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為什麼說朱元璋為兒子朱棣造反奪權留了「後門」?

2023-12-21     吳忠強

原標題:《山河月明》:為什麼說朱元璋為兒子朱棣造反奪權留了「後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剛剛從關中巡視歸來的朱標染病撒手人寰,隨著朝野認可的「完美皇儲」突然薨逝,大明王朝的儲君之位懸而未決,一時間朝局風雨飄搖。面對至高權力的誘惑,縱然朱元璋仍然在位,各方勢力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慾望與期待...

最終「中獎結果」揭曉,為了保全朱家子孫,明太祖還是選擇了皇長孫朱允炆在自己身後繼承大統。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有朱標在,無人敢覬覦皇位,朱標沒了,即便儲君大位已定,朝野上下依然瀰漫著一股讓人說不清、道不明的躁動氣息。

皇太孫 朱允炆

曾經展現出爭儲野心,在諸藩王中聲望最高、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的處境也開始變得微妙,用燕王自己的話說,就是「危如累卵」...

從大哥薨逝到起兵奪權這7年,燕王的處境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又是什麼樣的形勢逼得他「不得不反」?

今天這期,我們就來聊聊朱標死後的朝局變化是如何推動他一步步走上起兵靖難之路的。

一切還是要從朱元璋定下的「百年大計」說起。雖然嘴上說什麼要與「百姓共天下」,但這位窮苦出身,歷經百戰才打下一份偌大基業的明太祖似乎從骨子裡就有一份不安全感。

怕有人背著自己搞事情,他將檢校、錦衣衛玩得爐火純青,耳目遍布;怕文官系統威脅皇權,他親手終結了在中國沿用千年的宰相制度;怕跟隨自己「創業」的一班公侯勛貴尾大不掉,在自己百年之後把控軍權威脅到朱家子孫,他在洪武中後期舉起屠刀,大肆屠戮淮西勛貴,幾乎殺掉半個朝堂,讓「免死鐵券」幾成廢紙。

明太祖頒給功臣的免死鐵券

這位大明朝開國皇帝,真的是窮怕了、餓怕了,再也不想自己的子孫後代吃自己吃過的苦--為了讓皇室家族「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他打著維護大明長治久安的旗號,將自己的兒子各個封王,他的算盤打的很精,就是通過分封讓自己的子孫開枝散葉,世世代代由藩地的百姓供養,衣食無憂。

為了實現這一「偉大設想」,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們一一封為藩王,分駐全國各大戰略要地。名義上的理由就是:「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朱元璋

這些藩王除了每年從朝廷獲得上萬石的糧食作為俸祿之外,還有擁有軍事指揮權,在王府設有親王護衛指揮使司,下轄三個護衛,能夠直接指揮的親軍數量從三千到兩萬人不等。

朱元璋還選擇能力強的、弓馬嫻熟的兒子分封在北部邊境,承擔防禦蒙古貴族的任務,從地圖上看,從東到西依次是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共有九個,所以有了「九大賽王」的說法。

與在內陸的藩王相比,塞王的權力更大、麾下的軍士也更多。例如燕王朱棣就擁兵10萬,他東邊的寧王朱權麾下也有甲士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也正是這樣的制度設計,為朱棣提供了起兵奪權的「基本盤」。

明朝藩王位置圖

在諸王之中,由於年齡居長的兩位賽王秦王朱樉(皇次子)、晉王朱棡(皇三子)均先於父親朱元璋離世,上面三位大哥先後離世,使得最年長的朱棣居於諸王之首,加之他戰功卓著,明太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已經將朱棣視為明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據《明史》記載,晉王死後一個多月,也是在自己在位的最後一年,朱元璋曾在給朱棣的一道諭旨中稱讚他才智俱佳,攘外安內非燕王莫屬,還要他統率諸王,相機度勢,防禦邊境,治理臣民。這道旨意,已經在事實上突破了藩王「列爵不臨民」的制度規定。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薨逝,為了避免生出變故,他在遺詔要求朝野上下輔佐好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還令各藩王留在自己的藩地,不必進京弔唁,同時各藩地的文武官員具聽朝廷節制。

然而作為諸王之首的燕王朱棣,並沒有奉遺詔行事,得到朱元璋駕崩的消息,他還是帶隊從北平前往京師奔喪。朱允炆得知後,立刻派人命令朱棣「從哪來回哪去」,原路返回北平,對此朱棣十分不悅。次年朱元璋忌日,也只允許他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前往京師祭奠。這才有了劇集中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人代替父親前往南京弔孝的情節。

朱允炆為皇太孫時,便已擔心節制不了自己的諸位皇叔,況且藩王手握兵權,在藩地也多有不法行徑(可參看之前的「荒唐王爺」朱樉專輯)。他曾對朱元璋表示:邊境不安、外族進犯時,藩王自然可以依靠,但是如果諸王中有不安分者,卻不知該如何處理。朱元璋聽了,一時竟無語凝噎。

朱允炆即位不久,便開始考慮削藩。當時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是其的左膀右臂,由於朱元璋下令不設丞相之職,朱允炆只得讓二人參與國事,成為事實上的中書丞相。

對於削藩齊、黃兩人均無異議,只是齊泰建議「擒賊先擒王」,從實力最強的燕王開始,以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黃子澄則認為削藩也要師出有名,應先從犯錯的藩王入手,徐徐圖之,其中周王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兄弟,從周王入手,可以剪除燕王的羽翼。

朱允炆與黃子澄、齊泰

朱允炆採納了黃子澄的建議,當時朱橚被自己的次子朱有爋舉報有圖謀不軌之舉,朱允炆派曹國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帶兵突襲開封並逮捕朱橚,之後把他貶為庶人,徙雲南蒙化。

三個月後,由於忌憚朱棣有所動作,朝廷派出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司,去牽制並監視朱棣的一舉一動。緊接著還下明詔諸王不能節制王府的文武官員,以進一步削弱各藩王在自己封地的實力。

即便如此,朱允炆還是不能放心,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命令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分別率兵駐紮在開平、臨清與山海關,此三處均為北平周邊的戰略要地,相當於將朱棣置入中央軍編制的「牢籠」。而後又將北平、永清二衛的軍馬調至彰德和順德,意圖削弱自己四叔的軍事力量。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湘王朱柏遭人指控有意圖謀反、偽造寶鈔及擅虐殺人等罪名,朱允炆派遣軍隊直抵荊州並包圍了其王府,朱柏自焚而死。而後因為各式各樣的罪名,齊王朱榑、代王朱桂被軟禁;岷王朱楩被廢為庶人,徙漳州,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朱允炆先後廢掉了五位藩王。

由於削藩行動過於急切,遠沒有漢武帝「推恩令」來的有智慧,不能不引起朱棣的警覺。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齊泰從燕王使臣鄧庸處等到朱棣圖謀不軌的訴狀,請旨逮捕燕王府中官屬,並密令張昺、謝貴與張信逮捕朱棣。

張信曾為燕王舊部,不僅沒有奉命行事,反而將朝廷的計劃泄露給朱棣,使朱棣提前做了準備。他命令親信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將士八百人入衛王城,然後用計(以裝瘋麻痹張、謝二人)將張昺和謝貴騙入府中擒殺。之後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徹底控制了北平。

由於朱元璋曾在《皇明祖訓》規定「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是為了防備朝中有權臣篡權,給予藩王舉兵清君側的權利,未曾想無意間給朱棣舉兵奪權找了解釋、開了後門。

朱棣便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從此便開始了一場歷時四年之久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朱棣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王爺。

大明王朝也終於實現了「朝有長君」,至於到底是幸還是不幸,只能交由歷史和後人去評判了......

好啦,這期我們就講到這裡,對於劇中人物感興趣的可以看我之前發布的《山河月明》人物系列。

還請喜歡《山河月明》這部劇的朋友多多評論、點贊和轉發,我們下期再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8236cb19f2e0d69bca74a8252465b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