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出意外的揭秘:原來每人一個世界

2020-07-08     感知主義者

原標題:大出意外的揭秘:原來每人一個世界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四部》(134)

134、認知與感知是什麼關係?

這世界是概念的,還是感知的?這世界是供人認知的,還是供人體驗的?我們認知世界的目的難道不是創造世界?我們創造世界的目的難道不是用於體驗?體驗是什麼?體驗就是感知。我們認知和創造世界的目的,不就是為了獲得體驗的良好感知?如果我們創造世界的目的與獲得良好感知的結果相反,那我們的認知與創造有什麼意義?人們總是在不斷地達到各種行為目標,而達到這些目標為了什麼?如果這些目標結果不供人作體驗,那它們用來做什麼?我們不把感知體驗作最終的目的是我們認為還有其他目的,而我們至今沒有找到任何不供人感知體驗的任何另外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存在為什麼存在?存在只為我們的感知而存在,我們始終無法否認這一點,因為我們無法用感知方法來否認感知。存在就是在感知,每個人都在感知,每個人都有一個完整的世界。這乍一看是唯心主義說法,其實完全不是,感知的世界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沒有一個人能夠拒絕感知。你感知到和沒有感知到,感知的世界都是存在的,而且就存在於我們的感知範圍之內,等待我們一一去感知。這就是說,在每一個人的感知里,世界完整地存在著,一樣也不缺,我們的感知就是世界存在的地址。不是世界存在著我們去感知,是世界就在我們的感知中,絕非在別處。因此,每個人都是一個全世界,將每個人感知的世界疊加在一起,就是一個被人類認知的世界。世界原來是這樣產生的,這是不是讓人大感意外?這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世界觀都大相逕庭。

這意味著人一生下來,就有一個完整的世界被你感知著,每個人都有一個世界,而且這個世界獨一無二。每個人從自己的世界裡感知到的內容,更是絕無僅有,其價值無法估量。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就是在感知著自己的世界裡的內容,每個人感知到的東西大不一樣。我們認知到的是公共世界,我們感知到的是自己的世界。公共世界是概念集合的總和,感知世界是個人真實體驗的總和。公共世界是虛擬的,感知世界是真實的。我們通過公共世界獲得的認知,要到感知世界裡來體驗。認知豐富了我們的體驗,我們的體驗證明和增加了認知。我們從自己的感知世界裡體驗到多少內容,和我們認知到多少內容有關。凡認知到的都能夠體驗,但我們體驗到的內容卻不一定能夠認知。個人在生活中難以表達的體驗有無窮之多,感知遠遠大於認知,這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我們僅僅以認知來代替感知,我們只能得到一個枯燥的標本式的世界。如果我們沒有認知只有感知,那我們就回到了動物的時代。認知是人的精神活動,是人創造性地把握世界的方法,自從有了認知方法,我們才可以將世界放到精神活動中去感知,我們才可以將一切事物虛擬化和概念化,有了虛擬和概念化的方法,人類才能將每個人的世界約定到一處。我們才可以用約定的公共世界來聯結起每一個人,我們才會攜帶著自己的世界在同一個虛擬的約定的世界裡共同生活。這跟動物式的存在完全不同,動物們直接生活在各自的感知世界中,因為本能感知的相同將它們聯繫和統一到一起。它們沒有一個約定的虛擬世界,它們也不會像我們人類一樣,會迷失在一個約定的虛擬世界中不能自拔。人類雖然比其他生物們多出了一個世界,但也增加了無窮的危險,因為虛擬的世界並不真實,人們會因為這個世界的虛擬性質而丟棄了自己真正的感知世界。這就是說,人在虛擬的世界裡得不到所需的感知體驗,我們會被認知架空,我們會因體驗的枯竭和失真而受到傷害。我們會失望於這個世界,我們更會因此誤解我們自身的感知世界,這雙重失真的生活是難以忍受的,最終會迫使人崩潰。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完整的世界,這不是比喻,這是絕對的事實。我們從這個世界裡感知到什麼,全在於我們自己。這個世界有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從中感知到什麼。我們自己的感知就是最終的獲得。我們和世界的關係就是一個感知關係,絕不是一種擁有或失去的關係。我們的感知是真實的終極的事實,我們除了在感知中體驗生活,我們的存在再無其他目的與意義。

需要每個人做的是,覺悟自己的感知,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理性處理感知內容,在與事物的感知關係中掌握主動權,智慧地藝術地感知生活,有效地使用和駕馭自己的感知,在這樣的感知存在中,擁有真正幸福愉悅的感知生活。(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BfBWnMBnkjnB-0zjrK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