒昂的風采。此類朋友,不是沒有可圈可點的功業,也不是缺乏富有的物質生活,可僅僅因為沒有足以使自己的靈魂得以安寧的精神家園,往往或遲或早會弄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倒是那些在艱難困苦中孜孜以求的奮鬥者,雖說食無美餐,衣無華服,居無樓堂,反而忙裡偷閒,樂以忘憂,活得有滋有味。這其中的奧妙,可能是因為有追求、有夢想、有希望、有品位的緣故吧。在這裡,且不說「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豪邁,不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不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誠,不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壯美,就說「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的企盼吧,就說「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吧,就說「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痴情吧,就說「但願明日勝今日」的企盼吧,又何嘗不是拼搏的力量、精神的支柱、心靈的港灣?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是孔子的精神家園;「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孟子的精神家園;「彼大儒者,雖隱於窮閻陋屋,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這是荀子的精神家園;「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這是莊子的精神家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屈原的精神家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的精神家園;「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這是馮道的精神家園;「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周敦頤的精神家園;「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志士不飲盜泉之水」,這是清高者的精神家園;「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是裴多菲的精神家園;「你若要喜愛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這個世界創造價值」,這是歌德的精神家園。
中國歷史上第一首詩《擊壤歌》是一位耕田的白鬍子老頭兒唱出來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王於我何有哉?」這位普通的先民也有自己的精神家園。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這種達觀開朗的情懷,不是同樣具有精神家園的價值嗎?
據說有位既富且貴的上流社會人士住在自己豪華的居室里卻心事重重、立坐不安,滿面愁雲。而他偶爾被一陣愉快的歌聲所感染,站在陽台一望,啊,原來是那些穿的髒兮兮的農民工正在快樂地歌唱!在這裡,是否也有個精神家園的問題呢?
精神家園者,乃是人的思想、心靈、魂魄得以棲息的所在。它是由人的意識、觀念、心態、志向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綜合構成的思想定位系統。不同類型的人自有不同的精神家園。樂天知命者有之,隨遇而安者有之,光宗耀祖者有之,自我實現者有之,推仁樹德者有之,潛心治學者有之,修齊治平者有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亦有之。如此等等,只要能使自己的靈魂得以安寧,精神有所寄託,心態獲得平靜,思想能夠穩定,便算不錯了。當然,精神家園也有高低上下之別。如能營造一個精緻的、高雅的、與時俱進的、富於人文魅力的精神家園,自然再好不過了。
一個人若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即使身為平民百姓,也是幸福的;一個人若無自己的精神家園,即使升官發財、大紅大紫了,仍然不會享有真正的幸福。
精神家園並非什麼高不可攀的東西,它來自於專注的學習,來自於勤奮的工作,來自於奮鬥的過程,來自於對本分的堅守,來自於豐富多彩的生活,來自於和諧友好的人際關係,來自於興致勃勃的閱讀,來自於高雅的愛好和追求,來自於崇高的理想和完善的人格。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作出理智的選擇,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去構建和經營個人的精神家園。
精神家園也有一個動態調整的問題。特別是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朋友,及時調節心態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有新朋友的陪伴,要培育自己的特長愛好,要找點事兒干。「閒愁最苦」,千萬不能成天閒著,免得閒出病來。儒家強調「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裡面就有一種會調整的智慧。范仲淹被貶後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洒脫,這也可以看作一種自我調節。
2500多年以前,老子曾對孔子說過:富者贈人以財,仁者贈人以言。鄙人不是什麼仁者,心靈尚且不夠富有,也沒有足夠的能力為他人營造什麼精神家園。但社會有這種需要,我有這種願望,想做這種努力,且以此為樂為榮。假若在這方面能有一點作為,即可聊以自慰了。
【作者簡介】鄭鼎文,大學文化,中學高級教師(副教授),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周公思想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陝西省大雅禮樂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寶雞炎帝與周秦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岐山周文化研究會會長,縣社科聯副主席,縣政協文史研究員,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范家營高中校長和縣老年大學首任校長,著有《周文化叢書》「三王卷」「典故卷」、《周公演義》《品味周公廟》等9本書,在報刊發表文章500多篇。先後應邀參加了武漢、成都、蘭州、上海、寶雞、西安、天水等地的30多場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