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醫學的詞語中「增強免疫力」,大概是為廣大民眾所熟知的詞語之一。其原因應是與以往傳染性疾病流行有關。要阻止傳染病的流行便要隔離和治療患者,切斷傳播途徑、保護尚未染病的人群,最有效的辦法是「打防疫針」。「打防疫針」的目的便是增強人們的免疫力,不生這些疫病。
在社會進步的前提下,近代醫學發展,在許多國家,如我國,急性、烈性傳染病大多已被控制。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氣管炎、肺炎、腸炎、泌尿道感染之類雖亦因細菌、病毒等引起,但傳染性不強,故患者不必隔離,非病之人一般亦不必打防疫針。
增強對傳染病、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力當然是好。不過如今對人們的健康威脅最大的是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卻皆與之無關。「增強免疫力」並不能預防此類疾病。即如癌症,在討論其發病因素時,雖亦說到「老年人免疫力下降「容易發生癌症,不過與癌症相關的「免疫」為由胸腺主導的細胞免疫。
胸腺是胸骨後面的一個如栗子大的腺體,其所產生的胸腺素支撐了抑制癌症發生的細胞免疫功能。人到中年以後胸腺萎縮,細胞免疫功能下降,是中老年人癌症高發的因素之一。但這與通常所說預防傳染病、感染性疾病的屬於「體液免疫」的免疫功能並不是同一回事。
隨著現代醫學研究的進步,近些年來卻又發現有一大類疾病卻是與免疫功能亢進、嚴格地說是與免疫功能紊亂有關,因為這些患者亢進的免疫功能產生了許多「抗」自身組織的「抗體」。「大水沖了龍王廟」,人體因此生病,而此類疾病治療不易、根治更難或無望。
這類疾病過去多稱為結締組織病或膠原性疾病,如今則多將其歸屬於「風濕性疾病」一類,包括紅斑狼瘡、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血管炎等等。所以人體的免疫功能也是一把雙刃劍,過猶不及。
如今在臨床醫療工作中已經很少有要關照患者增強免疫力的情況了。但是這個「增強免疫力」的口號卻被保健品商人接了過去,貼在他的商品上,讓許多從當年傳染病、感染性疾病盛行時期過來的中老年人中招。其實,「增強免疫力」是個泛泛之詞,比如說弄個大餅吃吃也能「增強免疫力」,假如此人已經餓了三天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