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毛主席和朱德面臨困難之際,他們做了一件事,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2022-05-13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當毛主席和朱德面臨困難之際,他們做了一件事,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1928年4月28日是中國革命史上值得永遠銘記的特殊日子。這一天,屬於井岡山地界的寧岡礱市紅旗招展、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毛主席和朱德兩雙大手緊緊握在了一起,抖了又抖。兩個人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這就是永載史冊的「井岡山會師」,亦稱「朱毛會師」。從這一天起,毛主席率領的秋收起義軍餘部和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軍餘部及湘南農軍兵合一處,依託根據地,從寒風中飄搖不定的火苗,變成了一團任何敵人都撲不滅的烈焰,最終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燎原之勢。從此,毛主席與朱德的名字緊密聯繫在一起,「朱毛紅軍」的名號響徹雲霄。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朱毛井岡山會師,中國革命能否成功都將打上個大大的問號。這絕非勝利者的事後拔高。任何一個深入了解過井岡山會師之前朱毛二人各自難處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地理解毛主席和朱德在會師之際為何那麼激動,都能明白這次會師的偉大意義不容低估。

眾所周知,毛主席是出席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十三名正式代表之一。但這位年紀輕輕的創黨元老卻長期在黨內不受待見。原因是毛主席太愛獨立思考。他的許多想法、做法在今天看來頗具遠見和前瞻性,被歷史證明是無比正確的,但在當年黨內占統治地位的教條主義者眼中,卻是不折不扣的「離經叛道」。

早在1925年,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如火如荼之際,深受國民黨方面器重、被委以國民黨中央代理宣傳部長重任的毛主席,卻是那麼「不合時宜」地提出:要提防國民黨右派!當黨內蘇俄為師,專注於城市工人運動占統治地位時,毛主席卻捲起褲腿,深入湖南農村田間地頭搞起了社會調研,還在廣州主持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

1927年「4.12」反革命政變後,革命力量損失慘重,黨內當家主事者仍然將希望寄托在尚未撕下面具的武漢政府身上,不惜繼續以退讓求「團結」。在當年5月召開的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大聲疾呼要「謹防寧漢合流,宜早作打算」的毛主席,不僅正確意見未被黨的最高決策層採納,而且反被取消了表決權。

2個多月後,毛主席的預言不幸而言中。已經退無可退的中國共產黨人被迫走上了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但是,剛開始抓槍桿子的黨內一干「秀才」們,將蘇俄經驗奉若圭臬,一門心思搞中心城市暴動。哪怕是「八七」會議後派毛主席前往湘贛邊界領導秋收起義,賦予他的也是攻打長沙這樣不切實際的任務。

面對強敵反撲,不過區區五千之眾、且兵力部署分散、戰鬥骨幹少得可憐的秋收起義隊伍折損大半,還痛失了堅定支持毛主席主張的起義軍總指揮盧德銘。面對如此不利局面,起義領導層中的主流意見竟然還是「按原計劃攻打長沙」。關鍵時刻,毛主席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力主隊伍轉往群眾基礎較好、敵人統治力量相對薄弱的羅霄山脈中段,即井岡山地區,這才保住了秋收起義的火種。

可是,不打大城市,上山當「山大王」,不僅一眾黃埔出身的軍官們沒想通,連不少基層士兵亦認為「沒前途」。於是,在轉兵井岡途中,隊伍中開小差者從隱蔽轉為公開,從零星發展到成股。待隊伍抵達三灣村時,雖對外仍號稱是1個師,但實際僅剩700餘人。

就在這個僅有50餘戶人家的小山村,毛主席決定將他醞釀已久的重大決定付諸實施:支部建在連上、廢除軍官特權、在基層建立民主管理制度,著手建立一支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戰的新型人民軍隊。

在三灣,毛主席首度公開提出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思想。面對文化程度並不高的秋收起義軍官兵,他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道:「根據地就好比人的屁股。人要沒有屁股,那就坐不下來,一直站著哪能吃得消呢?」

此後,他放下身段,以真誠和真情感化、爭取到了井岡山地區袁文才、王佐兩支武裝,從而初步在井岡山安下了「家」。毛主席率部在井岡山周邊避實擊虛打游擊,曾先後攻下茶陵、新城、遂川縣城,將當地群眾初步組織發動起來,井岡山根據地建設初見成效。

但是,毛主席卻清醒地意識到,在一派「形勢大好」的表象之下,井岡山根據地及秋收起義軍餘部卻潛藏著危機。這個危機不僅來自黨內教條主義者對毛主席「右傾逃跑主義」的指責,以及待在遙遠的大城市裡對這支好不容易保存下來的革命隊伍發布各種不切實際的指示,更來自部隊戰鬥力遠遠稱不上強大,以至於井岡山根據地的發展嚴重受限。

秋收起義隊伍是由原「武漢國民政府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和湘贛邊界各路工農武裝共同組成的。這些工農武裝雖說革命熱情高漲,但卻未經過正規軍事訓練,談不上有多強悍的戰鬥力。盧德銘一手帶出來的警衛團雖說是正規軍,但卻是由原葉挺獨立團抽調的少數軍官為骨幹,大量招募新兵編成的新部隊。雖說這些新兵都經過了正規軍事訓練,但他們此前遂行的是站崗放哨這樣的警衛任務,參加秋收起義是他們首度經歷實戰。因為戰鬥經驗嚴重不足,警衛團的戰鬥力雖強於參加秋收起義的各路工農武裝,但與敵正規軍較量時,還是得避實擊虛。

這支隊伍中本就不算多的經過正規訓練的營以上指揮員,自參加秋收起義後也因各種原因而不斷損失:鍾文璋在秋收起義時失蹤,從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盧德銘在掩護部隊轉移時壯烈犧牲;余灑度、蘇先俊喪失革命信心,以「赴上海向中央彙報」的名義離隊,最終被捕叛變;陳浩、徐恕、黃子吉、韓莊劍、范樹德因妄圖拉隊伍投敵而被處決。剩下的16名黃埔生剛從連級提拔到營團級指揮崗位上,尚需時日磨練。

此外,收編的袁文才、王佐兩支土著武裝雖經整訓,各方面素質有了明顯提高,但仍然只能承擔游擊、襲擾等次要的、輔助性質的任務。

這些就是為什麼秋收起義軍餘部上井岡山半年之久,雖然初步站穩了腳跟,但發展卻較緩慢的重要原因。要想提升部隊戰鬥力,要想將井岡山根據地做大做強,需要時間,需要不短的時間。但是,敵人卻不可能放任井岡山根據地從容發展壯大。雖說湘贛兩省敵軍對井岡山發起的多次「進剿」均以失敗而告終,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失敗也提醒著敵人:井岡山已日漸成為他們的心頭大患。

種種跡象表明,湘贛兩省敵軍正緊鑼密鼓地商量著對井岡山根據地實施聯合「會剿」事宜。一旦兩省敵人聯手,秋收起義軍餘部閃轉騰挪的迴旋空間必然會被極大壓縮,最終不得不與來犯之敵「硬碰硬」,取勝的希望並不大。因此,井岡山根據地迫切需要新的、強有力的革命武裝加盟,才有可能繼續生存下去並發展壯大。

這樣的力量是有的,而且距井岡山並不遙遠。那就是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軍餘部。

被尊為紅軍之父的朱德在滇軍中曾做到旅長,但他毅然與舊軍閥決裂,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期間,他被黨內教條主義者拒之門外,卻絕不氣綏,繼續追求進步。南昌起義時,手下並沒有多少部隊的朱德雖然利用自己的身份起到了特殊作用,但實際上他並不屬於起義的核心領導層,在黨內軍內均無日後那般崇高的地位。當年的南昌起義領導人曾直言不諱地說:「大家不過是尊重他是個老同志罷了。」

南昌起義成功後,雖然他被任命為第9軍副軍長,但這個軍卻是個空架子,實力最強時不過有幾百名剛招入伍的青年學生。朱德首度被委以重任,在南昌起義軍在向廣東進軍過程中,被委派率第25師留守三河壩,掩護起義軍主力經略潮汕。

25師是由葉挺獨立團擴編而來,戰鬥力在南昌起義軍各部中毫無爭議地名列第一。朱德指揮該師頑強阻擊強敵達3天之久,圓滿完成上級交予的任務。但是,起義軍主力在湯坑戰役中失利,導致了形勢全面崩盤。就在起義軍核心領導層及部隊中高級指揮員紛紛按照黨的指示離隊之際,留下來收攏25師、24師餘部及20軍部分人員共計2000餘人向贛南轉移的,卻是朱德這個「外來戶」,以及南昌起義後才「空降」到73團任指導員的陳毅。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此言誠不欺也。此時的南昌起義軍餘部士氣低落,人心渙散。非常時刻,朱德挺身而出,作出了「隱蔽北上,穿山西進,直奔湘南」的戰略決策,決定到敵人力量薄弱、農民運動基礎較好的湘粵贛邊界地區去找「落腳點」。在向贛南進軍途中,朱德為了鞏固這支部隊,於1927年10月初至11月下旬,先後在天心圩、大庚、上堡對部隊實施了三次整頓,史稱「贛南三整」。

「贛南三整」和「三灣改編」在建軍史上,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朱德創造性地把思想教育、組織整頓、軍事訓練三者結合起來,轉變戰略方針,深入農村,得到了群眾擁護,部隊才得以生存和發展。雖說「贛南三整」後,保存下來南昌起義軍餘部只剩800餘人,但淘汰了意志薄弱者後,部隊變得更純潔了,而且留下的基本都是劫後餘生的百戰老兵,且連以上軍官基本都是經歷過北伐戰爭的黃埔畢業生,戰鬥力十分強悍。

「贛南三整」結束後,因為沒有根據地為依託,為解決部隊物資來源,朱德利用自己在滇軍中的人脈,與時任16軍軍長的范石生達成統戰協議,將南昌起義軍餘部隱蔽在16軍名下達20餘天。期間,朱德、陳毅曾與張子清、伍中豪率領的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1團第3營取得了聯繫,獲悉秋收起義軍餘部上了井岡山,還支援了不少彈藥。這個當時還看不出有多大意義的事件,可謂「冥冥中自有天意」,為4個月後的井岡山會師埋下了伏筆。

寄人籬下,終非長久之計,且為甚囂塵上的反動勢力所不容。1928年新年伊始,朱德、陳毅率秋收起義軍餘部轉往湘南宜章地區,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湘南暴動,打敗了聞訊前來鎮壓的湘軍許克祥部,並趁桂軍李宗仁、白崇禧部與湘軍唐生智部打得不可開交之際,在湘南獲得了長足發展,隊伍壯大到1萬餘人,並建立起數個縣的蘇維埃政權。

但是,3月上旬之後,湘桂軍閥暫時達成了和解,出動7個師的兵力,對湘南實施南北夾擊。大敵當前,黨內教條主義者卻在湘南極力推行「左」傾錯誤政策,將廣大群眾推向了革命的對立面。哪怕朱德、陳毅使盡渾身解數,在沒有根據地可資依託的情況下亦無力回天。為保存南昌起義軍餘部及湘南暴動骨幹,朱德只能率部撤離湘南,轉往井岡山方向尋求落腳點。

此時井岡山上的秋收起義軍餘部,也在教條主義者的強令下,以主力出擊湘東。帶隊的毛主席聽聞朱德部正兵分兩路撤向井岡山,但苦於「罈罈罐罐」太多,行動緩慢,沒能擺脫追兵糾纏時,便親率部隊四處襲擾追兵,先後在汝城、酃縣擊退敵追兵2個團,有力掩護了朱德部安全轉移。

1928年4月28日井岡山會師後,飽嘗無根據地之苦的南昌起義軍餘部終於找到了「家」。而秋收起義軍餘部則終於盼來的戰鬥力強悍的老大哥部隊。兩部合編為中國工紅農軍第4軍後,井岡山根據地籍此得到了鞏固和長足發展,很快便進入了全盛時期。

毛主席和朱德根據各自的實踐,將總結出的經驗教訓匯攏在一起,共同摸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武裝革命道路。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八百里井岡群英薈萃,引得蒼茫大地風雲乍起,中國的命運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536546c36d599f394793fd92aa34d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