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是目前應用最普遍,且相對安全的退熱藥。
那麼,這兩種常用退熱藥之間有哪些區別呢?
兩者是同類退熱藥嗎?
布洛芬
和萘普生一樣屬於芳基丙酸類解熱鎮痛藥,有明顯的抗炎、解熱、鎮痛作用,強度與阿司匹林相當,對血小板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延長出血時間。
常規治療劑量使用時,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耐受性與對乙醯氨基酚相似。
對乙醯氨基酚
又稱醋氨酚、撲熱息痛,都是這類藥物,為苯胺類解熱鎮痛藥。
其解熱、鎮痛作用強度與阿司匹林類似,但抗炎作用極弱(可能與藥物對機體不同酶的敏感性差異有關),對凝血機制無影響。
對乙醯氨基酚毒副作用少,較易耐受,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退熱藥,很多復方製劑的感冒藥里都有它的存在。
退熱效果有何不同?
兩者的退熱效果是相似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相對而言,單次劑量的布洛芬退熱作用相對較強,降溫維持時間相對較長,但對乙醯氨基酚體溫下降的速度在口服後半小時比布洛芬更明顯。
簡而言之,布洛芬強、對乙醯氨基酚快。
兩者不良反應有何不同?
布洛芬
主要為消化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 5%~15%),一般較輕微,包括消化不良、胃灼熱感、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飽腹感等,與食物同服,可減輕其胃腸道刺激。
另外,出現胃潰瘍和消化道出血者不足 1%,出現頭痛、嗜睡、眩暈、耳鳴等神經系統不良反應者約 1%~3%。
其他少見的不良反應有下肢水腫、腎功能不全、皮疹、支氣管哮喘、肝功能異常、白細胞減少等。
對乙醯氨基酚
因很多復方製劑的感冒藥里都有它的存在,臨床常出現重複用藥、超劑量用藥,導致不良反應發生。同時由於混合了病毒感染的因素,易引起肝炎。
使用對乙醯氨基酚的常規治療劑量僅偶見噁心、嘔吐、出汗、腹痛等不良反應,少數可發生過敏性皮炎/皮疹、粒細胞缺乏、血小板減少等;
但若是治療劑量的反覆多次使用,尤其是高劑量長期用藥,可引起肝轉氨酶增高,但未見肝功能衰竭和死亡的報道;
超劑量使用可導致肝功能明顯異常,有造成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報道。
注意事項
布洛芬
(1)布洛芬與阿司匹林有交叉過敏,故對阿司匹林過敏的患者禁用。
(2)有消化性潰瘍史、胃腸道出血、心功能不全、肝腎功能不全、高血壓、凝血機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礙(如血友病)的患者需慎用。
(3)脫水或水分補充不夠等低血容量的患者使用布洛芬退熱可增加腎功能損害的風險。
(4)罹患水痘的患者使用布洛芬則可增加 A 組鏈球菌感染的風險。
對乙醯氨基酚
(1)對阿司匹林過敏者對對乙醯氨基酚通常不發生過敏,但<5% 的阿司匹林過敏者服用對乙醯氨基酚後可能會發生輕度支氣管痙攣性反應。
(2)服用劑量不應超過推薦劑量,否則可能引起頭痛、嘔吐、倦怠、低血壓及皮疹等。
(3)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肝病或病毒性肝炎、輕至中度肝腎功能不全者、嚴重心肺疾病患者應慎用;如果出現黃疸症狀需立即進行肝功能檢測。
(4)如果伴有持續的嘔吐、腹瀉或液體攝入不足,出現明顯的脫水者需及時處理,積極糾正水及電解質平衡。
遇到發熱如何選?
對成人來說:阿司匹林或 NSAID 退熱也會減輕頭痛、肌痛和關節痛等全身和局部症狀,但有可能導致血小板和胃腸道副作用。因此,退熱劑通常優選對乙醯氨基酚。
對兒童來說:退熱藥僅推薦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且不推薦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聯合或交替使用進行兒童退熱。
在隨機試驗中,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比安慰劑降溫更有效;而布洛芬與對乙醯氨基酚相比,有效性和作用持久時間均稍微增加。然而,由於治療劑量的對乙醯氨基酚有長期安全追蹤記錄,臨床建議優選對乙醯氨基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