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時觀察|國際社會呼籲東南亞國家停止使用煤炭發電

2019-09-08     亞時中文網

9月2日至6日期間在泰國曼谷舉行的2019亞太氣候周(APCW)上,環保組織呼籲中國、日本和韓國停止向東南亞地區提供資金新建燃煤電廠,並要求澳大利亞停止出口煤炭。

2019年9月2日,在泰國曼谷舉行的亞太氣候周開幕儀式現場(圖源:聯合國)

東南亞氣候行動網絡協調員尼提·內薩杜萊表示:「東南亞一直以來靠化石燃料來推動經濟發展,部分國家甚至嚴重依賴,這不僅違背了《巴黎協定》的精神,阻礙了能效提升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還影響了可再生能源的融資。」

內薩杜萊認為,這種情況必須得到改變,要停止開發新的煤炭項目,資金流也應從煤炭轉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發展。

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了《巴黎協定》,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了安排,並設定了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的目標。

東南亞是實現該目標的關鍵一環,作為世界上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之一,儘管具有大量太陽能、地熱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但其發展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

泰國暖武里府一處垃圾填埋場(圖源:Thibaud Saintin/flickr)

日本可持續環境與社會中心的田中由紀子表示:「日本曾承諾過,將按照《巴黎協定》的長期目標制定長遠戰略,發展能源。但在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情況下,日本還在積極支持本國及海外的煤炭發電項目。日本應遵守承諾,停止上述行為。」

來自澳大利亞北部氣候行動網絡的菲奧娜·瑞恩認為,澳大利亞政府在氣候行動上幾乎全面「癱瘓」,在停止使用以煤炭為主的化石燃料方面尤甚。

她補充道,這對大堡礁造成了威脅,並且將會對澳大利亞經濟帶來500億美元的損失。投資煤炭不僅具有擱淺資產風險,還會對人們的生活、生計和自然環境造成巨大影響。她強調,未來是屬於可再生能源的。

與此同時,東南亞國家的企業和民間社會團體正在結成聯盟,以推動政府支持他們應對亞太地區「氣候緊急情況」的計劃。

為了給東南亞低碳發展爭取資金,由非政府組織、私人團體、政界人士和學者等組織在8月份成立了三個組織——印度尼西亞低排放網絡(JIRE)、菲律賓氣候行動夥伴關係(Climate Action Partnership)和越南氣候行動聯盟(VCCA)。

印度尼西亞低排放網絡正在與雅加達的政府代表和印尼一些最大的公司合作,為將於10月份上任的第二屆維多多(Widodo)政府制定能效政策提建議。該組織的召集方Yayasan Mita Hijau公司和綠色夥伴基金會還研究了能夠提高印尼各地能源效率和其他低碳發展戰略的新融資機制。

在越南,綠色越南(GreenID Vietnam)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成立了一個由企業、民間社會團體、金融服務公司、大學、研究和技術支持機構等多方人員組成的聯盟,以促進「綠色增長」。他們的一個關鍵項目是「百萬綠色家園計劃(Million Green Homes program)」,計劃到2030年,為100萬戶家庭和全國範圍內的建築提供太陽能光伏屋頂和高能效的電力系統。

菲律賓氣候行動夥伴關係再生能源和可持續技術中心的主席里多·阿貝萊拉·帕納利根表示,菲律賓氣候行動夥伴關係也在做類似的事情,致力於在城市、社區和機構層面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文章來源:Asia Times

實習編譯:楊洪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pEJEm0BJleJMoPMpEa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