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運營執行及設計!

2022-06-08     青瓜傳媒

原標題:活動運營執行及設計!

被問到:那這麼高頻做活動到底有什麼作用?

於是,我從數據中,找到了變化的用戶規模和投稿量,也從眾多的反饋中,鎖定了一些正向的評論。

內心OS:看有效果吧,數據向好,用戶反饋正向。

當被反問到:做了肯定比沒有做好。但到底多有價值,以及怎麼算做好了呢?

沒想到問題這麼犀利,做過上百次活動的我,被頓住了!

痛定思痛,發現之前做了很多事兒都是在感動自己

其實,做活動是沒有問題的。但為了做而做,沉浸在活動執行者身份,就容易沒有了活動負責人視角。

兩者區別在哪呢?

前者只關注活動本身落地,而對目的、結果沒有明確預期;後者不僅關注活動落地,理解活動目標和意義,並為結果負責,也更關注活動帶來長線價值

而上面問題,如果是活動負責人,就很容易回答了。

我們看看,活動執行者VS活動負責人差別?

一、理解目標

活動負責人目標清晰,預期明確;執行者不關注目標,為了做活動而做。

對於平台來說,活動出發點,無非是拉動增長,提升投稿量,或者為產品新功能帶來轉化,再或者是提升影響力等。目標是根據出發點,定義一個可量化的數據。

目標有了後,活動負責人會通過歷史數據表現,以及這次活動資源情況,綜合分析達成的可能性。如果有問題,前置管理好同事和老闆預期,並說清楚需要的困難和支持點。

所以,活動負責人不僅有清晰目標,也對達成結果也有明確預期。

二、傳達價值點

價值點是一個活動頂層設計,活動負責人尤為關注;卻往往被執行者忽視。下面來展開講講價值點這件事兒:

價值點需要結合目標和用戶需求出發,比如我們在剛開始做電商嘗試的時候,第一次活動是面向,即將要走向大學的學生,所以活動主要傳達價值點就是,選擇入學生活用品可以來我們平台,這裡有補貼。

同時,除了要考慮用戶需求外,也要結合自身特點與優勢,和產品所處階段

比如微博每次活動,核心給用戶傳達的點,看最新,最熱的事兒,你來微博就對了。

而B站,可能沒有那麼高效捕捉熱點能力,不過它擁有大量KOC創作者,可以對內容進行解讀和二創,這是它獨一無二的優勢,所以它體現價值點,找故事背後邏輯的解讀來B站。

有了價值點能讓用戶快速捕捉到活動意義,後續我們的玩法和視覺設計,都是圍繞價值點出發的。

貫穿著每個環節,讓整個設計會更加統一和立體。否則,將會成為一盤散沙

所以,對於活動負責人,它賦予了活動意義,讓活動更加生動立體;而往往被執行者忽略了。

三、找到達成目標的關鍵點

其實活動就是個漏斗玩法,活動最終效果由觸達人數*頁面轉化率*提交轉化率構成的。活動負責人更能找到影響漏斗的關鍵點,逐步提升關鍵點每個細節;而對於執行者關注項目能正常落地就好!

1)觸達人數

一般來說,活動資源都是有限的,怎麼能觸達更多用戶,是我們追求目標。這就涉及到資源有效分配的問題了。

按照活動的生命周期來說,大概分為造勢期,預熱期,正式期,發酵期、尾聲,這5個階段。

為了第一炮要打響,一般是會在造勢期,預熱期進行宣傳會投放30%-50%左右的資源,吊起用戶胃口,吸引用戶對活動的期待。

等活動拉開帷幕進入正式期,反而不會投入很大資源。但在發酵期,又會加大資源投入。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在發酵期,已經有用戶參與領取到相應的福利,是用戶為平台站台最好時機,這時平台會引導用戶分享裂變引發自傳播,同時平台也會加大宣傳力度起到放大效果。

另個是,喚醒在造勢期,預熱期預約,卻還沒參與的用戶,叫他們趕快上車。

至於,尾聲也會投入適當資源,但不會太多,這裡主要是想向市場或者用戶傳達產品定位和戰績。

整體資源分配曲線圖如下:

活動負責人會合理運用資源,觸達更多用戶;執行者會均勻分配。

2)頁面轉化率

用戶達到目標頁面所需步長,與參與人數成反比。一般最好不要超過3步。

同時,活動負責人要把自己想像成用戶,模擬從每個入口體驗一遍,看是否都可以順利達到目標頁面,以及每個頁面提示是否清晰,保證每個頁面3s內 讓用戶get 到自己要做什麼。

活動負責人關注每個環節細節;而執行者默認沒有這些問題。

3)提交轉化率

提交轉化率,本質都離不開動因和玩法。

關於動因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平台會直接告訴用戶,參與活動你將得到什麼;同時也會環境去渲染,比如已經有XXX用戶參與,利用從眾心理,從而提升用戶轉化動力。

除此之外,活動負責人也會通過預埋效果,放大獲得感來增加動因。

比如,活動上線3天內,一般會揭曉一個中大獎用戶,可能你會覺得這個人好幸運,其實這個「戲份」是平台提前預埋好的。

關於玩法,除了要足夠低門檻和可玩性外,近幾年也會更關注裂變,比如每年春節支付寶的集五福就體現這一點。

所以,對於活動負責人來說,更能找到影響漏斗的關鍵點,逐步提升關鍵點每個細節;而執行者,均勻受力,只要項目能落地就好。

同時在活動期間,負責人也會隨時觀察用戶數據,每個環節數據低於預期,隨時啟動planeB的解決方案。

有沒有感受到,活動負責人為了達成目標在使用渾身解數!

同時活動僅僅是個開始,活動負責人除了短期關注數據變化外,往往會關注長線價值,比如參與活動後用戶7/30天的數據表現,做長線的價值歸因。

四、效率也要兼顧

活動負責人在達成目標,驗證成果後,也會思考效率提升。

1)活動工具產品化

比如,一開始我們做活動,讓用戶投票,只能通過在用戶下面回復來完成,用戶參與成本會高很多。同時,在統計數據的時候,還需通過跑sql來完成,效率極低。隨著活動變動,我們也將這個功能進行產品化,大大提升活動效率。

2)資源規則化

有時候做活動要申請很多資源,每個資源都是一個流程,申請起來,成本極高,這時可以考慮活動級別匹配資源,即通過活動帶來收益進行定級,通過級別來對源包等。這種方式好處,只要活動定級一次,就可以領取全量的資源包,而非一個個去申請。

3)數據模版化

同類型活動,看數據的維度大體相似的,可做成模版,多次復用。

4)流程SOP化

上面提到工具、資源、數據都是做活動的點,最後通過SOP流程,將點串成線,輔助後續活動高效落地。

五、總結

以上是活動負責人和執行者的差別。

可以看到,活動負責人除了關注目標,活動價值點,以及目標達成情況,在後期也會關注效率的提升。

回到文中開始的問題,當你問到活動價值,怎麼才算做好?

你可以從目標達成、用戶轉化效率以及長線價值等100個姿勢來回答了吧。

當你被類似問題,頓住的時候,說明你陷入了執行者的困局。

切記,在低頭趕路時,也別忘了抬頭看方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2110637fe946c006fe5430fa96de0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