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授權給手下實權的時候,一定要用權力結構防備其野心!

2019-05-20     權謀網

人的野心和實力是相一致的,隨著實力的增加野心也會膨脹,所以任何權謀家賦予下屬實力的時候,都不得不對他們的野心設防,這一段全面揭示實力刺激背景下的野心操作:

【案例】《資治通鑑》第115卷 晉紀37:後秦王姚興,派遣他的弟弟平北將軍姚沖、征虜將軍狄伯支等率領四萬騎兵,進攻夏王劉勃勃。姚沖大軍抵達嶺北地區,打算回擊長安篡權,因狄伯支不同意才中止。姚沖因此用藥酒毒死狄伯支滅口。

【解析】人的野心和實力是相一致的,隨著實力的增加野心也會膨脹,所以任何權謀家賦予下屬實力的時候,都不得不對他們的野心設防,這一段全面揭示實力刺激背景下的野心操作:

一、姚沖的選擇

1、姚沖作為姚興的兄弟,一開始可能沒有野心要篡位,但是人都是會變的,一旦手裡握有幾萬兵力之後,心態就發生了變化,就想趁此機會,轉身偷襲後秦的首都長安,攻其無備,這個篡權的機會很可能就會實現。但是姚沖受到了狄伯支的制衡和阻礙。自己無法調動軍隊,造反計劃也就功虧一簣了。

2、姚沖做的對不對呢?這絕對是利益的選擇,高層人幾乎上是不講什麼感情的,皇家父子情幾乎都不存在,何況兄弟情呢?造反的三個條件,他擁有了兩個,一個是手握重兵的資源,第二是攻其不備時機。唯一缺少的,就是盟友支持,應該是姚沖自認為能夠用高官厚祿說服狄伯支,但是失敗了。

3、任何人想成就非凡事業都要冒著巨大風險。姚沖應該是在腦子裡計算了多遍,有三分之二的把握了還不幹一票?於是果斷下手,但是他遇見了一個寧願死也不配合的狄伯支,姚沖冒險失敗,只能拿出下策,直接用毒酒殺了狄伯支,用來掩蓋自己造反。

二、狄伯支兩難

1、狄伯支,剛剛被後秦王姚興用一千匹馬和一個高級戰俘,才把他從北魏換回來。可以說,對於狄伯支而言,被俘虜之後,還被君主惦記著,還用巨資把自己換回來,而且換回來之後,立即任命為征虜將軍,這是多麼大的恩遇。當他面對姚沖引誘造反的時候,內心絕對是矛盾的。

2、一方面,自己如果配合姚沖,用這四萬大軍轉身偷襲長安,殺姚興一個措手不及,取得成功幾乎是易如反掌。而且自己還不用有太大的道德責任,畢竟什麼事情都有姚沖在前面頂著。自己也能夠轉身取得更高的財富和地位,但是狄伯支最終選擇了站姚興的隊,感激知遇之恩。

3、很多人會說,狄伯支即使和姚沖合作政變成功,姚沖也會在事後殺了他。他也是利益選擇。其實不然,畢竟那時候死不死,還不一定,但是此時知道了秘密,就必須會被姚沖給殺了。狄伯支沒有跑的機會,即使跑回去,姚興也會相信自己的兄弟。而不是他。他選擇為知遇之恩而死。

三、姚興的做法

1、姚興把自己的核心主力部隊交給這自己姚沖和狄伯支可以說,是有深度安排的。一個是自己的親兄弟,一個是自己對他有恩的大將。這兩個都是自己信任的人。這就是一個親貴制衡的結構,無論誰造反,都很難策反對方。一般軍中都是親人任一把手,有決策權,而貴人,任二把手,有執行權。

2、這個結構下,大家只看到了姚沖的謀反,被狄伯支制衡了。其實也應看到,如果是狄伯支這樣的外部功臣造反的條件下,同樣會遭受姚沖的制衡。如果不是姚興任用狄伯支這樣一個逆境提拔上來的人,這次很可能這個制衡結構就失效了。所以,整體上姚興的安排非常完美。

3、姚興之所以不惜代價把狄伯支給換回來,其實也是想給他一個大的恩情,讓他賣命。作為領導的心思,想控制一個人,不是給他多大的利益。因為別人會許諾的更多,從而背叛自己。只有破格給他知遇之恩,挽救於水火,這才能夠真正的施恩,征服人心。畢竟這個社會無羈無恥的人很少。

經過上述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到,這個造反未遂的事件中,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尤其是姚沖,並不能因為失敗而否定他的做法。誰沒個野心呢,即使自己沒野心,實力到了,手下人也不一定肯啊,所以才有後來的黃袍加身的事件發生。其實在出發之前,如果姚沖不是臨時起意,就該把狄伯支的家人偷偷控制起來,用家人要挾,或是走到半路提前誣陷狄伯支造反,從而除掉,都比這個說服不成,讓自己暴漏的方法好太多。本文源自「權謀智慧」微 信 公 眾 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tLGMGwB8g2yegNDLrFX.html