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50)
《活得好的意義》
生活有一個不約而同的目的,就是活得更好。活得更好沒有絕對意義,只有相對意義,確切地說,是相對於別人的意義。什麼是活得更好的形態?沒有絕對的參照標準,人與人就只有相對標準,那其實就是,只要我比你活得好。

攀比不但是活得好不好的依據,也是活得好的證明。於是,力爭比別人活得好成為人行為的目的,更是人行為的動力。社會生活對於個人來說,幾乎就是一場活得更好的競賽,人們都在不遺餘力地奮鬥,為爭取活得更好的成功與勝利。
活得更好沒有具體標準,也沒有實際內容,更好的實際內容就是更多、更廣、更強,人們的這個心理要求事實上就成為了生活的目標,人們都在為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而努力,人們都在為占領更廣的私有空間而拼搏,人們都在為獲得更強的存在感而奮鬥。更好的目標是沒有止境的,我們都在努力地追求下一個目標,沒有誰能夠停止下來,因為沒有絕對的衡量標準告訴你,你已經活得足夠好。

人們始終困惑於活得好的涵義,如果活得好僅僅指示外在條件,在具備了活得好的條件下,人就活得好嗎?如果依這個邏輯,物質文明越發達,人們的財富滿足度越高,人就越活得好;還有另外一點,人們的貧富差距越大,人與人的差別越明顯,成功者與勝出者就相對地活得越好。這些,僅僅是出於一種想當然的猜測,其實人們普遍認為,現在的人活得比過去的人差,競爭越激烈,人們活得越不好。人活得好不好,與財富占有量的多少關係不大,與比別人強多少關係不大,與外在具備的條件關係不大。活得好絕不是一種相對的狀態,也不是比較於他人得出的結論,活得好是人的一種自在狀態,是一種純粹的心態,是進入了活得好的方式中,活得好的實質就是自我認可。

活得好不好是一種自我評判,從外界的比較來衡量自我是荒謬的,活得好不好問題的關鍵是找到活著狀態的標準,追尋和達到活著的目的就是這個永恆不變的標準。在人與人的比較中判斷取捨是極不可靠的,你可能作為勝出者,你擁有最優越的條件、最多的財富、最高的地位和榮譽和最讓人羨慕的生活,但是,你活在焦慮中、活在恐懼中、活在煩惱中、活在孤獨中……你能說,你活得好嗎?(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二部已在京東、亞馬遜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京東、亞馬遜搜索書名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