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小籠、餛飩、醬排骨,無錫不愧為中國吃甜第一城

2019-08-20     美味來了

從上海到無錫,高鐵不到1小時,發獃片刻的功夫,便可抵達了這座低調又悄悄發財的城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前段時間發布的城市GDP百強榜,無錫排在13位,甩了很多省會城市一大圈,絕對是妥妥的上位圈。

在抖音里,各大城市打得風生水起,一個接一個輪替著「網紅」之位,而無錫,明明也手握一把「王炸」,偏偏安靜低調的很。

無錫地處江南,是纏綿婉轉的吳語區,《金陵十三釵》插曲《秦淮景》,其實就是改編自吳語小調《無錫景》。

這裡風光用「煙水乘湖闊,雲山適越初」最為妥帖。無錫之水,和江南婉約曲折的水鄉人家不同,它倒頗有幾分碧波浩渺的大氣。

其中以太湖尤甚,無錫的妙,太湖得占一半。作為中國三大淡水湖之一,太湖橫跨江浙兩省,涉及無錫、蘇州、湖州、常州等城,偏偏只有無錫有著「太湖明珠」的美名。

在無錫太湖畔,有「櫻花名揚天下」的黿頭渚,4月的春風一起,吹落一池花瓣,這是《秒速五厘米》都無法媲美的絕美。

湖畔的靈山勝境,更是一方「世外之境」,有巍峨壯麗的靈山大佛、無與倫比的梵宮、禪意小鎮拈花灣···

無錫風光的曼妙,就算洋洋洒洒三千字就說不完,我們便回歸七葷八素的口腹之慾,來吃一吃這座城市。

好餓君的無錫同學曾說過,哪些覺得「人間不值得」的人,都要去無錫生活一陣子,這是個比棒棒糖還要甜上三分的城市。

無錫的甜是什麼,據說沒有糖罐放在旁邊的麵館,都是不是正宗的。這種程度,可見一斑,但如果單單用「甜」來囊括這座城市,就未免太片面了!


假設某一天每個城市都要選出一個選手,出戰「全國美食大賽」的話,和成都火鍋、重慶小面、長沙口味蝦、武漢熱乾麵···一較高下,那麼在無錫非「無錫小籠」莫屬了(你倒是說一個來反駁我鴨!)

江浙一帶,哪個城市沒有自個的小籠包?但偏偏無錫小籠打出名頭!皮薄晶瑩如白玉,盈滿湯汁,輕輕晃動。

如果說上海小籠甜是3分,那無錫小籠就得是5分,但甜雖明顯,但鮮才是靈魂。牙齒輕輕咬開一個豁口,湯汁「呲溜」鑽入嘴巴,這股甜鮮一下子占領嘴巴,細膩綿長,那絲絲甜在汁水中點綴中清潤之感,毫無油膩氣質。


想要來一籠地道的無錫小籠,熙盛源是一定要去的。分店眾多,散布在無錫的各個角落,可謂家喻戶曉,不管在不在飯點兒,裡面都人來人往,更有不少嘴刁的老無錫,可見其魅力之大。

在無錫,小籠包是要和餛飩組CP的,誰也不能輕易分開它們!絕大多數小籠店都有餛飩的身影!

開洋餛飩是其中翹楚,開洋其實是曬乾的蝦干,混著肉泥裹在餛飩里。煮好之後,舀上一勺清亮香甜的湯汁,上桌前再放上蛋絲、紫菜碎、乾絲、蔥花,一碗白湯餛飩就誕生了。

湯底一般都是雞湯這類熬的,鮮而清冽,一口餛飩一口湯,不消片刻,就能一碗下肚。

當然,以為無錫不吃辣的人,一碗紅湯辣餛飩絕對讓你改觀,鮮辣交織,冬日必備。


百年王興記在餛飩界可是數一數二,創始於1912年,百年風雲里,煙火變幻,美食江湖翻天覆地。王興記卻依然屹立不倒,斬獲殊榮不計其數,是如無錫小吃界「定海神針」般的存在。



有一陣子,好餓君總是分不清酸辣粉和酸辣湯,直到去了趟無錫,才知道一字之差,就是天差地別。

紅薯粉、輔以油麵筋、牛肉粒、黑木耳、香菇等食材(作為無錫的「國民小吃」每家的輔菜總是不盡相同,各有各的想法),熬出一碗濃稠無比的湯水,暖心暖胃。

舀一勺入口,數種食材已經熬到軟糯,一口便可包裹滿滿紮實底料,濃郁的酸香和點綴其中的微辣,從嘴巴順著腸胃,一路滑下,一下子暖人心脾。

阿興酸辣湯也算是大名鼎鼎了,如今老店新開,在北大街上,生意還是不錯的。不過,他們家是大鍋熬煮的,如果想吃砂鍋「咕咚咕咚」滾出的酸辣湯,可以去風雷新村看看,好幾家酸辣湯小店在這裡一開就是十幾年,都是老無錫的味道。

名字有點清風霽月的感覺,實則是炸的金黃酥脆的餡兒餅,得名玉蘭是因為,當年創製出來的時節正值玉蘭花開。

圓圓胖胖的餅包入餡心,往平鍋里一放,激起「滋啦滋啦」一陣油香,隨著高溫,玉蘭餅一點點呈現出金黃的色澤,身體也愈發膨脹了起來!

出爐的玉蘭餅熱騰騰,香香的表皮一口酥脆,咬下去外皮與肉餡並不黏連。肉糰子緊實彈牙,也是鮮甜口的,湯汁豐沛,與酥香皮兒組合,口感更是豐富!

當然是毛華了!這是一家20多年的老字號,在無錫可以說提到玉蘭餅就是毛華,其地位可想而知,兩家分店都在清揚路上,有一種堅守一方的老將風采。


以甜開局,當然以甜為這part收尾了!無錫的醬排骨可謂將鮮甜之味演繹的淋漓盡致!

色澤為醬紅色,排骨肉質酥而不爛,濃郁的湯汁牢牢包裹其上,極為誘人。入口初時,就是一陣霸道的甜味,若是被這一口擊倒,便不能體會這後續的美妙。

牙齒與排骨上下纏綿之間,那股咸香之味已經釋放而出,咸甜居然在這裡完美交織,愛上這口後,就怎麼也停不下來了!


三鳳橋大概已經和醬排骨牢牢捆綁了,去無錫玩,誰不去三鳳橋買幾盒真空包裝的醬排骨,當伴手禮?


無錫人能在市井煙火中熱熱鬧鬧,走街串巷吃上一口熱乎乎的街邊小食。自然也能上得廳堂,做出精緻無雙的錫幫菜。


在太湖邊孕育而生的無錫城,一口美食自然也離不開太湖。

太湖船菜,古就有之。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經常在太湖上舉行船宴,從此開啟了船菜之風。泛舟湖上,眼前是湖光水色,嘴邊是「水上筵席」。

太湖船菜中,尤以太湖三白為頭,即「銀魚、白魚、白蝦」。都是晶瑩剔透、鮮味之神的代表。

銀魚,細細小小的一條,無骨無刺。其中銀魚炒蛋門檻低,極為家常,卻能將鮮嫩集為一鍋。銀魚入口柔而滑,加上蛋香的包裹,便更為美妙。

白魚到現在都沒有實現人工養殖,你吃到嘴裡的每一口魚肉,都是禁漁期里,野生白魚一點點長成。

白魚的鮮味和銀魚比,有過之而不及,用來清蒸zui為合適,加點蔥姜料酒,就能激發出它那骨子原始的鮮味,簡直迷的人挪不開步。

最後的白蝦,據說一出水,就能死上一大片,快速烹調才是硬道理!酒熗、油爆、清蒸皆可,入口Q彈軟嫩,連蝦殼都可以「嘎吱嘎吱」咬一咬下肚!

太湖三白的魅力大概只有在太湖邊才能體會,和陽澄湖大閘蟹這些不同,「三白」出水頂多半日就死,吃的就是剛撈出來的那股鮮勁兒。

橫雲飯店是位於黿頭渚風景區內的一家老牌餐廳,雖然在景區內,但國營單位價格也是公道。遊玩過半,來一頓地道的太湖湖鮮,這家可以一試。


離開了太湖,說到無錫本幫菜的代表作,梁溪脆鱔必須有姓名!

切成大小一致的鱔魚絲經過反覆油炸,鱔魚絲都直挺挺的保持著造型,一眼就能看出它的的酥香無比!

然後在淋上一層糖衣,香脆的鱔絲帶著這點甜意入口,牙齒一嚼就是咔嚓一下碎在舌尖,咀嚼間咸甜相融,輕鬆幹掉一盤,不在話下。

幾乎每家無錫本幫菜館都有這道梁溪脆鱔,不過這次推薦的是一家麵館——卜岩麵館,他們家的鱔魚做的可是一絕,除了脆鱔,響油鱔糊也值得一試。


《無錫調》里唱「小小無錫城呀,盤古到如今。」日常說到歷史古城,無錫似乎名聲不顯,但實則5000年的歷史文明孕育出的無錫城,絕對當得起「鍾靈毓秀」這個詞。

古今大家之士頻出,從在蠡湖歸隱的范蠡,到近代愛國實業家榮氏家族。

在吃貨圈,當然也不是一篇文章可以概括。

一到7月份,陽山水蜜桃稱霸全國,汁多肉嫩,堪稱桃子屆的「愛馬仕」!每次都靠著留守無錫的同學,幫好餓君實現水蜜桃自由!

無錫小籠、餛飩、醬排骨,無錫不愧為中國吃甜第一城

當然,無錫還是「豆腐腦甜咸之爭」的主場地!一口咸香的葷豆花不知奪走了多少人的心神。

還有炸的噴噴香麵餅,然後在上面裹一層打散的雞蛋,無錫人稱「雞子大餅」,可謂是高中生晚自習前的必備糧食儲備!

無錫人也愛吃面,早上來一碗面,精神一整天!什麼湯麵、拌面、澆頭面、紅湯、白湯,360°應有盡有!

從上海到無錫,隨著高鐵的疾馳,對時間的感觸,似乎也一點點的放緩,好像一切都可以慢慢來的樣子。

這座江南城市,經濟發展高歌猛進,吳儂軟語裡孕育出一可不畏艱難的韌勁。但卻依然擁有一種「閒庭信步」的魅力,在這裡,你能感受讓生活慢下來的滋味。

有晨起的陽光,太湖的碧波,和門口早餐店裡那籠剛出爐的「無錫小籠饅頭」。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rP_uGwBJleJMoPM8o0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