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最早的拓荒者,其實是廣東人

2020-03-25   唐山大牌

100多年前,現今的唐山市本是一片荒野,地下卻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清光緒四年(1878年),廣東省香山縣人唐廷樞奉洋務運動的倡導者李鴻章之命,來開平一帶勘察煤田並選中距開平西南20里的喬家屯,建立了開平礦務局唐山礦。

當時,因開平煤礦系中國大陸上第一家採用西方技術進行開採的近代煤礦,井下提升、排水、通風等都採用英國機器,又在井上建有絞車房、蒸汽鍋爐房、機械修理廠和車輛修理廠(唐山機車車輛廠的前身,當時稱南廠),急需一批有近代生產經驗的熟練技術工匠來開動機器、維修設備。而唐山一帶人煙稀少,人們在封建小農經濟下過著閉塞的耕耘生活,很少有人接觸過近代機器。唐廷樞就從廣東同鄉中招聘了一批對近代工業生產熟悉的工匠來唐山礦從事各種技術工作。從此,唐山出現了一批廣東籍工人。

1882年時,在唐山礦520名工人中就有120名是廣東籍工人,占當時工人總數的23%。後來,隨著煤礦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唐胥鐵路的建成及鐵路工廠(即南廠)的發展,又陸續有廣東人因鄉友來到唐山。據1891年的史料記載,此時的廣東人增加到500人,到20世紀20年代,唐山的廣東籍人已達2500人左右。

開平煤礦開辦之初,也從本地招聘工人,但這些人大多數是家居礦地周圍的農民,民閒時下井刨煤,農忙季節又回家務農,還算不上固定的產業工人(後隨著封建經濟的進一步解體和農民的破產,這些人才成為固定的煤礦工人)。但來到唐山的廣東籍工人,除了在煤礦做工外,其他無以為生,就成為唐山最早的以工資為生的無產階級。廣東工人的到來,給唐山這塊閉塞的土地帶來了近代工業生產技術和先進思想。唐山地區最早的共產黨負責人即是在南廠做工的廣東籍工人鄧培,在開灤、南廠歷次罷工鬥爭中都有廣東籍工人充當骨幹。

廣東工人懂技術,在煤礦或工廠中,工資待遇一般較本地人高,加之生活相對安定,就有人陸續把妻子兒女接到唐山來定居,使唐山出現了最早的以工資為生活的城市居民。1900年前,唐山出現的第一條街就是廣東街(今唐山礦北側,西山口至建國路一段)。

在唐山定居的廣東人,由於語言和生活習慣與本地不同,大多成片聚居。20世紀20年代時,廣東人的聚居地逐漸形成兩大片:一片以唐山礦為中心,沿廣東街分布,如西山口北側的孫家大院、唐山礦北側的老廠大院(此處住有70餘戶廣東人)、廣東街下坡的廣生堂胡同、孫家巷、東局子、財神廟街、菜市一帶,在此住的廣東人大多在唐山礦做工;另一片以鐵路工廠為中心,如仁字胡同、義字胡同、歐陽胡同、陸家街一帶,鐵路南面的同仁里、扶善里、寶善里、大興里等,在這裡居住的廣東人大多在鐵路工廠做工,其中包括早期的共產黨領導人鄧培。廣東人在唐山的定居和繁衍,使唐山有了最早的城市居民和街道,對唐山由屯改鎮,20年代後逐步形成城市及本地人的文化、生活方式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來到唐山的廣東人,除主要在煤礦和工廠做工外,還有少數人經商開店,從事擺攤販賣之類的其他行業。20世紀20年代時,廣東人在唐山開辦的商號有經營藥材的廣生堂、廣和堂、廣元堂、廣平安等。經營家鄉食品的有廣萬祥、廣吉祥、廣兆祥、廣隆昌、廣如意、廣蘭軒、林天刺、老陸婆等。這些帶有濃郁廣東色彩的廣字號商店的興起及走街串巷的廣東小販,無疑對當時日漸興旺的唐山商業起到了錦上添花的積極促進作用。所以,從城市形成、發展和人文歷史角度看,廣東人無疑是唐山市最早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