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心態?國外煽動性標題:中國菜會讓你發瘋嗎?味精排第一

2019-09-29   吃貨寶雞

自1900年代初味精一直是美味的代名詞,將味精添加到食品中,它會增加食物鮮味。這時候在西方它被西方人認為是第五種口味(甜、酸、咸、苦)。和其他外觀不同,味精呈現結晶表現。

味精早期是由日本人池田菊奈(Kikunae Ikeda)發現,並成為日本食品科學最偉大的商業成功案例之一。在推廣的時候味精裝在細長的瓶子裡出售,目的是吸引那些熱衷廚房科學的家庭主婦,因為它暗示著衛生和現代化。

在上個世紀50年代味精首次在美國的包裝食品中被發現,當時一本名為《烹飪的樂趣》的書把味精稱為「東方神秘的白色粉末」不過很快味精的化學性質受到質疑,消費者開始擔心食品中的化學添加劑。

1968年,一位醫生寫了一份信,他在信中抱怨說:在中餐館吃飯後,他的手臂會感到疼痛、虛弱和心悸。他沉思著這可能要歸咎於味精或過多的鹽,信中充斥著抱怨,科學家們也開始研究這一現象,「中餐館綜合症」由此誕生。

與此同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就發表了一篇食用味精與上述症狀之間關係的文章。用煽動性的標題寫道「中國菜會讓你發瘋嗎?味精排第一」。《芝加哥論壇報》,還寫了一篇名為《興奮性毒素:味精症狀復合體》。

但有趣的是這些研究本身就存在缺陷,很多人吃中國菜的時候都不能確定自己是否攝入了味精。更有趣的是一些人,甚至是那些聲稱對味精過敏的人,在不知道自己在吃味精的時候並沒有任何反應。

那麼這是什麼心態?事實上這是一種偏見,一開始由種族偏見而滋生。食品歷史學家伊恩·莫斯比在2009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寫道「那頓湯讓人頭疼,1968年至1980年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亞洲的「異國風味」菜肴既危險又骯髒。」正當他們討論味精增香劑突然成為一種化學添加劑時,中國廚師不幸正在爐邊使用白色粉末被逮個正著。

事實上味精天然存在自然界很多食物中,即使不吃中國菜它們依然能獲得味精。曾經也有很多西方研究機構用科學的方式得出這一可靠的依據。但是依然有很多西方人並不相信,他們認為,這些研究機構的背後都是味精公司資助的。

而在此時一些在國外的中餐館,為了顧客放心而在菜單上加上「不含味精」的字樣時,它其實進一步加深這種污名。隨著科學證明味精對人體並無害,但很多人很難改變對個人健康問題的看法,因為這與他們過去的經驗相悖。

​當提到味精時,這種錯誤的聯繫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無害的,但對一些人來說可能仍然會造成不必要的不適,要麼是因為他們正在經歷反安慰劑效應,要麼是因為他們正在剝奪自己的美味。人們選擇吃什麼,這些決定是基於經濟習慣支持,不吃肉是為了善待動物?是為了自己健康?其實沒有對錯之分,有這樣的意識就是值得的。但就味精而言,它們似乎與科學無關,而更多地與文化偏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