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三大營:神一般的大明戰鬥機,是怎樣淪落成戰五渣的

2019-11-22     魚羊秘史

大明三大營,也稱京營,是明朝的中央部隊。曾幾何時,明軍京營也曾揚威大漠,立馬燕然,在蒙古人眼裡就像早先的賽亞人看到弗利薩。風水輪流轉,也就數十年之後,明軍京營就成了拉蒂茨眼裡的農夫,是個戰鬥力只有五的渣渣,蒙古人虐、滿人虐、農民軍虐、人見人虐,淪落的背後到底是廟堂的扭曲還是江湖的淪喪……

01

從都督府到兵部

在明初的軍事管理中,兵馬話事人其實並不是人們所熟知的兵部,而是後來終明一朝都沒什麼存在感的大都督府。當兵部剛剛設立時,隨著朱元璋草創的大都督府此時還是風光無限。但在洪武三年,為了保障自身的權力不被染指,朱元璋撤銷大都督府,改設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並規定五軍都督府分管全國衛所的兵籍,掌軍政,但無權調動軍隊,而兵部則掌管軍官的選拔和任命。這樣一來,全國軍隊的最高決策權則全部落到皇帝身上。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明朝前幾任皇帝壯年當國時,確實能夠實現一手抓的效果,而當明英宗朱祁鎮即位時,因為他年齡尚小,而大明的老朋友蒙古卻總是喜歡在大明國內新君即位時出來搞事情,無奈,只能將決策權下放兵部。

隨著後來土木堡一戰的慘敗,明朝的軍功勳貴徹底沒落,而掌控兵部的文官勢大,五軍都督府慢慢失去了實權,變成兵部的小弟。而自此以後,以文制武的現象再度出現,京畿的士兵們也從帝國榮耀的戰士漸漸成了爹不疼娘不愛的丘八,而文官對於武事的無知,更是讓三大營的戰鬥力呈自由落體式下降。

02

人數永遠都湊不齊

雖然說,五軍都督府在宣德年以後成為日常喝枸杞泡茶的清閒部門,但好在朱元璋建立起了覆蓋全國的衛所制度,雖然在宣德年間出現了大量逃役的情況,但其根本並未完全崩壞,只是不堪戰罷了,而衛所制度獨立於布政使司(省級行政機構),從而帶來了自下而上的軍政分離,因此即便五軍都督府在後來逐漸淪落為給兵部打醬油的地方,但卻一直存在。

明朝的衛所,分為直屬皇帝的親軍京衛和五軍都督府下轄的地方衛所以及京畿諸衛。京營編制也一直在變,在京衛所分內衛和外衛,外衛編在五軍營下,內衛即親軍直接隸屬於皇帝管轄,而在明初,京師諸衛,也是以世兵制為主的,到了明中期衛所制度衰落時,逃役的情況並不比地方好多少。

在土木堡之戰之前的正統十四年,開國不足百年的大明京軍缺額已經是相當嚴重。當時的兵部給事中葉盛在《水東日記》中留下了一段當時京營人數的記載,五軍都督府加上錦衣衛,本來京畿士卒應該足額有接近三十三萬人,實際上只有十六萬人出頭,京師衛所的士兵因為外調戍邊和逃役,即便是京畿重地,也只有一半在崗。

土木堡之戰前明軍的狀況況且至此,何況戰後?還好,明廷當時還有于謙于少保在,京軍三大營(五軍、三千、神機)損失殆盡的情況下。景泰年間,于謙主持了從三營中選精兵健兒,分十營集中操練,稱為團營,開始逐步恢復明代京營體系。

然而,到了正德年間,已經分立十二團營的團營制度也逐漸敗壞,在這個基礎上,明武宗朱厚照嘗試改革京營,從團營中挑選精銳,交由勛貴集團的英國公張懋編練,並嘗試調集邊軍,分置東西官廳,練出一支直接服從於皇帝的軍隊,希圖重現明初國朝與勛貴共天下的光景。

無奈明武宗朱厚照活得不長,人亡政息不可避免,進入嘉靖之後,東西官廳的沒落反而造成了可戰人數減少的問題。有明一代的三大營改革似乎一直是個循環,根本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只能是周而復始。

03

被侵害的衛所制度

明朝的衛所分內衛和外衛,外衛的管理機構叫都司,一般作為省級單位進行管理,叫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地方三大衙門,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明初按地域劃分都司使司23個,所轄衛所347個,分別隸屬於五軍都督府(即前後左右中五軍)直轄於兵部。

衛所制度草創時,明太祖朱元璋幾乎是照抄蒙元,直到登基以後,才開始下手整改,衛所制度設立於全國各地,其中元朝時的遼陽行省、甘肅行省改為純軍事屯駐的衛所機構——遼東都司和陝西行都司。一個衛足額兵馬有五千六百人,由指揮使負責訓練管理,下轄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小旗。

明代的衛所兵制,實乃吸取中國歷史屯田經驗,是一種寓兵於農, 守屯結合的建軍制度,將部分土地與行政割裂,專做軍事用途。朱元璋曾自豪的說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軍戶即戶籍種類屬軍籍之戶,初期的來源有二,一是元代原本的軍戶,二是現役軍人之戶,這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黃冊編造之後更加以確立。這時候明朝廷設置衛所制度是希望保存地方武裝勢力的情況下,減少國家的軍費支出,但隨著衛所制度的破壞、營伍制的崛起,情況又發生了變化。

衛所制的衰落伴隨著營伍制的崛起,為了保證長期處於邊鎮的軍隊保持戰鬥力抵禦外敵,也就催生出了將門和家丁,這種現象蔓延到明末。

將門和家丁的誕生,讓明代底層士兵的日子更加的不好過,本身朝廷就經濟困難,長時間欠薪,各級將領還要剝削士兵厚家丁,而家丁作為將領的私人武裝,具有一定的野戰戰鬥力,但家丁多數情況下儼然一副將領家奴做派,有濃烈的主從色彩,相比朝廷更聽將領的話。

明中期以後,衛所制度下的逃役、侵吞國家田產的行為日趨嚴重,國家非但不能從各地有效屯糧,反而經常要增加支出援助各地,而明朝的財稅制度一向存在問題,也就隨之滋生了各種因為欠薪引發的血案,這種現象從邊軍蔓延到京營。

在崇禎初年明朝財政最為緊張的時候,遼東前線的軍隊甚至都因為吃不飽飯而發動兵變,逼得當時的遼東巡撫畢自肅自殺,而己巳之變時,山西、陝西行都司的軍隊也因為缺糧而集體譁變。雖然朱由檢上台的時候有心整頓三大營,但沒錢什麼都辦不成,到這時,明軍京營的戰鬥力已經不足五了。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湘橋蓬蒿人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_d1mm4BMH2_cNUg_w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