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作業沒寫完被批評,小學生從26樓墜亡,孩子為什麼這麼玻璃心

2020-10-12     沛澤媽讀心理

原標題:因作業沒寫完被批評,小學生從26樓墜亡,孩子為什麼這麼玻璃心

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嚇得我心驚肉跳,一個小學6年級的女生雙手抓著樓頂(26樓)上的護欄,整個身體已經全部掛在了外面,女孩試圖用腳蹬牆面,或許她是想回到安全地帶吧,但最終因體力不支,在樓下人群一陣驚呼中,女孩墜樓身亡。

該事件發生在廣西平果市,據媒體報道是因為孩子沒有完成假期作業,老師打電話告知了家長,家長批評了孩子,孩子就選擇了不歸路。

一個年輕的生命隕落了,讓人心痛和惋惜,看了網友們的評論,有的網友說自己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不好好學習,父親連皮帶都打斷了,也沒有想不開啊!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回事,也有的網友表示,孩子不聽話,現在別說打,連批評都害怕,孩子到底該怎麼教育啊?

我個人認為,經常打罵孩子,孩子不聽話就上演全武行,肯定是不對的,這樣的孩子會缺乏安全感,人格不健全,長大後需要慢慢地癒合傷口,走出童年的陰影。也有些家長憂心忡忡,擔心批評孩子,讓孩子想不開,俗話說,小樹得竄,小孩得管。該教育時還得教育,前提是讓孩子不要有一顆玻璃心。

孩子的「玻璃心」是怎麼樣形成的

何為「玻璃心」?是指心理素質差,心靈像玻璃一樣易碎,很脆弱,經不起批評或者指責。我們經常看到有媒體報道學生因為一點小事就輕生的慘劇,如文章看到我們講到的六年級女孩,在我們看來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由於她的自尊水平較低,就可能把事情想得非常糟糕,從而走極端。

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這樣的孩子,昨天我去幼兒園接二寶,老師正在和一個女孩的家長交談,就提到女孩玻璃心的問題,跑得沒有別人快,女孩會哭泣;老師表揚其他小朋友做得好,沒有表揚她,她也會哭泣;小朋友在一起玩,沒有人和她說話,她也會哭泣……

這就是典型的玻璃心,那麼孩子的玻璃心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就要從自尊說起,自尊即自我價值感,對自己的綜合價值的肯定,受社會比較、他人評價以及自己做事成敗的自我肯定的影響。

自尊水平有高有低,高自尊的人自我認可程度較高,他們能夠接受他人,哪怕是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人,人際關係會比較和諧,他們為了把事情做好,會努力嘗試,傾向於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更自信,對自己是怎樣的人有一個正確的評價。

相反,低自尊的人遇事會比較悲觀,往往把事情朝糟糕的方向想,不願接受有難度的挑戰,他們的人際關係往往不是很好,他們會過分專注那些不被接受和拒絕人的意見,從而無法正確的認知自己。

孩子年齡小,往往很難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當然,即便是成年人也很難正確地認識自己,在古希臘一座智慧神廟大門上就寫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呢?

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往往來自他人的評價,尤其是與孩子關係比較親密、最信賴的人,如父母,有些父母動不動就誇獎孩子,「你好棒」「你好聰明」「你真厲害」,而對孩子的錯誤避而不見,很少批評孩子,甚至孩子犯錯後,替孩子去承擔責任,這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然而,孩子不能生活在真空中,一旦他與外界接觸,去幼兒園,去上學,才發現自己很多地方不如別人,這與父母的評價形成巨大的反差,孩子就會倍感挫折,因為從小生活在褒獎的環境中,無法接受自己不如他人的現實。

此外,孩子的自我認知,也與自己成功的經歷有關,每一次成功的經歷都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可如果孩子生活在蜜罐中,任何事情都由父母包辦,他沒有品嘗過努力後成功的快樂,就不會收穫自信,沒有品嘗過失敗的滋味,就無法體會成功的喜悅,這樣的孩子自我價值感就低,一個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生活會缺少色彩。

簡單地說,孩子應該像植物一樣,既要接受陽光的滋養,也要承受風雨的洗禮,而不是活在父母給孩子營造的溫室中,否則一旦孩子離開溫室,他就會變得弱不禁風,遇到點挫折、難事,動不動要死要活也就不足為奇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_BpHHUBURTf-Dn5ABA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