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杜聿明病危,妻子向蔣經國提要求,被拒絕後鄭洞國很氣憤

2024-11-01     一畫書畫

人老了,最盼望的就是自己的兒女能在膝前盡孝,特別是久病的老人,要是突然感知到自己可能命不久矣,更是會格外思念自己的孩子。此時誰能忍心阻撓他們相見呢?

1981年5月,77歲的杜聿明處在垂危的邊緣,他的意識已經模糊了,但時常強撐開沉重的眼皮,四處張望,見面前還是只有長女杜致禮和妻子曹秀清,又失望地合上了眼睛。這一閉,他就再也沒有醒來。

杜聿明至死都沒有見到自己的其他兒女,這是他的遺憾。杜致禮每每想到此事,就心如刀絞。如今父親杜聿明已經去世,弟弟妹妹們仍被困在台灣,杜致禮選擇和母親一起給蔣經國發去電報,想讓弟弟妹妹們回來奔喪,但電報石沉大海,直至杜聿明下葬,都沒有回應。

杜聿明的好友鄭洞國更是為其鳴不平,和杜家母女一起對蔣經國的冷漠進行公開的言辭譴責,但逝者已矣,一切都沒有意義了。蔣經國為什麼要阻撓他們相見?甚至最後連為父奔喪的機會都不給?這其中到底是何緣故?

投考軍校,熱血報國

1904年,杜聿明出生在陝西。他們家在當地很不普通,前期得益於祖上的地位,後期得益於父親的影響力,再後來就是歸功於他。

杜聿明的祖輩是封建地主,稱不上家財萬貫,良田千畝,但家底殷實應該毫無疑問,這樣一個家族的影響力,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到了杜聿明的父親這一輩,祖父給他的父親取名杜良奎,他在取得了舉人的身份後,就離開家鄉去西安執教。杜良奎在此期間也跟上了時代潮流,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禮。杜良奎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他沒有在外逗留多久,而是選擇回來帶動鄉親。

杜良奎歸來後,動員當地剛剛組建起來的民團起來反抗,把壓榨他們多年的政府官員趕下了台,而後又離鄉奔波,參加反袁稱帝的活動,待一切塵埃落定,又回到原點當起了教書匠。他這一生,也算是豐富多彩。杜聿明出生後,並沒有機會待在父親身邊。對此杜聿明卻沒有什麼怨言,他認為少了父親的約束,正好可以大展手腳。

杜聿明從小就鍾愛各種槍枝玩具,家人疼愛他,總是由著他終日拿著各種槍枝玩具四處瘋跑,到了12歲,才把他推進了小學讀書。小學是由杜聿明的表哥承辦的,表哥充當了嚴父的角色,對杜聿明的學業很上心,這讓愛好自由的杜聿明吃不消了,每天去上學,就成為了他的噩夢。

沒過多久,家裡就遭到了嚴重的打擊,在祖父母和伯父相繼離世後,失去了頂樑柱的家就要塌了,杜聿明無奈離學管家。杜聿明仿佛一夜之間成長了許多。剛開始時,他步履維艱也不輕言放棄,後來終於學得了一身管家本領,把家裡上下打點得井井有條。杜聿明16歲時,他的父親杜良奎從外地歸來,見兒子棄學在家,很是不快。父親聽完兒子說完緣由,心中又是五味雜陳。最終杜良奎決定先把家裡安排妥帖,再帶杜聿明繼續求學。

1923年,中學畢業後,杜聿明就和曹秀清結婚了,妻子大他兩歲,很是溫柔賢惠,杜聿明沒有放縱自己在幸福中沉浸,轉而來到了北京繼續求學。在去往北京的路上,杜聿明原本的目標是北京大學,但來到這裡後,偌大的北京增長了他的見識,革命掀起的巨大熱潮也讓他全身沸騰起來,他想要為這個國家做點什麼。在思慮再三後,杜聿明決定報考黃埔軍校。

心中有熱情,腳下才有行動。來到黃埔軍校的杜聿明努力學習,不管是什麼課程都會認真對待。在成功結業後,先是服從分配成為見習官,後來又被提拔為副排長,他的熱血報國之路自此拉開了序幕。

在北伐戰爭期間,杜聿明因為作戰勇敢,不畏生死,憑藉拼來的軍功接連升任,報國熱情只增不減。在抗日戰爭期間,他指揮有度,不忘初心,多次給敵人以沉重打擊,甚至可以為了國家利益,全然不計較個人得失,深得蔣氏重用。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杜聿明內心時常期盼和平,無奈軍令難違,最後在與解放軍的一次戰爭中,成為戰俘。

洗心革面,重獲新生

為國民黨服務的記者一直說杜聿明被俘後,仿佛如置地獄,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從1949年1月被俘後,杜聿明就被關在了功德林戰犯管理所,雖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他並沒有受折磨,而是一直被優待。剛來管理所的杜聿明,一直被挫敗感包圍著,這種感覺壓得他喘不過氣,傷人也傷己。杜聿明心情低落,整個人像是一具行屍走肉,面對關心他的人,也不愛搭理,尤其是從沒有給過管理員好臉色。

管理員組織戰俘進行勞動改造,杜聿明前期不但不願配合,而且十分執拗。在他心底,還裝著那個他想誓死效忠的人。其他人有時也會對他進行勸說,他也總是當做沒聽見的樣子,周圍的人還給他起了一個特別的綽號,叫「花崗岩腦袋」,足見其多麼固執。

杜聿明心裡不願意參加勞動改造,他的身體很是「配合」,才進去不久,就病倒了。管理員對他臉上表現出的牴觸情緒也很是包容,見他臉色很不好,還十分關心他的身體是否健康,好心地詢問他哪地方不舒服。可杜聿明此時還沉浸在失敗中,根本就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每次都是大手一揮,表示沒事。

管理員卻是上了心,他並沒有對杜聿明不聞不問,而是把此事上報給上級領導,請求給杜聿明檢查身體。給杜聿明做身體檢查的醫生後來告知管理員,杜聿明的身體情況很糟糕,他有嚴重的胃部疾病,還有肺結核和腎結核。

為了讓杜聿明儘快恢復,上級專門派了一個管理員看顧他的身體,這個新派來的管理員很是認真負責,每天都會帶杜聿明按時就醫,從不間斷,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杜聿明的身體漸漸好轉。

不僅如此,管理所還會專門給杜聿明做吃食,頓頓都是新鮮的肉和蔬菜,可見其用心程度。某一天,吃完飯的杜聿明出來散心,突然看到了工作人員吃的全是窩窩頭和鹹菜,這和他平日的食物可以說是天差地別,杜聿明很是感動。此番過後,他的心終於被打動了。管理所裡面的人治好了杜聿明的身體,更用溫暖治癒了杜聿明此前心中的痼疾。

在管理所的日子裡,杜聿明還聽說了一件讓他有所觸動的事:抗美援朝取得了勝利!

美軍的強大,杜聿明有所耳聞,也曾打過交道,而人民志願軍不畏強敵,為國出征的行為和捨身為國的品質打動了他。杜聿明還沒有機會好好地看看外面的世界,卻能知道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的新中國已經開始變得強大。

1959年12月,杜聿明接到了特赦通知書,恢復了自由。在周總理的幫助下,杜聿明有了一份輕鬆而穩定的工作。閒暇時,他經常與自己的好友鄭洞國一起,享受現在來之不易的安穩生活。

鄭洞國與杜聿明的感情一直都很深厚,兩人在黃埔軍校時認識,有著共同的報國信念,能夠在得知對方有危難時,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鄭洞國在1948年率軍起義,之後並沒有立即為新中國的建設出力,而是一直處於「隱居」的狀態,也是周總理從中斡旋,他才答應就職於水利部。如今兩人又重新聚在一起,有了敘舊的機會。

不僅有好友相伴,杜聿明還和自己分別了14年之久的妻子團聚了。妻子曹秀清,也很是不易,嫁給杜聿明後,原本的富商小姐搖身一變成了賢內助,無怨無悔地為杜聿明生兒育女。杜聿明也感念妻子恩情,一直待妻子一心一意,兩人是在1949年,也就是杜聿明被俘虜後,失去了聯繫。

妻子曹秀清要撐起這個家,經濟來源是亟待解決的頭等大事,在去了台灣後,曹秀清原本是指望蔣家能夠照顧他們,但後來才發現,指望別人過活是不切實際的。曹秀清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度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日子,撐到了再見杜聿明的這一天。

生命垂危,不得相見

夫妻分別多年,千言萬語都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杜聿明注意到,陪同妻子歸來的只有長女,那麼他們另外的4個孩子呢?

在1957年,當時還身在台灣的曹秀清在得知丈夫杜聿明還活著後,一直都在找機會和丈夫相見。她靜心地等待了一年,終於等來了一個離開台灣的好契機。那天宋美齡特意派專車來請她,面對突然熱情好客的蔣家,曹秀清的心裡打起了鼓,惴惴不安地上了車。兩人見面後只寒暄了幾句,宋美齡就向她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曹秀清的女婿是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後就揚名海外,宋美齡直言不諱地告訴曹秀清,希望她可以去美國把楊振寧帶回台灣。曹秀清思忖片刻,滿口答應,登上了飛往美國的飛機。曹秀清沒有想過把女婿帶回台灣,只把這次當做離台的好時機。台灣方面為了防止曹秀清一去不歸,就把她的四個孩子留在了台灣。

另外的4個孩子就這樣被滯留在了台灣,還被下了不得出台的禁令,家人分隔兩地,無法相見。直到1981年,杜聿明生命垂危,台灣方面還是沒有放人的意思。杜聿明去世前一直硬撐著,想要見到台灣的四個孩子,台灣方面也收到了曹秀清發去的請求電報,但卻置之不理,不予回應。

好友鄭洞國此時也出面協調,找到之前的黃埔校友請求蔣經國,最終還是沒有成功,鄭洞國無奈地大罵蔣經國無情無義。由於杜聿明已經為大陸效力,蔣經國在其父親的影響下,還是決定不予回應。

醫院保存杜聿明的遺體已經半個多月了,曹秀清不得不召開追悼會,孩子們沒有辦法回來奔喪,沒有送自己的父親最後一程。不得相見的遺憾成為杜聿明和家人心底永遠的傷痛,恐怕連時間這副良藥都沒有辦法治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3e76d250cd631b97a7f8d7e5246d0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