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 秘 祖 安 文 化

2020-05-09   刺蝟公社

原標題:揭 秘 祖 安 文 化

祖安文化是語言的退化嗎?

文章來源|清華大學清新時報

作者 | 陳善煒 馬文龍

責編 | 黃官才華

排版 | 高歌

打開B站,敲上「祖安」,在所有以該關鍵詞為標籤的視頻中,播放量超過200萬的多達25個。從19年末到20年2月底,B站迎來這一主題投稿的高峰;到了三月份,祖安的熱度依舊未退,僅3月15日一天,新增的相關視頻數量就超過了240條。而這些,只是B站單個平台的有限數據。

祖安之勢確已蔓延開來——但「祖安」究竟何意?

祖安大舞台,你行你就來

「祖安」(Zaun的音譯)一詞來源於遊戲《英雄聯盟》,是遊戲中的虛擬城市名,同時也是一個服務區的名字。傳說該區玩家「民風剽悍」,遊戲的公共聊天窗口時常能夠看到「禪機妙語」你來我往——在峽谷里,玩家們用英雄守護基地水晶;在聊天區,祖安人用鍵盤保全一家老小。

絕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撒潑罵街,有一定閱歷的祖安人往返駁詰,對普通髒話嗤之以鼻。《英雄聯盟》聊天區有語言凈化機制,直白粗鄙的語言會被和諧。也正因此,真正的祖安人常被戲稱為「文科狀元」:

——「哥哥,上手吧,別用腳玩了。」

——「我看你就是個能復活的小兵。」

——「你不參團是在峽谷里貼瓷磚嗎?」

……

B站視頻《祖安人永遠這麼儒雅隨和》

至於祖安一詞如何演化為一梗,接受度比較高的說法目前有兩種。一說該詞來源於遊戲主播李政,他擅長的英雄艾克在遊戲中的背景設定是祖安人。戰鬥過程中,艾克常常會說:「這就是祖安人打招呼的方式。」而李政在直播過程中,一言不合就操起鍵盤開噴。

另一說來源於祖安區玩家群體。祖安區是《英雄聯盟》最早開放的幾個服務區之一,早先遊戲生態不完善,沒有掛機懲罰、選位機制等,當時資歷尚淺的玩家很容易在遊戲過程中暴躁起來。祖安區「淳樸直白」的環境漸漸孵化成形。

其實,祖安區在《英雄聯盟》的玩家圈內成名已久。2018年8月,英雄聯盟吧有一網友發帖問道:「請問英雄聯盟有哪些大區素質比較高?」彼時祖安作為「素質大區」,已經榜上有名。但祖安梗以洶洶之勢席捲全網,卻是2019年後半年的事情。B站上能夠找到的最早視頻,發布於2019年9月27日,名為《我是你爹》。此後,以祖安為標籤的視頻便層出不窮。

祖安為名,爹娘先行

隨著網絡風氣逐漸向好,真正的英雄聯盟祖安區也不像傳說的那樣血雨腥風,但祖安一詞卻作為一個梗流傳開來。它似乎已經成為嘴臭文化的代名,同時又在B站掀起了祖安再創作的風潮。

在B站一千多條帶有祖安標籤的投稿中,雖然內容不免同質化,但形式卻不盡相同。網上最初流傳的幾個作品中,作者幾乎未對原素材進行任何加工,僅僅是給一個已有的視頻片段加上一個祖安的標題。動畫片《寶蓮燈》里沉香對著孫悟空說:「師傅,你沒有媽媽,失去媽媽的痛苦你永遠也不會明白。」孫悟空是一隻石猴,確實沒有媽媽;沉香此言也只是為了向孫悟空表達自己的悲傷情緒,實話實說。可是單獨截取這一片段,將其從上下語境中抽離,再冠上「祖安大聖」的標題,沉香便成了問候別人母親的嘴臭少年。

遭遇毒手的還有經典動畫《神兵小將》。這支只有13秒鐘的視頻《祖安神兵》,只有一句內容:「我們不是天地盟主的手下,我們是你們的爸爸。」

B站視頻《祖安神兵》

毫無成本,信手拈來。原視頻中無論是童言無忌還是互諒苦悲的對話,只要加上帶有祖安二字的標題,就會被重新賦予一種涵義——一種對於言語暴力去情景化的再理解。為了破解這種詛咒,彈幕大軍打出清一色的「永久反彈」,打響一場場家庭保衛戰。

而另一類以祖安為名打頭的視頻,則取材於大眾頗為熟悉的視頻片段,具有相當的一致性:主人公往往是溫馨場景中的女人、孩子或老人;原視頻的主題最好涉及人間真愛和歡聲笑語。一個粗獷的男聲為片段中所有音效重新配音,配音的台詞內容沒有太強的邏輯性和連貫性,但必須足夠顛覆——父子間稱兄道弟已是清淡,顛倒關係方稱正常;言語中的雙方直面重拳,絕不怯場……

由於祖安語言形式上的暴力,它在引發調笑的同時,也引起了部分觀眾的反對與抨擊。以「我反對祖安風氣你們可以罵我了」為標題的視頻在B站上播放量為531萬。微博、知乎等平台上也有不少網友表達了對祖安流行的擔憂:「怕未成年人跟風」「嘴臭的人借這個機會開始光明正大陰陽怪氣」「祖安也很有很有素質的人」「有些素材被up主整了兩下就成祖安了」……

《我反對祖安風氣 你們可以罵我了》

視頻的討論區

網友的思考不無道理。未成年網民更有可能因為不能區別網絡與現實的模糊界限,變得口無遮攔;祖安的泛濫會成為某些素質低下者的保護傘;祖安的流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視頻創作的成本,使視頻輸出廉價等等,確實是不能忽視的問題。

但祖安的火爆僅僅是網絡世界一次庸俗的大流行嗎?

一切皆可用梗

祖安梗並不是網絡語言中的獨秀一枝,並時流行的郭言giao語(帶有網紅郭老師和giao哥語言風格的網絡流行用語)等等,在不少人眼中同樣是庸俗的代名詞。但忽略它們鄙陋的共同點,這些網絡流行梗似乎還具有符號化、形式化的特徵。

和「給爺爬」「口吐芬芳」「嘴裡劉能」等一樣,祖安已經成為一些網民日用而不知的語彙,而很少有人對此考古探源。在網絡的世界中,本文這種考據似乎顯得累贅。這並不是說網絡語彙本身簡單易懂,而是在其使用語境下本身就有消解意義的傾向。不管是溯源得到的歷史原意還是流行過程中發酵出的全新涵義,在網絡環境中都將被抽離,而只留下無意義的形式空殼。

「小雞詞典」網站

對於「給爺爬」梗的解釋

當人們參與討論之前,通常對於討論的內容有所預見,甚至發言規則也已經被圈定。打開B站,評論區必有的一幕便是上答「建議改成」,下答「就是你把爺引到這裡來的」。意義的消解則意味著網絡語言的符號化或娛樂化,即我們不再關注語言是否鄙陋,採取避開遣詞造句難題的策略,直接使用現成的符號體系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非實際的意思。如果說學術語言講求的是客觀中立和對個人情感的儘量克制,那麼網絡語言則講求的是通過無意義的符號語言進行情感的宣洩。

人們可以說「祖安」、「迷hotel」等語彙簡陋不堪,或者說大眾的網絡生活中越來越沒有底線。換種方式理解也無妨——廣大網友並非真想傳達說髒話或「獼猴桃」的意思,這些網絡語彙只是一種極簡的、符號化的情感表達。

網絡世界中,我們彼此陌生、欠缺了解,卻能互相視為仇讎。在討論中尋求和諧共存、避免語言成為引戰的導火索,其實是許多人使用流行梗的潛在目的。在這樣的邏輯下,諸如「祖安」、「你給我giao」之類的詞彙,與其說是粗俗,不如說是方便使用。比起專業化的語言,使用形式簡單的流行梗更易於求同。

快手主播的直播內容衍生的網絡梗

網際網路實現了「互聯」,但陷入網絡爭論漩渦之時,我們終歸只是微末的個體,難免從心底湧出一種無力感,互相理解成為一種可遇不可求的幸運。即使能夠說出各自的心中所想,也無非一霎那的激情翻湧,下一刻依舊是面對字符跳動的冷眼旁觀。

「祖安人」以粗俗自居,借粗俗表達,至於彼此是真的人格鄙陋還是和光同塵,在一個個評論區中已經不再重要,他們在乎的,也許只是各自的立場與態度在言語的符號中得到統一的表達,求得愉悅。

沃林格曾經在《抽象與移情》中以「抽象衝動」揭示通向現代藝術的道路,這種解釋對於網絡流行語言似乎依舊適用——「將外在世界的單個事物從其變化無常的虛假偶然性中抽離出來,並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其永恆」,通過這種方式,以便在現象的變幻無常之中尋得安息之所。

流行語言的關鍵便在於此——不管評論者是想欲揚先抑還是明褒暗貶,當所談之物被套用流行梗,其言語傳情達意的本質便悄然隱去,取而代之的是,人們不再談論事物,而只是在一起重述其流行的現實。

曾經滿腔熱血地探索網絡的冒險家,到頭來卻發現這荒野般的世界並不比現實之鄉多幾個志同道合之人,反而時時見誤解與攻訐,「關評論保智商」成為經驗之談。

當流行語言裹雜著庸俗與鄙陋,從螢幕一端洶湧而來的時候,一部分人開始放下理解溝通的幻想,嘗試著一言不發。創造、使用著流行梗的一代代「祖安人」,或許只是因為除了「梗」外無話可說、無話值得說而已。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封面圖:@sanandreasarts

刺蝟公社旗下的矩陣號「Epoch故事小館」舉辦了一期 「你負責講出故事,我負責帶你下館子」的線下活動,本期活動的主題是:離開北京/上海前,我想說...

疫情一輪沖刷,很多人選擇離開北京/上海。我們想傾聽你真實的居住體驗,以及你和它的交集。

一位朋友說:「這座城市永遠不會拒絕你的到來,也永遠不會對你深情挽留。」

另一位朋友,在家遙盼復工消息,沒想到等到的是裁員通知。心灰意冷之下,他選擇退出北漂。他說不知是裁員使他銳氣大減,還是顧念父母年紀大了,總之他想試試午休時間夠回家小憩一會的生活。

你呢?你有故事想留給館長保存嗎?

活動地點:北京/上海某咖啡廳

活動費用:館長用一杯咖啡換你一個故事

或點擊「閱讀原文」報名,

告訴我們你大概想講什麼故事。

之後我們會和你約時間,

並給你發送暗號以便接頭。

期待見面!

END

投稿、轉載、媒介合作聯繫微信號 | ciweimeijie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