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第一村:仙石村的前世今生

2019-06-21   心好懶人



仙石村牌坊

從丫江橋鎮政府出發,沿著寬闊的水泥大道,向東南行進3公里,就能看到一座雄偉高大的牌坊聳立在村口。坊頂間刻有「仙石」兩個大字。這裡西面遙對衡岳,北面連接醴泉,田壠遼闊,岡巒連綿,明月水穿村而過,地理位置優越。進村一路一帶,綠樹成蔭,路燈成排,民居錯落有致,莊稼生長茂盛,遍處生機盎然。


乾淨,整齊的徽派建築


村辦公樓

來到村級活動中心,讓人覺得如入畫中,一切都那麼美好怡人,都那麼賞心悅目。建築物設計別致,一排排中式居民房屋,古色古香。青瓦、白牆、飛檐、翹角、騎馬棟、紅門窗、花格欞,門前六角宮燈高懸,房階大理石板鑲嵌;廣場規劃獨具匠心,四盞華燈高聳;綠化帶里朵朵鮮花怒放,叢叢綠樹造型,石板構築地面平整質樸無華,一塊青石橫臥,書寫「同心廣場」,字跡遒勁醒目,三座小橋,一道流水,與高聳旗杆上的國旗相映襯,顯得那樣的端莊、秀美。


登上數級階梯,右邊是幼兒園,左邊是醫療室。進入村中心大門,電子顯示屏上顯現「文明從細節做起,仙石因您而美麗」的語句,讓人感到親切,又促人勵志。村中心三層樓房,裡面設有便民服務中心、同心書屋、同心大講堂、同心文化長廊……


大禮堂

在文化長廊里,你可以解讀仙石創建富美同心村的理念: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同心,即上下同心,干群同心。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下給老百姓排憂解難,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仙石人思路獨特,發展前景廣闊。


同心廣場

在文化長廊里,看著那些文字圖片,你可以共賞民間優美的傳說故事,了解仙石過去的貧困狀況,熟悉仙石村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變化過程,還能看到創建同心村的輝煌成就。這一切讓人感奮、激動。

徜徉文化長廊,穿越時空之隧道,讓人仿佛回到了仙石的從前——

村名來歷

仙石,原稱仙人石,而並非地名,僅指岳田壠中一巨石。

兩晉年間,攸縣設衙於今柏市鳳嶺腳下,轄本邑及贛西數縣。至梁時,湘贛以羅霄山劃界為治,以致攸縣縣衙遷至今網嶺羅家坪。當時八仙之一鐵拐李雲遊至此,察新衙之地脈失重。是夜鐵拐李仙師以鐵拐化為扁擔,施神力從醴西南挑巨石以鎮之。騰空飛升至岳田田壠上空,詎料纖斷,斷竹扁擔,飛墜於東鄉排山,後化為竹林;前面巨石落國太屋場後山上,後人稱之謂石牛頭;後兩石則掉入岳田之壠野。石落地之瞬間欲傾,拐李仙師以掌托住,遂留巨掌印於其上。天明,人們起來驚巨石自天降來,尊其為仙人石。

此石上下相壘,底石三丈見方,上石約丈二見方。底石狀如臥牛,北高南低;上石略呈方圓形,頂刻棋盤,可容坐二十餘人。兩石之間,南有大縫隙,空間較大,可供十餘人躲蔭避雨,為農夫耕作之餘休憩提供諸多方便,北之接觸面僅米篩方圓,且多處透光,傳說黃花貞女齋戒七日後可用衣線界過。石勢危如累卵,歷史上曾發生一怪事——據同治版《攸縣誌》載:清嘉慶年間某天夜晚,大雷大雨,第二天早晨,人們發現上層巨石原朝壠上一面已轉向朝壠下,很感怪異。當地人因此在巨石旁邊,建一座「石王廟」。廟周柞樹擁簇,面前一泓清池,睡蓮稜角蓬勃。當時石廟樹池相映成一勝景,引人頂禮膜拜,廟內香火不斷。廟前還有一棵古樟,枝葉茂盛,傳說歷史上曾被人一夜之間將樹葉全摘光,而樹枝無絲毫損傷。石上常有孩童攀爬玩耍,蓮池中稚童戲水盡歡,摘稜角摸田螺,怡然自樂。如此勝景,讓靈官廟古墟場之往來商賈們,口頭流傳,使仙人石聞名縣內外。歷史上以仙人石作為行政區劃地名始於1947年,當時稱此地為洞井鄉仙石保。轄富田、岳田、石牛頭、陽家台等地,解放後屬第三區仙石鄉,大躍進中成立丫江橋人民公社仙石大隊。1984年改稱為仙石村,2011年與學堂坪村合併,仍稱仙石村。而今仙石村總面積9.26平方公里,總人口3806人,轄17個組。

村民的困窘

解放前的貧窮落後,仙石老一輩人沒有忘記。

天旱,大江小溪,河床乾涸,「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這些古典詩句,是當時社會狀況的生動寫照。岳田與富田人挖沙湖、打江車,杯水車薪,無濟於事。農人眉愁不展,憂心忡忡,災年到哪去謀生怎樣養家餬口?

雨季,上游山洪暴發,大江小溪洪水泛濫,江堤崩潰,田壠中濁水茫茫,禾苗被水淹沙壓,農人「望洋興嘆」。洪水退後各農戶挖沙石、扶禾苗、修江堤,艱辛勞累,人力難勝天。這完全是荒山禿嶺植被缺少,水土流失嚴重之惡果。平日裡,仙石人早出晚歸,地里刨食,食不裹腹,深受封建壓迫和剝削,度日如年。社會風氣敗壞,民風日下。靈官廟墟場打架鬥毆者有之,上下壠里偷雞摸狗者有之。

民居七零八落,先人住低檐茅房。村裡道路狹窄,下雨天泥濘不堪,天晴塵土飛揚。

徜徉在文化長廊,穿越時空之隧道,讓人仿佛看到了仙石的昨天——

改革開放之前

上世紀五十年代,農民大翻身。心田沖、岳田、羅家灣、小源沖、流沖、陳家坳成立了初級社,後轉入高級社,農民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可糧食沒過關,仙石人為解決溫飽而精耕細作。夏秋兩季收穫後,人們肩挑車推,踴躍交愛國公糧。羅家灣曾家是皮影世家,看皮影戲是仙石人的愛好,農戶有人過生日、建房、生孩子、甚至母豬下了崽,大逢小事都要請上曾家皮影班子演皮影戲,以示慶祝。

六十年代,仙石發生了兩件怪異事情至今還在遠近流傳。1964年3月,羅家灣一譚姓人家水牛生了麒麟,應了攸縣民間的俗語:「牛生麒麟豬生象,狗生獅子不像樣」。1977同一屋場,一文姓人家屋後,一棵桐子樹春天遲遲不長葉,快到立夏季節,樹頂上長出兩片形似關公月揠刀的樹肉片,樹片相對豎立。盛夏季節,樹片呈白色,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閃著銀色的光芒。先一年未來得及落下的葉梗下垂著,儼然「關公刀」柄上的穗子,陪襯天成,引起路人好奇注目。秋未冬初,樹肉片乾枯了。從此這棵「怪樹」再也沒長葉子。後來主人家將這棵樹砍了。

七十年代,開展農業學大寨,岳田壠里實現園田化,修建攔江石壩。村人就地取材,將仙人巨石及靈官廟附近的一座小石山爆破,鑿成一塊塊大小不一的方石。石壩建成了,仙人巨石卻永遠消失了。時隔四十多年的今天,仙石人談起此事,無不感嘆、無不表示深深地遺憾。

1978年修建了一條從丫江橋到仙石的便捷公路,建了一座公路橋,建了糧食倉庫,交公糧不需要再到丫江橋去了,大大方便了仙石人。當時農民的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是手扶拖拉機,後來又有了小型四輪農用車。

改革開放以後

創辦於清末民初的靈官廟古墟場,曾於文革中關閉了二十年,後於1986年重新開張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墟場貿易繁榮,農副產類繁多,集市上打架鬥毆現象已銷聲匿跡。每月逢二八,一月六場。墟場長有一顆古樟樹,樹齡600餘年,已掛牌列為國家保護樹木。


八十年代末,農戶對日常生活用品的追求,由過去的「三大件」(單車、手錶、收音機),過渡到摩托車、電視機、排椅沙發。仙石人在種責任田之餘,紛紛走出家門,遠走他鄉,打工、經商、開的士、開店、辦廠,人們各顯其能。大家趕上了時代,加入了市場經濟競爭,錢包鼓起來了,紛紛在家改建住房,不到兩年時間村裡高樓大廈林立。村裡將原來經過山坳頂的便捷公路改了路線,由杉嶺下形塘沖,經心田衝到靈官廟再延伸到學堂坪、陳家坳與坪陽廟連接。公路先沙化,後硬化成為了一條村主幹道。「欲要富、先修路」仙石人思想意識超前,組道、戶道先後硬化,還有岳田、富田壠里的機耕道硬化,大小水渠全部硬化。這樣交通便捷,排灌方便,成為村級建設的一大亮點。

1995年在縣廣電局的指導下,仙石村投資20萬元建立了一座有線電視基站,豐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安裝兩年後,專業技術人員因病去世,基站無法運轉,處於癱瘓狀態。為了村級經濟不受損失,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不受影響,村民龍福權自告奮勇承包基站,幾經風雨,基站得以正常運轉。2009年有線電視信號受干擾,基站又一次面臨癱瘓,龍福權之子龍飛與聯通網絡合作,讓村級有線電視「枯木逢春」,網絡覆蓋大橋、丫江橋、檟山的10個村。



2月19日,株洲攸縣丫江橋鎮仙石村,吳中伍和27年未見的父親吳水初。圖/記者曹偉

上世紀六十年代村裡水牛生麒麟、「怪樹」生刀片,曾轟動四鄉。時過五十年的2017年2月19日,36歲的村民吳正武回到了家鄉仙石村。這一天,距離他9歲離家出走已失聯27年。這一天周圍村落的村民聞訊趕到仙石村,夾道歡迎,新聞媒體參與了採訪。這新聞也轟動了十里八鄉。吳正武小時候母親已去世,父親長期在煤礦打工,他和長他3歲的姐姐、70多歲的爺爺生活。由於他調皮逃課,家裡生活條件差,人家辦紅白喜事喜歡湊合過去找吃的,爺爺十分討厭他,對他進行打罵。1990年的一天,他跑到人家蹭飯吃,因害怕爺爺責罵,選擇逃出家門,偷偷搭上大巴,搭上火車糊裡糊塗到了北京。後被民警送到了收容所。當年他只有9歲人,說不清楚自己家的具體位置,他從收容所出來後,又乞討為生,流落到河南,在河南曾數次進收容所。他出走流落到湖南永州,開始在街上乞討,稍長大分別在茶廠、飯店、廣告公司做事,一個月工資幾百元或一千元。他的記憶中家裡是羅家灣村,家鄉誰家建房誰家放電影,家裡常吃米飯。成年後曾到過浙江、上海、雲南等地試圖尋找自己的家鄉,但始終沒有找回自己丟失的記憶。後經網站及尋親志願者的幫助,吳正武尋親願望實現了。那天他回鄉認親的現場,人頭攢動,鞭炮齊鳴。村裡的干群都認為這是一件大喜事,這是當今社會一盛事。

徜徉在文化長廊,人們看到了仙石同心鄉村,今天富美的顯著特色——

「聯心袋」,綠色的小袋,是仙石村支村兩委在「黨建+扶貧」工作中與貧困戶聯繫的「橋樑」。每一個已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都有這樣一個袋子,裡面裝的是其家庭的社保卡、農保卡、戶口簿、身份證等資料。有這個袋子辦事方便,免得丟失重要資料。建立「聯心袋」是村級便民利民的一大舉措。


老百姓安居樂業

仙石的產業發展步伐快。村級實行土地流轉,新聯組村民易繼改創辦了株洲市繼發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承包土地600畝,種植單季稻160畝,雙季稻420畝,全部實行機械化,耕田機、插秧機、收割機、噴藥器,流程作業,建烤房60㎡,方便下雨天稻穀的烘乾。易老闆還培植嫁接茶苗20畝。像他這樣培育茶苗的專業戶仙石村還有8戶,面積都在10畝以上。

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豐富,廣場舞、龍燈隊、腰鼓隊、鑼鼓隊,十分活躍。村婦女主任張湘雄是腰鼓隊的領班,成員有顏慶雲等12人。

村總支書記羅正華是仙石同心村建設的領頭人。為了新農村建設,早在四年前他請湘潭建築設計院技術人員設計,近幾年進行了徽派民居建築群落建設,已初見成效。新房住戶陳炎林心情舒暢。他說,原先沒錢,住老屋二三十年。老屋屬土坯房,位置較為偏僻,破敗、簡陋、不安全,這下好了,搭幫村裡,搭幫黨的政策好。為了修建公路二橋,羅書記努力爭取項目,2013年動工,2014年建成通車,羅書記自己親自在工地監督質量,公路二橋的建成,使村級的16里的綠化帶有機連接起來了,方便了過往行人車輛。

同心廣場是仙石同心鄉村建設的名片,這裡集住居、辦公、休閒、娛樂於一體。村主任易天葵在建同心廣場時,花費了不少心血,從設計採購到抓工地質量樣樣到場,早出晚歸,樂於吃苦,心裡想的是為村民辦實事。

村支兩委成員及全體黨員在建設新農村的工作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發揮了模範帶頭作用,的確,同心鄉村的村民團結合作,和諧相處。仙石人為官者清正廉潔,為民者淳樸慈善,這是仙石村的又一個亮點。

走出村級服務中心,站在同心廣場上人們看到的是藍天白雲、彩旗,居民呼吸到的是清新的空氣,聽到是鳥語蛙鳴,人們的歡歌笑語這一切讓人心曠神怡,不禁發出由衷的感嘆:今天的仙石村,不愧為攸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原創: 龍新田 攸縣百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