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映第5天了,聊聊《少年的你》。
上周五迫不及待去看了九點的早場,看完朋友問:快說說,怎麼樣怎麼樣?
我不想說的太細,只籠統地說了三點,當時算作觀影前的小提示:
1、豆瓣開分會奔9而去;
2、易烊千璽就要真正意義上的紅了;
3、熟悉日影日劇東野圭吾的,適當對文本劇作調低期待。
這裡不全是我個人的觀感,但可以讓還沒看片的人,最快做好預期。
從過去這幾天看,《少年的你》註定是今年最成功的國產電影之一。
有趣的是,圍繞它產生的一些爭議,恰恰都和我給出的三個小提示,聯繫緊密。
相比不要屏攝這種已被定性的問題,這些爭議的討論空間要大得多。如果你已經看了電影,有話想說,不妨來一起聊聊。
《少年的你》過譽了嗎?
這問題或許會讓粉絲惱火,但基本上,這也是所有爆款電影都會面對的爭議。
我個人給《少年的你》,打7分。
找一個對標的話,去年的《我不是藥神》,給6分。
還是我看過後跟朋友的聊天,我說:
「去年藥神把我看哭了,《少年的你》沒哭。但在我這,少年比藥神好。」
順著這話,好在哪?
應該說,藥神和少年,都是貼著現實主義標籤的類型片。
這個定義很重要,我後面還會提到。
而比較之下,《少年的你》在現實性上,無疑走得更遠。
它明面上的大主題之一,是校園霸凌。
碾壓郭敬明不消說了,那些直接的、間接的、不同層次的校園暴力,都在鏡頭中被一一呈現。
拋開對警察和學校這部分描寫上的受限,我在《少年的你》中,起碼看到了校園霸凌的層次感與疼痛感。
當然,如果僅限於此,它最多和藥神平起平坐。
讓我略感意外的,是《少年的你》真的拍出了那種少年和成人世界的對抗感。
TA們會躲避,比如陳念隨時戴著的耳機,小北隨時戴起的帽衫。比如更直觀的,躲避施暴者和追債者;
TA們會希望,比如「熬過高考,我們就是大人了」,比如「我必須要去北京」;
最重要的,TA們會實打實地去碰撞,哪怕付出巨大代價。
比如兩個少年對警察的不信任,在國產電影中,是何其大膽的一筆。
審訊一場戲,兩人之間的信任有多不可思議,對成人世界的抵抗,就有多一往無前。
看到那裡,我也的確下意識地小聲自言自語:
真他媽浪漫啊。
《少年的你》成功營造了一個處處溢出代入感的中國少年生態。
於是你能看到,我們的朋友圈裡,無論是什麼年齡、什麼身份的人,幾乎都表達了一秒入戲的觀後感。
單做到這點,曾國祥和他背後的團隊,就配得上牛逼二字。
但我還是只能給到7分。
前面說了,我沒看哭。事後想,明明沉進去了,為什麼沒有落淚?
一個比較直觀的原因,四個字:太用力了。
過多的哭戲、泛濫的特寫,直白的金句和隱喻,都是用力的表現。
曾國祥或許太喜歡兩位演員的表演了,喜歡到不捨得剪出一個乾脆利落有回味的結尾。
看到最後,著實疲累。
一個藏在裡面的原因,還是四個字:找錯焦點。
看起來,校園霸凌是電影的主題,少年生態乃至於少年vs世界,是它的野心拔高。
但再多看似深刻的表達,《少年的你》仍然掩不住自己言情的真正內核。
從霸凌到謀殺,從躲避到對抗,真正貫穿電影始終的,還是陳念和小北的相偎相依。
於是你會發現,電影前半段營造的現實感,後半段很快就被密集的情感戲瞬間沖淡,直至衝散。
還記得我前面說的,「現實主義類型片」嗎?
從這個角度,少年和藥神,倒是半斤八兩。
而那些包裝在外的深刻主題,更多時候,是以片段形式跳躍著出現。
它或許在某個瞬間讓你驚呼「臥槽牛逼」,但最終,或避而不談,或流於表面。
當然,你可以說曾國祥團隊也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或者說從一開始,就決定這次要玩個大的,既要深刻,又要票房。
面對這樣宏大的野心,和映後的確爆掉的口碑,或許這才是我真正想說的:
中國電影,實在是太太太太缺乏對現實的關注了。
中國觀眾,也實在太太太太需要關注現實的創作了。
以致於,如藥神和少年這樣向前邁了哪怕只有一小步的嘗試,就會收穫幾倍十幾倍的認可。
觀眾喜歡一部電影,有錯嗎?當然沒錯。
那,錯在哪呢?
這或許是熱鬧和讚譽背後,我們應該思考的。
在挑錯和改錯面前,過譽不過譽,反而顯得微不足道了。
易烊千璽已經是一個好演員了嗎?
這個問題,想必會讓粉絲更加惱火。
這裡,我並不是要探討易烊千璽在電影中的表演,是否存在不足和瑕疵。
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漸入佳境的過程。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拆解為兩個問題:
1、電影和易烊千璽,誰成就誰更多?
2、一部电影後,易烊千璽已經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好演員了嗎?
第一個問題。
這似乎是見仁見智的,或者說,一句「互相成就」就足以概括。
電影給予演員的:
小北,是那種註定觀眾緣完美的人物。
他身世悲慘,混跡街頭,卻從未丟失內心的良善。
三分痞,七分暖。最重要的,他甘願犧牲。
這樣一個渾身透著騎士精神的人物,其實一點也不中國。
但架不住,小北太容易獲取觀眾的好感和同理心了。
這是電影那部分的「成就」。
反過來,演員給予電影的:
沒錯,人物完美,魅力爆棚。
但得找到那個合適的演員,才算最終完成一個完美的人物塑造。
放眼當下中國電影,和小北年齡合適、氣質合適,同時又不乏知名度的男演員,能有幾個呢?
特別是聯想到,電影在開拍前曾傳出鹿晗出演小北的消息,就更覺得如今這結果,實屬珍貴。
有人說,易烊千璽的小北,太乖了,太不像混街頭的小社會。
這樣說並非全無道理,如面對陳念「硬不硬」的問題時,小北嘴角露出的瞬間淺笑,的確陽光有餘,痞氣不足。
但也必須承認,易烊千璽的鏡頭表現力,是非常動人的。
下面這個眼神,是很多人爆哭的開始。
全片如此密集的大特寫,他也基本都hold住了。
第一次上大銀幕,毫不露怯。
所以,我的觀點是,雙方當然是互相成就的,這沒得說。
但放在如今影視圈優質角色打著燈籠都難找的環境下,我還是更傾向於,電影成就演員,要比演員成就電影,更多一點。
有一個對易烊千璽氣質的評價,我很認可:
他是國內少有的,會散發出性魅力的男演員。
你仔細想想,這評價,很一針見血了。
散發性魅力,基本上是對一個電影演員——尤其是類型片演員——的最高讚美了。
這是對綜合氣質的肯定。
足夠高級,卻也不曲高和寡。
這麼說,好像把易烊千璽捧得過高了。畢竟,他才剛剛成年,剛剛成為演員。
所以,咱們落到第二個問題,也就是一部電影,是否就足以稱他為好演員了?
我的觀點,是時候未到。
曾國祥說,易烊千璽是個很有同理心的演員。
同理心什麼意思,就是他會把自己代入進角色,尤其是那些內心戲,他進去了,就能詮釋出來。
不過,曾國祥還說,更直白的痞壞戲份時,他反倒會放不開,很緊張。
這大概也證明了:
易烊千璽現在還是個靠本能、而非靠技巧表演的演員。
最直接的,這自然會限制他目前的戲路。
也就是說,當未來的角色很難達到小北的高度時,他的表演或許會相應受到影響。
當然,你可能覺得我對他要求有些苛刻了。
但說真的,這同時也代表,我對他的未來,有著怎樣的期待。
現在或許還不是,但未來,易烊千璽會成為一個好演員的。
原著涉嫌融梗,電影該不該被抵制?
這個問題,或許是目前爭議最大的。
同時,或許也是最值得討論的。
但要說在前面的是,我們當下的很多討論,都很容易變成非黑即白的選邊站隊。
都說真理越辯越明,但如果都是這麼個辯法,結果往往是一團漿糊。
所以,如果說前兩個問題我還可以給出一個明確態度的話,這個問題,恰恰需要我們聽取各方觀點,不要輕易就下結論。
先說我個人的感受吧。
我沒有讀過電影的原著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但我是東野圭吾的粉絲。
所以看電影的過程中,陳念、小北的共生取暖與後來的頂罪等一系列設定與橋段,的的確確會讓我想到《白夜行》與《嫌疑人X的獻身》。
但因為曾國祥團隊值得稱讚的視聽語言、有代入感的細節,和兩位演員的表演,我還是沉進了這個故事裡,並沒有被「設定與橋段相似」影響情緒。
即便是後半段有些出戲,也是源於電影本身的問題。
看完电影後,在微博上看到很多質疑抄襲融梗的討論。
又去豆瓣看了下原著小說的頁面,首頁的熱評基本也被融梗的一星差評占據。
因為我很少看青春愛情類的網絡文學,對晉江文學網站,更是幾無所知。
所以看到這個爭議後,第一反應是:
什麼是融梗?它和抄襲的區別是什麼?
後來跟朋友聊過,才大概明白這個新詞。
首先這詞的確很新,新到百度百科中的解釋,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不知是哪個心急的做的。
簡單說,融梗是更高段位的抄襲。
不是簡單粗暴的複製粘貼,而是將原作品中的人物、橋段、主題、設定拿來稍作修改,據為己用。
說白了,和前一陣子被熱議過的洗稿,差不多意思。
然後又看到,原著小說的作者玖月晞被稱為「融梗天后」,不僅是這一部,之前多部作品都被扒出有融梗的嫌疑。
甚至看到疑似作者的聊天截圖,自己也承認,受經典的影視劇影響很大,並且一直覺得經典是可以拿來寫的。
說實話,看了這些後,作為東野的粉絲,我心裡肯定是會有點情緒的。
不過,理智下來,目前更值得關注的兩個問題是:
1、抄襲好說,但融梗的邊界在哪?融了多少算融梗?這個性質如何界定?
2、針對融梗這樣高段位的抄襲,沒有相關法律可以進行約束制裁。
這些問題,我很可能還沒有你們了解,只能從自己熟悉的領域給出建議。
比如,如今洗稿已有專門的機制,那些文學平台,是否也能將針對洗稿的審查評判機制,借鑑學習呢?
同時,回到開頭的問題,電影,該不該被抵制呢?
目前,電影主創並未直接回應,只有曾國祥說過一句,看了一遍原著小說就放下了,自己也沒有看過《白夜行》。
另一邊,出品方倒是足夠剛。
這個問題,我思來想去,覺得要分兩個層次來看。
第一, 針對當下的《少年的你》。
每個買票的觀眾,都有評論電影的權利。
不管是表達喜愛,還是發泄不滿,只要不出格,都應該是被允許的。
你喜歡,被打動,不在乎融梗嫌疑,可以;
你討厭,很反感,想要聲討這樣的行為,也沒問題。
況且在我看來,批評電影原著融梗,與批評電影本身,都是批評,並無本質上的不同。
看豆瓣上給電影的差評,也不是全都盯著融梗嫌疑。
第二, 針對未來的中國電影創作。
不管電影改編方到底有無責任,我們都應該在未來儘量杜絕這樣的爭議出現。
如果一部文學作品有很大的融梗或抄襲嫌疑,請不要改編。
為什麼會有融梗和抄襲、包括洗稿這樣的現象?
因為這符合人類「出最少的力,獲最大的利」的逐利本性。
而說通俗點,其實很簡單:
無論是文學還是影視創作,都不能毀了原創者的積極性。
一旦積極性受損,這個影響,很可能比外部打壓來得更嚴重。
文學圈我不熟悉,不敢妄言。
但中國電影現在有多脆弱,做出的那點成績有多來之不易,大家應該都心裡有數。
我們都愛電影。
各位創作者,尤其是來這行賺錢的大佬,還請多多愛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