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後,房子是「累贅」還是「財富」?央媒發聲,答案已十分清楚

2024-10-13     平說財經張平

眾所周知,我國從1998年開始,就實行了第一輪房改。國內平均房價就從2000元/平米,漲到了2021年的1.1萬元/平米,漲幅高達5.5倍。而像北上深等一線城市,平均房價更是從3000元/平米,漲到現在的6-7萬元/平米,房價足足漲了20-30倍。這意味著,只要在本世紀初,隨便購買幾套商品房,現在就已經輕鬆實現了財務自由。

不過,在進入到2021年下半年之後,國內房價就開始出現下跌,先是鄭州、石家莊、環京樓市等二三線城市。而在進入到2023年之後,像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房價也開始出現了下跌的趨勢。以上海為例,一位業主在2022年初花了400多萬購買的二手商品房,現在房價已經跌至256萬,房價的跌幅超過了30%。所以,近幾年高位買房的家庭,現在房子在手裡就是「累贅」。

現在問題來了,5年後,房子是「財富」還是「累贅」呢?對此,新華社在今年7月26日的一篇文章中明確批評了某些城市以高房價為榮的現象,認為這種觀念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符。該文章還強調了:解決各類人群的住房問題,維持合理的房價,並建立起一個涵蓋各類人群的住房供應系統,才是一個城市的競爭力所在。

顯然,新華社的文章除了批評部分城市全力維持高房價的同時,也指出了過高的房價會使一些城市逐步失去競爭力。而只有合理的房價,以及完善的住房保障系統,才是一個城市未來長遠發展的推動力。

無獨有偶,7月27日的中國經濟網對當前房地產市場發表評論:強調房地產市場需要穩健發展,必須全面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堅持房產的民生屬性,避免將房地產作為經濟刺激的短期手段,維護市場的穩定。這意味著,未來房地產市場的長效機制將要逐步建立健全。

房地產長效機制除了要讓房價逐步與當地居民收入掛勾之外。還有就是政府要提供更多的保障性住房,以滿足城市低收入群體的居住需求,並且還要適時開徵房產稅,增加炒房者的持房成本。最後,各地應該擺脫對房地產市場的依賴,並且要避免短期內房地產市場出現大起大落,以維持樓市的穩定。

從以上這兩大央媒發表的文章來看,未來幾年國內經濟都將會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但也會出台各種救市政策,避免短期內房價出現大起大落。在未來這5年,各地房價大機率會呈現「穩中有降」,逐步回歸到居住屬性,最終實現房地產市場的「軟著陸」,把房價下跌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降至最低。

顯然,5年後,房子絕不是一些人認為能夠不斷升值的「財富」,而更多的是「累贅」。因為,隨著房價進入到長期調整趨勢之中,以及保障房入市步伐加快,未來投資購房需求會越來越少,房價下行的壓力會越來越大,房子市值也會明顯縮水。所以,炒房客們要當心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553fec1ec0d92ec7171ac0bd08f4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