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近代產業的興起和發展,為世人矚目,力主發展近代產業振興中華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對此極為關注,辛亥革命前後曾兩次到唐山考察,在1918-1919年寫作《建國方略·實業計劃(物質建設)》時,提出了在渤海岸線樂亭縣王灘一帶興建「北方大港」的構想。11月12日,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53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回望孫中山先生與唐山的點滴往事。
當年孫中山在地圖上標出的「Sha-lui-tien banks」沙壘甸島(曹妃甸),前面是渤海灣最深溝槽,曹妃甸具有「前面有深槽,背後有淺灘」的優勢。2005年12月「曹妃甸港區」正式命名並對外開放。今日唐山港,包括京唐港區、曹妃甸港區、建設中的丰南港區,與孫中山構想的北方大港比較,擁有三個港區的北方大港,已是全新的大港概念。但是,唐山港必將和北方大港、和孫中山,永遠地聯繫在一起。
孫中山兩次到唐山
早在辛亥革命以前的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間,孫中山來過一次唐山。那次是偕陸皓東從上海抵天津,上書李鴻章未獲接見,轉而到唐山看望在開平煤礦和鐵路工廠的廣東同鄉,還參觀了煤礦和鐵路工廠。1948年11月5日唐山《工商日報》刊登的《唐山市今史簡記》,對此事有所記述。而當前出版的幾種孫中山年譜中卻均未提及,都說成上書李鴻章未成之後,「北游京津,以窺清廷之虛實;深入武漢,以觀長江之形勢。」這只是轉引《孫文自傳》中《有志竟成》中的文字,說明此事未能引起研究者重視。
1881年,唐山煤礦建成後,為外運煤炭,修建東起唐山煤礦西到胥各莊的唐胥鐵路。操辦這件大事的是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唐庭樞。唐庭樞為此帶來了有科技知識的廣東人,在煤礦和鐵路工作,他們的聚居地逐漸沿唐山礦北牆外形成一條街,正是唐山最早的廣東街(後改中山路,今新華道),廣東會館也坐落在廣東街。
在口述資料《孫中山史跡憶訪錄》中,記有妙茜姑太的口述:「南朗鎮左步有個孫錦芳,在唐山是機械總技師,有權威的,帶左步的叔侄三四百人去唐山做工,都是孫姓居多。孫眉和錦芳是有聯繫的,孫中山到唐山也拜會過他們,有同鄉會的攝影留念。」經查證,此口述中的「孫錦芳」,當時曾任唐山鐵路南廠總經理,對孫中山第一次來唐山出力很大。孫中山來到唐山後,先到廣東會館探望同鄉,隨後參觀開平煤礦和鐵路工廠,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這一次唐山之行,使孫中山對渤海「直隸灣」地域環境和唐山豐厚的海洋、礦產資源留下了深刻印象。
1912年8月,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的孫中山,被袁世凱邀請離滬北上,負責籌劃全國鐵路交通建設,全權謀劃未來發展。依據天津市檔案館編:《北洋軍閥天津檔案史料選編》,孫中山是在1912年9月24-25日第二次來唐山。考察範圍是唐山市區(含開平、灤州),參觀了鐵路工廠(唐山機車車輛廠前身)、開灤礦務局、啟新洋灰公司和唐山鐵路學校(唐山交通大學前身)。遊歷和考察範圍是山海關。《河北地方志》2003年第1期所記與此相同:9月24日8時30分,坐火車前往唐山、開平、灤州、榆關等處視察各礦,在黃興、宋教仁、胡漢民、黃崇會等陪同下,乘坐火車再次到唐山,考察了路、礦、啟新洋灰公司後,又到唐山路礦學堂(唐山交通大學)向師生髮表了滿懷激情的演說:「國民革命需要兩路大軍,一路進行武裝鬥爭,建立平等自由的中國;一路學習世界科學技術,改變祖國貧困落後的面貌。在座諸君不必都投身於鋒鏑之間,學習採礦、築路、建橋,也是為了革命。」「要中國富強起來,就需要修鐵路十萬英里,公路一百萬英里。希望大家努力向學,承擔其歷史重任。」25日下午2時,孫中山返回天津。
孫中山兩次到唐山,掌握了唐山的沿海地域環境和豐厚礦產資源狀況,這對於他構想建設北方大港有著密切聯繫。
《建國方略》中構想的北、東、南三個大港
1919年2月,孫中山寫就《實業計劃》一書,後來與《孫文學說》、《民權初步》一起,合稱為《建國方略》。在書中對中國富強的發展,描述出美好構想,繪就雄偉藍圖。當時曾被一些人認為只是憑空想像,歷史發展的現實證明,在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當年孫中山的設想大都在超越的情況之下成為了現實。
《實業計劃》是《建國方略》的「物質建設」部分,共為六個計劃:第一,筑北方大港於直隸灣;建鐵路系統,起自北方大港,迄中國西北極端;殖民蒙古、新疆;開浚運河,以聯絡中國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開發山西煤礦、鐵礦資源,設立制鐵、煉銅工廠。第二,東方大港的修建;建設內河商埠;整治揚子江水路及河岸;改良揚子江現存水路及運河;創建大水泥廠。第三,改良廣州為一世界級大港(即南方大港);改良廣州水路系統;建設中國西南鐵路系統;建設沿海商埠及漁業港;創立造船廠。第四,建設中央鐵路系統、東南鐵路系統、東北鐵路系統;擴張西北鐵路系統;建築高原鐵路系統;創立機車廠、客貨車製造廠。第五,糧食工業;衣服工業;居室工業;行動工業;印刷工業。第六,鐵礦;煤礦;油礦;銅礦;特種礦之採取;礦業機器之製造;冶礦機之設立。在第一、第二、第三計劃中,孫中山計劃要建成北方、東方、南方三個大港。
北方大港「顧吾人之理想,將欲於有限時期中發達此港,使與紐約等大」;東方大港應建在「杭州灣中乍浦正南處」,「論其為東方商港,則此地為遠勝上海」;南方大港的位置「當然在廣州」,「為建設一南方大港,以完成國際發展計劃篇首所稱中國之三頭等港」。如今這三個海港都已經建成。
唐山港:通向世界的北方大港
關於北方大港,孫中山主張建在直隸灣秦皇島和葫蘆島之外,在天津大沽口與秦皇島兩地中途,唐山青河與灤河兩口之間。這裡深水不凍,可建設一個如紐約港的大港。同時建設西北鐵路系統,與大港連成一片。在開浚運河,聯絡北方通渠及大港,開發直隸、山西等省煤鐵礦,設立冶煉廠,移民蒙古、新疆。《實業計劃》中論證了北方大港建設:
「茲擬建不封凍之深水大港於直隸灣中。中國該部必須有此港,國人宿夕感之,無時或忘。茲所計劃之港,為大沽口、秦皇島兩地之中途,青河、灤河兩口之間,沿大沽口、秦皇島間海岸岬角上。該地為直隸灣最近深水之一點,若將青河、灤河遠引他去,免就近結冰,使為深水不凍大港,絕非至難之事。由營業上觀察,此港築成,立可獲利,以地居中國最大產鹽區域之中央故也。在此地所產至廉價之鹽,只以日曝法產出;倘能加以近代製鹽新法,且可利用附近廉價之煤,則其產額必將大增,而產費必將大減,如此中華全國所用之鹽價更可廉。今以本計劃遂行之始,僅能成中等商港計之,只次一項實業,已足支持此港而有餘。此外直接附近地域,尚有中國現時已開最大之煤礦(開灤礦務公司),計其產額,年約四百萬噸。該公司現用自有之港(秦皇島),藉為輸出之,故吾人所計劃之港,距其礦場較近,倘能以運河與其礦廠相聯,則其運費,方諸陸運至秦皇島者,廉省多矣。不特此也,茲港將來必暢銷開灤產煤,則該公司必仰資此港,為其運輸出口之所。今天津一處在北方為最大商業之中樞,既無深水港可言,每歲冬期,封凍數月,亦必全賴此港以為世界貿易之通路。此雖局部需要,然僅以此計,已足為此港之利矣。」只要認真讀過這段文字,就一定會認識到孫中山對直隸彎潛在能量的分析,視野深邃,深刻獨到,至今仍具有指導意義。
在《建國方略》中附有兩幅相關地圖,確證所指正是今日的京唐港區。孫中山指出:「欲大興實業,而苦無資本,則不得不借外債」,「借外債以營不生產之事乃有害,借外債以營生產之事則有利」。經濟建設既要利用外資,又要確保主權,是孫中山的一貫主張。他同時主張,消除閉關自守,提倡中外交往,吸收他人長處,迎頭趕上,使中國成為先進國家,以達「大同之治」。孫中山的經濟建設設想,特點在於重視鐵路、海港、水系、輪船、公路、汽車等交通建設,把交通放在首要位置。「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他在《自傳》中說:「凡事有順乎天理,應乎人情,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則斷乎不成者也」。
新中國建立後,國民經濟迅向海洋經濟發展,孫中山構想的北方大港,在1992年7月18日實現國內通航,先是叫「王灘港」,1993年7月,京唐兩市簽訂聯合建港協議,命名為「京唐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