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公眾號「侃英語」原創內容
社交媒體時代,各種「瓜」層出不窮,「吃瓜」也成了大家上網的主要動機之一。
2018年,作家劉震雲寫下《吃瓜時代的兒女們》,書的主要觀點是「人人是看客,人人都是被看的對象」。
維基百科上這本書的英文名叫做:The Era of Watermelon Eaters。
很明顯這是一個漢語直譯,老外肯定不明白啥意思,為何跟「吃西瓜的人」扯上關係?
下面就講講「吃瓜」在英文中的地道說法。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事件傳播速度快,網友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往往就是各種「瓜」。這些網友自詡「吃瓜群眾」,他們既是冷漠的觀察者,也是輿論的攪動者。
有需求就有市場。
因為吃瓜群眾對於「瓜」有著強烈的消費慾望,「吃瓜」已經演變為一門大生意。
其中的一個佼佼者就是YouTube上一個名為「Tea Spill」的帳號:
這是一個美妝和時尚領域的吃瓜號,一周一更,梳理最近的熱門人物和事件,平均播放量超過100萬,光每月廣告分成就達到45萬人民幣。
除了廣告,Tea Spill還開發了周邊商品,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今天不談商業模式,我們談談該帳號的名字--tea spill。
Tea 表示「茶」,spill 表示「溢出、湧出」。
那麼問題來了,tea(茶)跟「瓜」有何關係?
這就涉及到中外不同的表達習慣了,中國網友習慣把「八卦事件、花邊新聞、小道消息」比喻成「瓜」,談論此類事件叫做「吃瓜」。
「瓜」在英文中不能直譯為 watermelon,而是 tea(另一個比較傳統的說法是 gossip)。
看一下美國俚語詞典上排名第一的解釋:
the best kind of gossip, typically shared between friends.
最好的那種八卦新聞,通常在朋友間分享。
it’s a bonding tool for people of all ages.
它是不同年齡段人士之間的黏合劑。(*bonding: 黏合)
tea is usually about someone you know, but can also extend to celebrities random internet scandals, etc.
Tea 通常關於你們都認識的人,也可以指名人醜聞等等。
看三個例子:
1. Ugh...looks like I』ve missed so much. What's the tea?
呃…貌似我錯過了很多。這個瓜是怎麼回事?
2. What’s the tea with them? Are they a couple?
他們之間有什麼「瓜」?他們是一對嗎?
3.
-What are you guys doing?
你們在幹嘛呢?
-Sipping tea.
吃瓜呢。
可能因為老外喜歡在喝茶的時候聊聊當天的八卦,所以就用 tea 表示那些談資了。而「吃瓜」也可以用 sipping tea 來表示(sip 表示「小口喝、呡」)。
同樣是「茶餘飯後的談資」,中國人叫「瓜」,而老外叫「tea」,真有種異曲同工之妙呢!
最後總結一波 tea 的用法:
【吃瓜英語】
1. What’s the tea?
這是個什麼「瓜」?
2. Come on, give me the tea.
快說說這個「瓜」。
3. Do you have the tea on/about/with somebody?
你知道關於某人的「瓜」嗎?
4. I heard some tea about somebody.
我聽到了一些關於某人的「瓜」。
5.We're sipping tea.
我們「吃瓜」呢。
人們之所以愛」吃瓜「,主要是根源於對於未知事物的獵奇心態。
「獵奇心態「英語就叫 curiosity。
英語中有句俗語叫:Curiosity kills the cat(好奇害死貓),網際網路時代,大眾對某件事情的好奇雖然不會對自身有何壞處,但或許會」kill「當事人。
有些自媒體帳號為了流量,故意誇大事實或者帶節奏,從而形成所謂」網絡暴力「(cyber violence),給當事人帶來莫大傷害。
最後侃哥呼籲大家,吃瓜的時候,也要注意甄別信息,不要胡亂吃瓜,做個文明的、有修養的」吃瓜群眾「。
2020讓你最難以忘懷的「瓜」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