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實際末期,延續了20年的大清朝已經走到了風雨飄搖的前夜,但對此,清朝的統治階級和士紳們並沒有一定的認識,這些人大多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哪怕危機就在眼前也並未低下頭去看一眼。
此時的中國,GDP仍然占據世界第一的位置,大體是因為清朝廣闊的國土面積和人口,出於紡織和茶葉的出口,但中國的國內依然是小農經濟,小手工業經濟的天下,中國幾乎沒有和西方同等的工業體系,所以說什麼GDP世界第一根本是無用的,對比之下,比如公元1840年-1890年,清朝的年財政收入從白銀4500萬兩增加到9000萬兩,足足翻了一倍,但同期美國這種二線列強的財政收入約100億美金相當於15億兩白銀,而在在1820年時,中國世界經濟的32.9%英國只有可憐的5.2%,但同期的收入來比較,清政府當時年收入4000萬兩白銀,英國則收入1.5億兩,這是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巨大差別,小手工業和農業與工業社會的對比就證明了,這種無用最終會導致嚴重的結果。
儘管如此,英國對中國茶葉依然是非常依賴,中國卻沒有什麼好依賴英國的,對於此時雄踞世界的日不落帝國來說,顯然每年大批的白銀流進中國是不可接受的,長期的貿易逆差讓英國從上到下都覺得很受傷,他們需要和中國進行對等的貿易和貿易平衡。
眾所周知英國人對茶葉上癮,早茶午茶下午茶,貴族們顯然此時對印度產的茶葉依賴性還不是很強,而對中國茶葉的進口造成了中英貿易的相當不平衡,放到現在來說,或許可以進行國與國之間關於貿易問題的磋商和對話,靠談判來解決問題,但是對當時的清朝而言,這些幾乎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又牽涉到了清朝的國策問題,閉關鎖國,限制通商口岸,同時一副天朝上國的嘴臉,對清朝來說,世界各國都是夷,是對天朝上國有非分之想的,他們根本沒想過和世界各國的相處,清朝搞的行商制度,指定廣州為貿易口岸,依靠行商制定與洋人貿易的規則,價格和進口的數量,除此之外,洋人不得和中國其餘地區有任何往來,西方人到了中國,限制很多,對於這種壟斷性質的貿易制度,西方人覺得無可奈何,這相當於在國與國之間又增加了一批中間商,政府不理洋人,中間商從中間賺差價,顯然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
而西方人此時大概想的是要直接覲見皇帝,從官方來談判獲取地位,但清朝又和此時的世界各國不同,對於接受西方式的國際準則那是懂也不懂的,也沒有熟悉國際的官員,皇帝雖然是所謂無昏君,但是大多還庸碌無為,早在乾隆時期,英國人就派出了馬戛爾尼使團,以給乾隆祝壽的名義訪問中國,當時工業革命不就,英國工業化帶來的種種先進產品和武器都隨使團而來,英國人希望通過交流使清政府平等貿易,但顯然他們的一番心思在清朝這裡是無用的。
清政府將日不落帝國當成了來自邊遠山區的蠻夷,非要讓使臣對乾隆行三跪九叩的大禮,英國人覲見自己的國王也是單膝跪地的,對英國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羞辱,雙方搞的很不愉快,而使團帶來的象徵航海先進水平的戰艦模型,蒸汽機等物品被清政府當成了玩具,自然大家不歡而散了。
對此時的西方人來說,貿易就是一切,或許英國人不懂得變通,但是有懂的變通的人,比如 荷蘭人來了,到了紫禁城對皇帝行了大禮,看起來是非常聽話的,然而牽涉到貿易問題,照樣不歡而散,為何會這樣?其實還是清朝統治者的眼界問題,他們對世界無知,沒有任何認識,唯一的認識就是我大清是天朝上國,什麼都不缺,這些窮蠻的西方人所謂的貿易就是想占天朝點便宜,不能慣著他們,於是清朝根本就不願意跟西方建立正常的貿易官方渠道,這使得每一個來到清朝的西方使團都被當成了叫花子打發回去了。相對來說,清朝更注意的就是所謂的禮儀,他們是根本不懂外交。
這也是筆者常說,清朝根本是個封建而封閉不願對外交往的時代的表現,有人質疑說清朝沒有閉關鎖國,拿出了一堆例子說對外交流,商業繁盛,但商業的繁盛只是表面現象,清朝對西方人的態度就是把他們當成來朝貢的小國,對統治者來說面子最大,管你是什麼英吉利,法蘭西,德意志,都要對清朝下跪稱臣,這是一種無知的狀態,要知道,如果清朝不閉關鎖國,自然對世界應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世界流傳的先進工業體系和外交規則恐怕早就被熟知了,之所搞到這種狀態,還是清朝自身的問題,這和儒家思想是無關的,清朝只是希望能維持自己的統治,並在潛意識裡缺乏自信,越是缺乏自信就越是要把自己面子撐起來,而世界各國,尤其是先進工業國家如英國,講的是平等交往,這個平等應用的是大國之間,此時的清朝算是世界大國,他是沒有首先想到去掠奪,去把清朝當成殖民地的,我們讀歷史一讀就是說,清朝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列強憑藉堅船利炮打進了中國把中國當成了半殖民地,這其實是不對的,清朝統治階層的思想才是引起中國落後的大問題,要說清朝落後是因為儒家思想,明朝還能和世界各國平等交往,到了清朝這裡就不行了。
貿易問題無法解決,清朝落後的關稅制度更是讓英國人惱火,因為對大清朝來說,隨便指定的關稅稅率,各種勒索和官員收的黑錢,讓英國人根本無法找到平等貿易的感覺,而清朝的司法濕度更是讓自詡為文明人的英國人憤怒,英國此時已經有了完整的司法體系,而到了中國,隨便官員就能決定人的生死,在貿易上無法得到滿足而去投機取巧的英國商人撞到槍口上就是被直接誒殺掉,這也是後來英國要求領事裁判權和關稅協定等不平等條約甚至能主管中國海關的原因。
在貿易無法平等,談判甚至不知道找誰談,白銀嘩啦啦的流進中國,而英國人賴以自傲的工業品和鴉片根本無法進入中國,這對英國人來說,顯然是無法忍受的,要想擺脫這種狀況,實現貿易平衡,爭取對英國有利的貿易條件,英國人只能去走私,而加劇的鴉片走私,使得清朝的白銀開始大量外流,這些白銀喂飽了英國的大鴉片商人和英國政府,而對世界無知的清朝企圖以限制鴉片來阻止困境,這才有了鴉片戰爭的開始。
眾所周知,鴉片,雖然有毒害使人上癮的功效,但也有麻醉和醫用功效,英國對中國發起鴉片戰爭,其實本意是想要和中國進行政策的經濟交流,然而在貿易無法達到平衡,外交也無法溝通的情況下,英國人才選擇了鴉片這種可以隨便讓人上癮的東西向中國出口,並大量走私,讓本來就落後的清朝染上了毒癮,此後就為此發起了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的根源,是在於清政府的落後和無知,無法和世界各國進行正常交流,如果清朝能正常和世界交流,進行工業品的進口,這就會使鴉片的作用降低,國家可以發展,也沒有什麼鴉片貿易,所以要說清朝淪為半殖民地,這個主要責任還是清朝來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