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巨頭們,虧麻了

2023-02-17     投中網

原標題:PE巨頭們,虧麻了

隨著TPG的年報發布,美國各大PE巨頭們2022年Q4和全年的業績都跟大家見面了。

這一年的全球資本市場,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亂」。這種亂也直接的反應在了各大PE的財報中。

Q4,又是一個白乾的季度

2022年的美國經歷了40年來最高的通脹和50年來最嚴厲的加息,這些都反映到了資本市場上。在2022年,典型的美國股票投資者虧損幅度在15%-25%之間。這種局面下,PE巨頭們當然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不出所料,2022年第四季度各PE的投資收益率都很難看,以負收益率、零收益率為主。

  • 黑石的核心不動產業務收益率為-1.5%,企業私募股權業務收益率-2%,私募信貸業務收益率2.4%;
  • KKR的傳統私募股權投資組合收益率為0%,機會主義房地產投資組合收益率-8%,槓桿信貸投資收益率為3%;
  • 凱雷的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收益率為1%,不動產業務投資收益率為-1%;基礎設施與自然資源業務收益率2%,信貸業務收益率為2%;
  • TPG的Growth業務資產增值率為0.8%;不動產業務資產增值率為-1.5%;

一句話總結就是,對於美國PE巨頭來說,2022年Q4又是一個白乾的季度,跟2022年Q3差不多。

當然,在普遍的拉胯之中也有亮點。比如凱雷抓住了2022年上半年能源等自然資源漲價的歷史機遇,其基礎設施與自然資源業務線全年的收益率高達48%,一舉把凱雷2022年旗下基金的整體收益率拉高至11%。另外KKR的基礎設施業務線也表現不錯,2022年全年收益率達9%。

當然,考慮到2022年標準普爾指數下跌了18%,納斯達克指數下跌了33%,也不能對PE巨頭們要求太多了。畢竟,2022年掛在蘇世民嘴邊的句子,已經從以前的「為客戶創造高水平的回報」,變成了「為客戶保全了資產」。2022年嘛,不虧就是賺了。

管理費為王

但是,這並不是說2022年PE們的日子就過得很慘澹。實際上,它們正處在歷史上最爽的時期之一。因為它們雖然業績不好看,但管理費卻越賺越多。

儘管資本市場動盪,2022年全年,PE巨頭們的AUM始終維持著大步增長的勢頭。

  • 黑石2022年第Q4資金流入431億美元,全年2260億美元。截至2022年末,黑石的總AUM達9747億美元,同比增長11%。
  • KKR在2022年Q4募到160億美元,全年募集810億美金。2022年KKR的總管理規模同比增長7%,達到5040億美元,這是KKR首次突破5000億大關。
  • 凱雷2022年Q4募集了49億美元,2022年全年募集299億美元。截至年末,凱雷的管理資產規模達3730億美元,同比增長24%。
  • TPG 2022年募了300億美元,到末總AUM達到1350億美元,同比增長19%。

2022年的華爾街一片蕭條,高盛、摩根史坦利等投行們收入、利潤都在腰斬,不得不降薪裁員。但同期PE機構的盈利能力卻沒受太大影響,有些機構甚至逆勢上揚,主要就是依靠不斷上漲的管理費收入。

其中表現最好的是KKR。KKR在2022年Q4的管理費收入同比增長了19%,全年的管理費收入則增長了28%。對於PE機構來說,凈利潤只是帳面的,管理費收入才是真金白銀。這就是為什麼雖然KKR在2022年投資收入下降了34%,但KKR反而將2022年的股息提高了10%。

實際上,KKR管理費收入的爆發性增長持續了兩年多了。2021年KKR的兩位創始人克拉維斯和羅伯特正式退休,現任聯席執行長的Joseph Bae和Scott Nuttall二人接過大位。自那以後,KKR的管理規模就像坐上了火箭,2020年末KKR的AUM為2520億美元,到2022年末漲到5040億美元,兩年時間整整翻了一倍,增速超越了包括黑石在內的一眾同行。

在近日的KKR財報會上,Scott Nuttall對這兩年的成績頗為自豪的表示,過去兩年KKR的管理規模、管理費和每股可分配收益都翻了一番,這說明KKR的增長戰略得到了有力的執行。他還表示:「我們將以很快的速度使KKR再次翻番。如果我們沒有做到,那麼我們就沒有發揮出KKR的全部潛力。」

房地產基金擠兌潮仍未過去

這次財報季,也有真正的壞消息。

在黑石財報電話會上,黑石總裁喬·格雷透露,除了600億美元的BREIT(黑石房地產收入信託基金)之外,700億美元的BPP(黑石不動產合夥基金)也收到了大量的贖回請求,規模大約相當於基金總規模的7%。這番話激起了巨大的反響。

BREIT和BPP是黑石在不動產領域的兩隻旗艦基金。BREIT主要面向高凈值個人募資,基金形式為永續基金;BPP則由數十隻不同的房地產基金組成,它們主要面向養老基金、捐贈基金等傳統的大型機構LP。

回顧一下,2022年11月,BREIT突然爆出擠兌風波,投資者的贖回請求遠遠超過了基金預設的紅線,黑石不得不激活了限制贖回的條款。隨後,包括KKR 16億美元規模的KREST基金(KKR不動產精選信託基金)在內,全球多家著名房地產基金也陸續發生擠兌。

這場危機並未過去。最新的數據是,在2023年1月,BREIT只處理了大約25%的贖回請求,這意味著贖回請求仍然在積累。喬·格雷坦言,目前無法預測積壓的贖回請求什麼時候能夠全部處理完畢。這說明表面火熱的募資數據之下,當前的市場形勢其實是非常地嚴峻的。

BREIT的擠兌潮已經對黑石的業務造成了顯性的影響。黑石的永續資本在2022年Q4錄得了8億美元的凈流出,雖然規模不大,但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黑石多年來把打造永續資本視為核心戰略,而BREIT正是黑石規模最大的永續資本產品。

近年來黑石的AUM增長主要是靠永續資本的增長推動的。2022年前三季度,黑石的永續資本規模已經高達359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83%。目前黑石的總AUM中已經有三分之一都是永續資本。因此這一增長勢頭2022年Q4突然啞火無疑會令人擔憂,雖然蘇世民在財報會上表示這是「暫時的下降」。

仍然押注「散戶化」

因為旗艦房地產基金的贖回潮,過去一段時間黑石可以說是被媒體罵的滿頭包。喬·格雷在財報會上抱怨:「我們已經忍受了幾個月真正負面的報道。」

黑石被批評的最多的一個點,是把BREIT這樣的低流動性產品賣給了不具備相應抗周期能力的投資人——個人投資者,也就是所謂散戶。BREIT設計之初就確立了100萬美元的最低投資門檻,瞄準高凈值人群。通過一些「創新」,BREIT後來又把最低的投資門檻降低到了令人咋舌的2500美元。真正成為了一隻散戶也能投的基金。

在投中網此前的《黑石也玩起了保底收益,一把募了40億美元》一文中介紹過,拓展私人財富渠道是黑石已經實施了十多年的一盤大棋。經過長期經營,目前黑石在全球擁有一支由300多人組成的專門的私人財富渠道團隊。六年前推出的BREIT是黑石的第一個面向個人投資者的定製產品。

雖然眼下被媒體口誅筆伐,但黑石並沒有要放棄或收縮這一戰略的意思。對於流動性限制的問題,喬·格雷表示:「流動性的限制六年以來一直都存在,現在可能有一小部分人表示他們對此感到不高興,但我們的絕大部分客戶都很滿意。」

蘇世民在財報會上也花了大量時間為黑石的私人財富渠道辯護,他表示:「黑石2022年在私人財富渠道的產品銷售總額達到了驚人的480億美元,與你們在媒體上聽到的故事完全不一樣。」並且,儘管2022年四季度已經發生了贖回潮,黑石依然通過私人財富渠道賣了80億美元的產品。蘇世民堅稱:「媒體創造了一個不同的說法,但我們的客戶們從根本上是滿意的。」

與中國的VC/PE們都在追求LP的「機構化」正好相反的是,美國的PE巨頭們都在擁抱「散戶化」。據測算,全球高凈值個人的財富總額超過85萬億美元,這個數字要遠遠超過養老金、捐贈基金等傳統的大型機構投資者。PE巨頭們要想實現管理規模的進一步突破,打開「散戶」這個藍海市場是唯一的選擇。

在20年前,黑石只有不到5%的資金來自個人投資者。而在2022年,黑石新募集的資金中有超過20%來自私人財富渠道。未來,黑石的目標是將私人財富資金的占比提升至30%-50%。

這樣做的不僅僅是黑石。KKR對私人財富的開拓沒有那麼黑石那麼早,但近年來也在抓緊補課。KKR CFO Rob Lewin在財報會上表示,私人財富將是KKR業務未來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他透露的數字是,目前KKR的新募集資金中大約15%來自私人財富。2019年KKR管理著370億美元的私人財富,而目前這一數字已經提升至了670億美元。他同樣預計,隨著時間推移,KKR募資的30-50%將來自私人財富。相應的,KKR的銷售團隊也在急劇的膨脹——兩年前KKR的銷售團隊只有100人,而現在已經達到了280人之多。

「這是一個真正巨大的機會,目前我們正處在這一進程的風口浪尖。」KKR合伙人克雷格總結道。(文/陶輝東,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a441973d605aa6d8c44dafaacc11a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