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不久孩子就開始厭學,過來人:我真後悔每天不停督促孩子

2023-09-22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開學不久孩子就開始厭學,過來人:我真後悔每天不停督促孩子

朋友家孩子剛上初中時,孩子表現出對新學校十分感興趣的狀態,朋友也很高興,可是慢慢地,朋友覺得不對勁了,原本以為初中會比小學學習更緊張,可是孩子每天在學校就把作業完成了,回來什麼事都沒有,晚上要麼看看書,要麼玩一會兒,大好的光陰就這麼浪費過去了。

朋友很焦慮:怎麼上初中比小學還輕鬆呢?

於是朋友開始不停督促孩子:「把今天學過的知識複習一下」「把明天要學的知識預習預習」「你要抓緊時間呀,不能浪費時間」......

上半學期還沒結束,孩子就明顯感覺到抗拒學習,不願意去學校,顯示出厭學的初級狀態,後來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

經過很長時間的調整和磨合,又幫孩子找了心理諮詢師諮詢和調整,孩子的狀態才慢慢好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朋友也進行了自我反思,隨著孩子的狀態慢慢變好,朋友終於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我真後悔每天不停督促孩子。

錯誤的督促除了散播焦慮,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新學期剛開始,就有不少孩子表現出厭倦學習。

有家長說:「那是孩子沒從假期的放鬆狀態調整過來,心還處在遊玩的興奮中,只能多加督促。」

但有孩子說:「一開學,家長就老說學習,真夠煩人,好討厭學習。」

那到底是家長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

聽過這麼一句:破壞孩子內驅力的行為,排第一位的,是家長的不斷督促。

其實好些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就是改不了,或不敢改,不願意改,90%的家長還在做,還在不斷督促孩子學習。

「如果不督促,孩子會荒廢學習。」「如果不督促,孩子可能連作業都不做。」「如果不督促,孩子的學習成績將一塌糊塗。」太多的如果,讓家長們說什麼也不敢放下「督促」。

「督促」,仿佛是家長們應盡的責任,儘管對督促的效果有不好的感覺,還是緊緊抓住不放,一刻也不敢鬆懈。

錯誤的督促破壞了親子關係,影響心情

現實生活中,家長督促孩子學習的場景和言語,早已司空見慣,無處不在。

孩子回到家剛放下書包,家長馬上督促:「趕緊去寫作業。」

孩子剛從書桌旁站起來,家長馬上問:「作業寫好了嗎?」

孩子放下碗筷,剛想去看一會兒電視,家長立刻督促:「你晚上還有很多作業呢,別看電視,趕緊去洗澡,然後寫作業。」

孩子剛把作業寫完,家長又遞上一本練習,對孩子說:「把這些題也做了。」

督促,無時不在。不少家長,好像見不得孩子有丁點空閒,總恨不得把孩子的所有時間都安排得密密麻麻。他們日常跟孩子說的話,也幾乎都離不開學習。

曾經見過孩子對著家長嚷嚷:「別老跟我說學習、學習、學習。」

曾經看過孩子在父母的督促和責問聲中放聲大哭。

曾經聽過孩子說:「媽媽老讓我學習,我就做做樣子,擺著書,翻著書頁,但我的大腦到處神遊,媽媽還信以為真。」

曾經聽聞一位母親督促孩子學習,孩子跟母親吵架,還發生肢體衝突,孩子失手殺害母親,釀成了悲劇。

網上有一個得到很多人認可的關於親子關係的描述:不跟孩子聊學習,風和日麗,一旦跟孩子談學習,雞飛狗跳。

錯誤的督促,給孩子帶來的心理感受是依賴又反叛。

第一次督促,孩子也許會聽。

第二次、第三次督促,孩子有了依賴。

以後家長不督促,孩子就不想學習、不會學習了。

家長忍不住,加大督促的力度,不斷嘮叨。

次數多了,孩子厭煩了。

從開始的你說我動,到後來你說我不動,再到後來特別反感,認為家長無聊、無能、無用,不僅不動還情緒對立。年齡大點,則直接跟家長開戰,以各種叛逆挑戰家長,有的孩子還出現心理疾病。

電視劇《小捨得》裡面的小男孩子悠,曾經是一個乖巧愛學習的孩子,但他的媽媽不滿足,強勢要求、督促他。他再也忍受不了媽媽無時無刻的督促,情緒崩潰,後來還出現幻覺,得了抑鬱症。

一位心理學家直接指出:督促孩子學習副作用大於正面作用。督促孩子學習是父母教育懶惰的一種行為。

畢竟,督促不過是動動嘴,不用動腦,不用花心思去觀察、分析孩子,尋找孩子不願意學習的原因。只是簡單地提醒、發問,然後再到責罵,發泄情緒。

說到底,督促是簡單的外驅力。心理學家李雪說過:「外驅力也能驅動一個人,但它帶來的感覺是較勁、痛苦和內耗。」

對家長而言,重要的是喚起孩子的內驅力。教育家林格說過這麼一句話:「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無條件保護甚至捍衛孩子的主動性,而不是控制他。」

督促,運用不好就是一種控制。

當孩子感受到被控制,抵抗、逃離、叛逆等各種讓家長更為頭疼,難以處理的現象就自然而然出現。不僅孩子不愛學習,親子關係還會一團糟。

督促,只能是適當運用,恰到好處地運用,最好能夠不用。

首先,督促要儘量少用,而且只能在孩子小的時候用。

督促,本身就帶著一種否定的作用。

督促就是因為你做不好,所以我才督促。督促的出現,必然讓被督促者反感。對敏感和年齡稍長的孩子,可能會是一種隱性打擊,副作用不小。孩子被多次督促之後,可能會因為不被認可,不被相信而擺爛,對抗學習,厭倦學習。

其次,督促要講究方法,不能簡單粗暴。

現代的孩子,因為生活條件優越,又被諸多成人關注、呵護,再加上接觸的事物多,心靈相對更為敏感,所以督促孩子學習,不能簡單採用命令式句子,而要採用可以讓孩子選擇的問句,一步步進行提醒、引導。

對於高年級的孩子,更要給出他們自行安排的空間。家長的強勢安排和過分用力督促,會徹底毀了孩子的內驅力。

督促孩子學習最好的方法,是家長以身作則帶動孩子。到了孩子該學習的時間,家長不言不語坐到書桌旁認真看書的做法,遠比對孩子大喊大叫「趕緊去學習」,效果要好了很多。

再者,督促只能偶爾用,不能經常用。

心理學有個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督促,本身就有讓人反感的成分,一旦超限,引發的牴觸和叛逆,將會非常嚴重。

現實中,家長往往因為督促無效,或者效果不明顯而加強督促,產生超限效應的情況比比皆是。

家長一見孩子,就圍繞學習問題不停嘮叨的現象,已習以為常。

同時,總督促孩子學習,會增加孩子的焦慮和壓力,降低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長期下去,會不知不覺毀掉孩子。

家長們只有真正明白「督促」的利弊,才可能用好「督促「的手段,才不至於讓「督促」成了孩子厭倦學習的最大原因。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67a4ae436d3f1e066cf568be86c14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