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有投行家

2023-03-15     投中網

原標題:中國沒有投行家

FA日子不太好過。

先是最大的一級市場投行華興掌門包凡被請去喝茶,再後來我又聽說,某頭部FA的幾位管理合伙人中,一位已經離職,一位常年在國外,再一位去搞基金了,「FA業務下滑的挺厲害,準備裁人。」

裁人不意外,畢竟去年國內募投市場都不景氣,CVSourcec投中數據顯示,融資事件數量已經基本下滑到「雙創」前的水平,平均融資金額滑坡的更是厲害,這不今年一季度,剛創了新低。

來源:CVSource投中數據

VC和創業者的日子都不好過,夾在中間的FA就更別提了,去年的「主旋律」不是降本增效嗎?增效不一定,行業降本的方式之一,沒準就包括「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了。

比如最近我就在小紅書上讀到這麼一個故事,FA帶著投資機構合伙人與擬投企業老闆一起開會,沒成想老闆剛介紹完自己的企業,正要深入往下談的時候,合伙人突然冒出一句「你們FA可以出去了,接下來要聊的你們不需要參與」。

這給FA搞得一臉懵,好傢夥,真這是把財務顧問當中介了,不過我認為這只是個案,大多數企業和VC當然不排斥FA的服務,只是行業在出清的過程中,FA也不免洗牌罷了。

讓我沒想到的是,洗牌的過程竟然是從頭部先開始的。前面說的那家頭部FA,至少在美國和搞投資的那二位管理合伙人,在投行業務上都沒心氣兒了。

行業低迷只是FA洗牌客觀因素,如果說投資是個90%看人的行業,那放在FA這兒,興許就是99%了,創業者可以不斷創業,投資人也是一輩子的事業,可中國只有FA,沒有一輩子的投行家,尤其是在一級市場。

作為提供信息和服務的中間人,得到企業與機構的認可是最基本的條件。網際網路時代的合併案操盤為什麼都找包凡?掰著手指頭數一數,大摩、瑞信的華爾街大投行經驗、亞信上市之後的網際網路大佬人脈、創立華興之後的FA一哥地位,這就是包凡在圈內立住的形象。

但他在《包凡×楊曉磊:投資最難的是跟自己斗,人不能活在經驗里 | 拾日談》不也說麼,現在企業家都拿他當大佬,不當朋友。

「明明你是服務提供方,但人家得尊重你,因為你是行業大佬、前輩,人家壓力很大的,不太願意跟我打交道。」

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以及後來的新能源、硬科技時代,你可以看到在項目上,投資人的代際有耦合、重疊,但總體來說還是沒有逃脫時代演進的規律,而越是離經叛道的項目,背後可能越是站著當時不那麼主流的投資人,一旦項目成了,名聲打響了,就比如 《中國VC沒有合伙人》的階段,該自己單幹了。

新一代教老一輩做生意,老一輩教新一代做人。商業時代,蓋莫如是。

以前的中國是鄉土社會,幾百上千年都沒什麼變化,主持地方事務的是地方鄉紳,越老越有地位。現在是商業社會,人的認知固然可以一直進步,但時代給包凡戴上的小紅花,摘不掉。

這一點包凡看的很明白,看看華興資本的重要節點,2005年內成立,2009年開始做併購服務,2013年開展資管業務,2015年AUM就到了10億美元,2018年香港IPO,基本上兩年一個台階。

所以FA的發展路徑,從華興上市那天就給同行們鋪好了,上點規模的FA能選擇的路就兩條,一個是橫向轉型加強併購、IPO,另外就是從產業鏈上再往前一步,做投資。但若一直困在FA這個行當中,命就始終得攥在別人手裡。

往往資源密集型產業更有動力向上下游擴張,仔細想想其實錢本身也是一種資源,在這一點上,相對傳統的服務行業就比較「安分」,比如廣告公司吧,寧願去各類酒局、MBA上找客戶,接受客戶的盤剝,利潤率一再壓低,能做的也就是抱怨兩句,但你很少見到廣告公司下場直接做品牌。

所以國內的FA也沒有什麼狐狸型、刺蝟型的爭論,做一招鮮的刺蝟往往意味著短視和容易滿足,有「追求」的都得追求做一隻狐狸,而且FA這職業好像給不了從業者「榮譽感」,諸如「精品投行」這類形容詞更像是句罵人的話。

干金融的,再專業能拗得過周期嗎?這年頭大家都現實一點,要不然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掙點錢交個朋友不是很好?有追求的得構建更成熟的商業模式,榨乾產業鏈上的每一滴油水,不光能以此最大化的抗周期風險,吃干抹凈之後再瀟洒地來上一句「不創新,毋寧死」。

深藏身與名,完美。

閻焱前段時間說,「當前中國的文化氛圍是速食文化,所有人都希望儘快地賺錢,搞一個企業希望三年以後就上市,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的好事?」

要我說賺快錢也沒什麼不對。

投資人寫的《納瓦爾寶典》中引用了一段論述,大意是大腦會過分看重短期快樂,試圖去規避短期痛苦,所以你要時時自省。這話用來修身自然沒問題,可如今的商業世界就沒有什麼一勞永逸的終局思維,即使你秉承長期主義,以5年、10年的眼光去謀劃,到頭來依然會有新事物跑來顛覆你。

京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前幾年大家都在講消費升級,並且冠之以新消費的名號,結果拼多多反其道而行之,接過了阿里放棄的白牌商家,到今年GMV據說有望超過京東了,東子這下反應過來,也開始講低價打百億補貼,還說不降價會重蹈蘇寧覆轍。

這也難怪東哥著急了,老老實實做人貨場,沒想到半路殺出個拼拼多,憑著百億補貼偷了京東的3C大本營,淘寶好歹還有個直播電商的場子撐著,京東再不拼一把連靠物流打下的基本盤都要守不住了,更何況24小時極速達也並非是所有場景的最優解。

現在拼多多市值已經是1.8個京東了,最可憐的是,京東明明都已經喊出百億補貼,還要被人噴沒有誠意。

什麼長期主義,累不累啊?

再看最近倒閉的SVB矽谷銀行。

次貸危機後,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出版了回憶錄《行動的勇氣》,為當時的量化寬鬆冠以關於勇氣的名號,我理解的「勇氣」意思是,EQ基本終結了奧地利學派和芝加哥學派的爭論,為世界和未來在解決流動性危機的問題上,拋出了一個範本式的答案。

這種「勇氣」的影響一定是深遠的,十幾年後,矽谷銀行在期限錯配中賭錯了加息周期導致一敗塗地。

美聯儲都加息了這麼多次,為啥SVB還是站在降息這邊呢?習慣了,顯然他們認為美聯儲不會將加息周期維持太久,畢竟前面十幾年的科技爆發,在流動性這邊的基礎就是低息。再說要是利息一直維持在高位,那創業、投資這行也就沒什麼前途了,無論怎麼選,SVB都被綁在了降息這邊。

但SVB沒預料到加息周期持續這麼久,CPI還是降不下來,因此一方面SVB願賭服輸,另一方面為了解決因為不少創業公司提款而導致的緊張的流動性,準備賣掉早先購入的中長久期低息債權,換成新發的短久期高利率債券,雖說虧了18億美元,可也不至於傷筋動骨。除此之外,SVB還準備賣點股票緩解一下流動性,還特意跟VC朋友們打好了招呼,讓大家不要提現。

沒想到,VC們酒局上答應的好好兒的,轉頭回去就把錢都提了出來,還招呼被投公司都去取錢,這也就算了,還公開發表觀點稱SVB遭遇流動性危機,呼籲全行業趕緊取錢。

要說咱是真不知道,Founders fund、YC這些公司是確實為了行業發聲,還是有另外更深層次的目的,畢竟期限錯配每一家銀行都在干,任何一家銀行有影響力的客戶,只要站出來嚎一嗓子說要「爆雷」,沒大問題都得給擠兌破產咯。

還有SVB,也不知道是天真到太信任這幫客戶,還是太自信能解決眼下的問題,反正不管怎麼說,CECO/CFO等高管在暴跌前是賣了不少股票,還給高管和員工發了獎金,咱說這是不是太巧了點?

親手製造了這場危機的銀行家、投資人們,並沒有比被警察抓住的那兩個小偷強多少,囚徒困境的博弈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危機之下哪有什麼帕累托最優,只要自己和被投公司提出錢來,自己的股票賣出來,其他人就沒那麼重要了吧。

要說這市場也有不圖賺錢、賺快錢的。

我就聽不少國資LP說過,只要收益能超過KPI就行,再不濟跑贏定存,底線是不能虧損。偏偏要求已經這麼低了,還是有不少LP在抱怨GP完不成任務,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投資能力不行,退出受限,周期不對,前幾年大家卷得太厲害導致估值抬得太高,賠率降低等等。

今天這篇文章是討論FA嗎?不全是,現在一級市場處於一種很奇怪的狀態:出資額最高的LP不想賺錢,滿腦子都是招商、引資、就業,市場化LP更想直投,本應該在服務上下功夫的FA,滿腦子都是投資、GP心心念念的則是募資、管理費,投哪些賽道那得看風口是什麼。

所以你看,除了最應該想賺錢的LP不想賺錢,FA,GP都想賺錢,最好是賺點快錢。

我的編輯董老師前段時間發了個視頻,「LP爸爸既要又要還要,就是不想掙錢,GP把投資放在一邊,FA卻都想著搞投資,大家都不在本專業上下功夫,這個行業還有機會嗎?」。

我心講話,你什麼檔次?典型的咸吃蘿蔔淡操心。但最後我還是給他發了個私信:咱們做的那些「行業正骨」的稿子和視頻,流量都不錯,不用這麼悲觀。

你看,心裡想的、嘴裡說的和手頭乾的,完全可以不是一回事兒,有沒有投行家又能有什麼所謂了?(文/張楠,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d7f48b1fbc458bd2cd381d945a448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