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陰影和易怒基因,哪個更可怕?

2020-12-09     媽咪寶貝傳媒

原標題:童年陰影和易怒基因,哪個更可怕?

前段時間,在搞笑又熱鬧的時尚走秀和近期火遍全網的理塘「賽馬王子丁真」的熱搜中間, 出現了一條讓網友們看後「倍感不適」而又氣憤的標題:#男孩地鐵對奶奶破口大罵#

視頻里,在男孩奶奶對他說教的期間,男孩一直不斷地大喊大叫,甚至對路人的勸阻也不停地怒喝反懟。

一天後,另一條近乎相似的新聞也出現在了熱搜里: #奶奶和孫子街頭起爭執對打#

看起來已經身體「很壯」的男孩子,用盡全力將奶奶推到了路邊的護欄上。

在評論里,氣憤不已的網友們都紛紛回復起「以暴制暴」的態度,很多人說,自己慣出來的孩子,自作自受。

也有人說,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其實早已屢見不鮮了。

近幾年,當「溺愛式隔代教育」和「原生家庭」等等關鍵詞在網絡新聞和文章中出現時,無不一次次地挑撥著每個人的神經,父母們對這樣的現狀惴惴不安,未婚未育的人們對其嗤之以鼻。

當人性在美好與惡毒之間反覆行走時,到底是與生俱來的台本還是後天遭遇的結局呢?

你的原生家庭,好嗎

在知乎上,有篇引起了很大爭議的文章,討論的重點就是「原生家庭理論」到底站不站得住腳,是否有科學依據。

原文所解釋的大概意思是: 原生家庭理論本身不是正統的心理學概念。父母對你的人格影響主要對於他們給你的遺傳基因,大概占40%,而剩下的60%,是環境影響。簡而言之就是,人完全有能力擺脫所謂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對於這樣的數據和理論,也有很多人指出了問題。人的性格和脾氣到底是由基因還是後天環境所決定的呢?

為了研究人的本性究竟是由環境影響還是由基因影響,1979年明尼蘇達大學的博查德(Bounchard)等人共同展開了一個絕妙的實驗,並且對後世的類似研究具有開創性的啟發,這份研究結果於1990年發表,在之後也繼續了很多後續研究,雖然結果稍有差異,但答案是基本一致的: 人的特性是由遺傳和環境綜合決定的。

也就是說,人的性格和脾氣,確實會受到遺傳的影響。

在上個世紀90年代,荷蘭的一位青年家人全部外出,留下了他和姐姐看家,臨睡前,與姐姐互告晚安的他,忽然心生邪念,侵犯了自己的親姐姐。定刑入獄後,他曾接受精神病治療,性格稍有好轉,但他暴戾的本性沒過多久又馬上顯露了出來,經常與其他犯人打鬥,甚至刺傷了監工。

事實上,這位青年從未有過前科,而且一直老實本分,突然的性情大變,讓很多人都十分不解。直到之後他的親戚在與醫生面談時,說起了自己的擔憂—— 他這樣的情況,在家族中已經出現了八次。

包括持刀威脅,謀殺未遂,縱火等等惡行。 這八位成員都有著共同的特徵:木訥,內向,害羞,沒有朋友,強烈的攻擊性,智力障礙,些許小事便會大發雷霆。並且這樣的症狀已經延續了五代,至少有幾十人患病。

1993年,荷蘭奈梅亨大學的遺傳學家漢·布魯納(H. G. Brunner)在《科學》雜誌上,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發現了該家族基因中的缺陷導致了這種攻擊性的爆發,也證明了性格具有遺傳性。

此外,心理學家還整理了幾種性格缺陷,有可能是基因缺陷作祟:

01

偏執型性格缺陷

性格敏感多疑,走極端,自我評價極高,聽不見別人的批評意見,對別人缺點指責挑剔,容易有嫉妒心理。

02

火爆型性格缺陷

情緒高漲時興奮活躍,情緒低落時不與人社交,情緒波動大,缺乏深思熟慮。

03

攻擊型性格缺陷

性格魯莽好鬥,情緒不穩定容易受到人教唆,缺乏自制力自控力,對社會保持敵意和攻擊性。

但這並不代表著,遺傳到我們身體里的性格基因會決定我們的一生。一如上面的研究結果所說:人的特性是由遺傳和環境綜合決定的。

專家與變態,一線之隔?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神經科學家詹姆斯·費倫(James Fallon)從1995年起就開始研究大量心理變態者的大腦掃描結果,他發現 正常人的大腦中某些高亮(活躍)的區域,在心理變態者大腦中卻是黑暗的。

這種現象被費倫總結為「額眶部皮質功能低下」,被懷疑是導致人缺乏同情心、與常人思維方式不同、造成心理變態的一種大腦特徵。

然而,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自己也是擁有這項特徵的「心理變態者」。 這個飽含諷刺意味的電影情節,讓費倫開始深入研究自己的家族,結果發現,家族中甚至有臭名昭著的「殺人狂」。

費倫對自己的研究結果十分糾結,難道自己一直是個隱藏著的「變態」嗎?在深度探究自己的童年和成長過程中費倫發現: 原來自己並非完全沒有心理變態的前兆,只是被掩蓋和遺忘了...

回憶童年,費倫最大的感受是快樂。他出生在一個和睦健全的家庭中,父母對他也是從小就用心呵護。雖然在成長過程中,他也表現出過一些不尋常的特點,比如非常爭強好勝,甚至有些叛逆自私,這種行為,在他長大後也發生過。

09年時,費倫還曾受邀參演過美劇《犯罪心理》,在劇中"本色出演",扮演一名犯罪心理學教授。

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己沒有真的發展成一個反社會變態,把變態心理付諸行動呢?經過深刻的反省、回憶後,費倫認為,是自己快樂的童年讓自己免於變態。

他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家人給予了足夠的愛和關懷,儲存了足夠多的「善良和快樂」,使得他即便長大後偶爾發神經做一些奇怪的事情,也能懸崖勒馬,由於足夠好的引導,他把爭強好勝的力氣用在了正途上。

當他遇到一些糾結的問題時, 他會反問自己:「一個善良正常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會怎麼做?」通過這個習慣,他漸漸改正了許多生活上原有的毛病。

事實上,大多數受到過童年創傷(包括性虐待,暴力,冷落等等)的個體日後都不會成為犯罪者或是虐待孩子的父母,然而童年的創傷經歷確實會給他們留下無法磨滅的痕跡。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童年創傷就像是一把鑰匙,它打開了某些遺傳基因的「潘多拉魔盒」。

我們常會說一個人「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我們也常常把內向、外向、敏感、多疑、老實、不會說話,不敢流露感情,暴躁、溫和,等全部歸於性格。

我們也許都曾在影視劇中看到過這樣一幕:在醫院的新生兒區域,有些孩子天生安靜,有些卻異常敏感;有的孩子看到針就會大哭大鬧,有些孩子甚至會笑。 但這樣的特質,並沒有好壞之分,每種特質都是基因傳承的結果,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認清自己的特質,選擇如何去發揮優勢,規避劣勢,就好像我們如何去選擇文理科,如何去選擇做適合自己的職業。 一切都在於環境的正確引導。

性格與習慣一樣,是具有可塑性的,就像我們經常督促自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樣。我們常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為他畫上什麼顏色,這種顏色也終將伴其一生。所以即使像費倫一樣,身帶「劣根性」,也會因其環境決定最終的人生。

對於孩子的性格,我們應該著重注意培養什麼樣的特徵呢?在足夠的耐心,足夠的關愛下,首先是意志力特徵,即,一個人是否對自己的行為有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自製性。 如果一個人放任自流,猶豫不決、隨大流,則會影響積極性格的形成。

理智特徵。即,一個人是否具有獨立認知,如此才能善於觀察,獨立思考;以及思維是否現實,基於事實而不是想像;思維是否精確, 比如看問題全面,深思熟慮,而不是片面膚淺。

情緒特徵。即,一個人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 良好穩定的情緒,會讓一個人更容易表現出積極樂觀的心境,反之則心境容易消極悲觀。

就像費倫對於母親的形容,猶如自己心裡的三腳凳。「 我回憶起母親,想起她在院子裡,坐在三角凳上修剪杜鵑花。當時我心裡就想,她就是我凳子的第三條腿。我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基因和大腦,但母親是那條防止我傾覆的第三條腿。她總是堅定地認為我是一個好孩子,是她幫助我茁壯成長,成為了一個善良聰明的人。我被愛了,是這種愛保護了我。」

內容參考來自:知乎,英國那些事兒

圖片來自:Bing.co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6LKR3YB2uKmW_kO18F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