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I太低,有LP批量起訴GP

2022-10-05     投中網

原標題:DPI太低,有LP批量起訴GP

DPI的問題現在有多嚴重?前一段時間,聽到一位圈中大佬倒苦水:現在的LP太狠了,基金一到期就起訴清算。他說,銀行理財子公司現在是「批量」起訴GP,有幾個朋友的機構「快被折騰死了」。

LP與GP之間糾紛增多,律師們有直接的感受。競天公誠律師所合伙人王勇告訴我,今年的確關於私募股權基金的糾紛在增多,其中比較多的就是基金存續期限屆滿時GP與LP就基金延期的分歧。

白馬基金折價30%無人問津

站在LP的立場上,他們著急是有理由的。第一,現在很多LP也缺錢,甚至是缺救命錢,基金既然到期了,LP想回籠資金也是合情合理。第二,現在的VC/PE基金份額是真的不好賣。

對於LP到底有沒有在批量起訴GP,很難找到數據驗證。但LP份額在批量被執行的確是真的。在阿里法拍網站搜索私募股權相關的關鍵字,你會發現相當一批VC/PE基金的份額今年被拍賣。這些基金份額多數來自各地城投公司、房地產公司等資金鍊出問題的LP。

尤其讓人沒想到的是,有好些市場公認的「白馬基金」的份額也上了法拍網,竟然還很難賣。比如,某業內數一數二的「母基金+直投」的GP基金份額就在國慶假期期間開拍了。1.25億元的出資份額,評估價1.48億元,起拍價是1億元的「白菜價」,居然無人報名。

打開該基金的投資組合,你會感覺這隻基金其實投的不錯,是一隻相當標準的白馬基金。在母基金的部分,投的基本都是一線的頭部GP,有老牌的也有新銳的,有綜合型基金也有專業型基金,質量高且覆蓋全。在直投部分,新能源、半導體、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幾個主要賽道也基本覆蓋了,其中不少項目都是時下熱門的新晉獨角獸,份額要搶的那種,比如做礦山無人駕駛的踏歌智行。再看這起拍賣發生的原因,是LP債務暴雷被執行了,並不代表基金本身有問題。

這樣一隻白馬基金,1.25億元的出資份額只賣1億元,居然還會流拍。原因何在呢?

細看評估報告,首先是價格沒有看起來那麼便宜,1.25億元的認繳出資只實繳了一半,也就是6250萬元。按評估價,基金增值率是136.8%;按起拍價,增值率是60%。

但即便如此,以評估價30%多的折價率拍賣卻無人問津,跟基金的投資組合質量也太不相符了。對此,我請教了一位做S交易的專業人士,他幫我「不負責任」地分析了一下:首先,二手份額這麼複雜的交易,通過法拍的方式成交的確會比較困難;其次,這隻基金的IPO並不多,幾十個項目中僅有一個生物醫藥項目在港股上市,退出的不確定性還是比較大的;最後,現在的PE二級市場是嚴重的買方市場,頭部基金的二手份額並不稀缺。

說到PE二級市場,被認為能夠解決退出問題的S交易今年似乎熱了起來。但這位專業人士卻表示,今年的S交易比往年要更難做。因為在賣方市場下,要價雖高但總會有人接盤;而在買方市場下,要價低並不能吸引買家。

以上這隻基金的狀況其實還算不錯。上了阿里法拍網的另一隻「白馬基金」,GP的股權穿透後能看到知名大廠,8億元的基金份額起拍價僅為1.7億元,也因為無人出價而流拍了。

怪圈:IPO更多了,退出更難了

僅就退出而言,2022年的VC/PE行業並不算差,甚至可以說很好,為什麼DPI會成為一個嚴重問題?

雖然2022年美股和港股IPO市場均陷入低谷,但A股依然一枝獨秀。截至9月底,A股已完成298起IPO,數量連續三年居於高位。以融資額計算,2022年上半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別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的上市目的地。自2020年至今的三年不到,A股已經把1200多家企業送上市,這一壯舉是前所未有的。

來源:東方財富,截至2022年9月22日數據

但問題是,過去三年一級市場的投資數量同樣居於高位,出水量增加,進水量增加的更多,結果依然是池子越來越滿。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從2020年到2022年9月,中國VC/PE市場上的融資事件數量合計達2.7萬餘次,總交易規模超過2.4萬億元人民幣,這要遠遠超過同期的IPO融資數量和金額。當然兩者並不直接可比,因為一級市場的融資通常有很多輪,會導致重複計算。如果粗暴的假設平均每個企業融資3輪,那麼IPO大約只能解決10%的退出。

比較直觀的數據是IPO排隊的數量。自A股科創板、創業板註冊制改革以來,上市的速度更快了,但處在排隊審核狀態的企業數量反而呈猛增之勢。2022年7月,A股IPO排隊企業數量首次破千,一時引起了不少關注。背後的原因,當然是申報企業數量的持續井噴,今年6月份更是創下了單月新增受理429家企業的紀錄。

VC/PE業界至少十年前就在提「IPO獨木橋」的問題,現在看來這一狀況並沒有多少改變。註冊制改革雖然帶來了IPO紅利,但它並不能解決退出擠獨木橋的問題。過去幾年一級市場投資火爆,必然要導致大量項目擠壓在退出環節。於是古怪的一幕發生了:一面是IPO持續火熱,另一面卻是全行業為DPI頭疼。

如果說2020年、2021年VC/PE行業還沉浸在「IPO紅利」的熱烈之中,今年大家則越來越多的重提「打破IPO獨木橋」的問題。註冊制到底意味著什麼?不久前一位從業近二十年的投資人向我表示:「即便在國外成熟資本市場,註冊制也不是唯一的退出渠道。」一位母基金合伙人則向我抱怨:「現在的GP沒有真正的退出策略,每個人一上來都是談上市退出,實在太過單一。」

投訴量暴增,GP頭大

說了這麼多道理,現狀就是這麼個現狀。投資退不出來,基金陸續到期,總要有個解決辦法。

再回到前面所說的起訴清算,很難稱之為一個具有操作性的方案。

從LP的角度出發,起訴清算很難達成目的。我請教了多位私募行業律師,他們都表示很少會建議客戶去起訴清算。原因也很簡單,一是基金是否清算最終還是取決於GP;二是即便清算,既然項目無法退出,那就只能實物清算,這對LP而言並沒有什麼意義。至於前面提到有的基金被銀行理財子公司起訴清算,那通常是因為銀行理財子公司也需要給它們的客戶一個交代而已,這樣的起訴一般來說並不會有什麼結果。

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勇解讀道,LP固然可以申請強制清算,但最終清算方案的行程還是要GP、LP及相關方之間達成一致,法院是不會直接代替各方來做一個方案出來的,所以還是會形成僵局,最終清算方案的落地還是需要各方的妥協與折中。

本質上,LP的起訴不是要清算基金,而是拿回錢。那麼這個錢從哪來呢?顯然只能打GP的主意了。而要實現這個目的,得從別的方面想辦法,用孫子兵法來說就是圍魏救趙。

第一個方法還是去法院起訴,但要用基金到期之外的理由。經過這麼多年的法庭博弈,有兩招是律師們公認最好用的。第一招是拿投資、退出階段管理人是否盡責做文章;第二招是拿募資階段的投資者適當性做文章。

上海蘭迪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平告訴我,如果基金在投資時與項目方簽了回購協議,但在項目發展出問題或者不及預期的時候,GP因為念及情面或其他原因而沒有積極要求回購,這就有可能被視為不夠「盡責」。深圳一家基金董事長跟我說,他現在已經不跟企業家簽回購條款了,原因就是如果項目不能如期上市,他會面臨起訴他也不是、不起訴也不是的兩難。

相當一部分GP在募資時對LP的合格投資者的確認只是走走過場,甚或是有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都是在埋雷。今年有個案子涉及某家滬上曾經頗有些名氣的GP,它的一隻單項目基金與項目方簽了回購協議,但回購方被列入了失信人名單,而LP並不知情。這被認為屬於風險揭示不完整、不充分。

對LP來說,多數情況下「挑GP的錯」帶來的收益要遠比直接清算基金來得更大。來自某國內大所的鄭律師(化名)告訴我,他最近代理的一個案子,找到了基金投資流程里一個很大的漏洞,讓GP賠了LP60%的投資損失。這屬於LP「維權」很成功的案例了。一般情況下,如果能讓法院判GP承擔兩三成的投資損失,LP就非常高興了。

但鄭律師告訴我,實際上最好用的辦法並不是走法律途徑,而是用一些「盤外招」。具體而言,就是去向行業協會、行業監管部門投訴,至於投訴的理由那就五花八門了。現在對私募股權基金的監管越來越全面,基金或管理人的登記、註冊、備案的審查越來越嚴格,相比於起訴,GP們往往更害怕投訴。不要小看了這一招,大部分GP身上總是能找到一些大大小小的「瑕疵」的。為了息事寧人,GP們很可能會選擇賠錢了事。還有一些不規範的GP在募資時跟LP私下保本保收益,結果兌現不了,於是LP直接拿著聊天記錄去向基協舉報。

我順手查了一下中基協網站上對機構、人員紀律處分的相關公示,剛剛過去的2022年9月份是25條,創了單月的紀錄,而2022年前8個月總計是49條。這些紀律處分涉及保本保收益、內控不健全、募資PPT誇大事實、信息披露不充分、基金備案及時等各種問題。與往年相比,2022年的紀律處分頻次增長趨勢也當得起「井噴」一詞,2022年僅前9個月的次數就遠遠超過了2021年全年。

中基協紀律處分公示次數(含機構、人員)

中國的VC/PE行業歷史不長,LP與GP之間的信任有時候會非常脆弱。每逢市場進入低谷,LP與GP之間的關係就會緊張起來,各種矛盾也就集中爆發。這其中有的矛盾是法律或者合規問題,但也有一些實際上是市場成熟度的問題。所以,最後還是要說幾句正經的話:LP應該工作做在投前,對GP進行充分的了解考察之後再給錢,給了錢之後就應該多點耐心;GP則要積極負起責任來,盡職盡責地「募投管退」,不要辜負LP的委託。畢竟,LP與GP終究同在一條船上,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本是應有之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13e73c80a636572982654854e5b77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