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聶元梓,當年張貼了全國第一張大字報,晚年的生活卻令人唏噓

2024-10-14     一畫書畫

北大學生聶元梓,在文革期間,曾以一張大字報,名聲鵲起,晚年生活卻令人唏噓不已

1921年,聶元梓出生於河南省滑縣留固鎮,家庭並不富裕。父母都是勤勞樸實的農民,他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女兒聶元梓從小就接受良好的啟蒙教育。

1937年,年僅十六歲的聶元梓,毅然選擇革命的道路,加入當地的抗日組織,積極參與抗日宣傳活動,為抗日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年後,聶元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9年,她被選派至延安深造和工作。

在延安的歲月里,聶元梓不僅系統地學習革命理論,更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經驗。

抗日戰爭勝利後,聶元梓被組織安排到東北工作,1946年2月,她擔任中共哈爾濱市委理論部長,並赴中央馬列學院進一步深造。

新中國成立後,聶元梓的事業迎來嶄新的篇章,1963年,她調入北京大學,擔任經濟系副主任。

1964年,聶元梓肩負起北大哲學系黨總支書記的重任,在這個新的崗位上,她繼續發揮自己的領導才能,深入學生中間,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學習生活。

在文化大革命的風暴中,聶元梓的命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1966年,正值文革風起雲湧初期,中國社會處於巨大的震盪與混亂之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聶元梓攜手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六位同仁,揮毫而就一篇題為《宋碩、陸平、彭珮雲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幹些什麼?》的大字報,於5月25日醒目地貼在北京大學食堂的東牆上。

這張大字報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直指北京大學黨委和北京市委,痛斥他們壓制群眾運動、阻撓革命,誓言要揭開修正主義的層層偽裝和所有陰謀。

大字報迅速激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北大的師生們普遍對此表示反對,毛主席卻給予高度的認可。

6月1日,毛主席批示:「此文應由新華社全文廣播,並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此舉十分必要。」

於是,聶元梓等人的大字報如狂風驟雨般席捲全國,成為文化大革命中的一道獨特風景。

在文革的浪潮中,毛主席試圖通過群眾運動,清除黨內的修正主義勢力,聶元梓等人則敏銳地抓住這一機遇。

她們利用大字報這一形式,將矛頭對準北京大學黨委和北京市委,試圖通過揭露他們的「罪行」,贏得群眾的同情和支持。

大字報的發表使聶元梓聲名鵲起,一度成為全國知名的政治人物和革命衛士,文革初期,擔任北京大學文化革命委員會主任、北京市革委會副主任等職務,甚至有幸登上天安門城樓接受毛主席的接見。

隨著文革的深入發展,聶元梓的地位逐漸動搖,1968年,武鬥的加劇和「工宣隊」、「軍宣隊」的入駐,北大的局勢得到控制。

聶元梓的權威開始受到削弱,逐漸失去對北大政治局勢的掌控,1969年,她被調往江西鯉魚洲北大分校農場進行勞動改造,不久,經歷嚴格的審查,被分配到北京新華印刷廠和北大儀表廠繼續參加勞動,人生由此開始走向低谷。

動亂結束後,聶元梓因其在大字報事件中的行為遭受法律的制裁,1983年,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以誣告陷害等罪名判處她有期徒刑17年。

在獄中度過漫長的歲月後,聶元梓於1986年獲得假釋出獄,生活悽慘,沒有單位願意收留她。

晚年,聶元梓一度住在僅六平米的房子裡,生活最困難的時候,需要到菜市場

撿人家丟棄的菜葉子充飢。

2019年8月,聶元梓在北京病逝,結束了她爭議的一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92aa5b55f25079dca742349696f78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